题目经过多方努力安徽省各地市的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区用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碳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可解决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题目】经过多方努力,安徽省各地市的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区用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碳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

B. 可解决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

C. 该微观示意图中涉及四种氧化物

D. 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NO+O2=NO2

【答案】D

【解析】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碳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选项A正确;

B、该反应将有毒的气体转为无毒的气体,可解决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选项B正确

C、该微观示意图中涉及NO、CO、CO2、NO2四种氧化物,选项C正确;

D、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选项D错误。

故选:D。

【题目】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资料)氯化镁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A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_____。

(2)B中没有明显的现象,该反应真的发生了吗?有同学提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根据相应的现象来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有_____(填数字序号)

①加入Na2CO3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

②加入CuSO4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

③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

(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呢?(指示剂除外)

(作出猜想)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

①NaCl;②______

(实验验证)将猜想②补充完整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

_________

猜想②正确

老师提醒同学们,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溶液仍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题目】Na2SO4是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等的重要原料。某Na2SO4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和MgCl2,实验室提纯Na2SO4的流程如图所示。

(1)加入NaOH溶液可除去的阳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添加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过量,可加入适量_____(填名称)除去。

(2)操作a的名称是_____,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

(3)溶液M中的溶质是Na2SO4和杂质NaCl,观察如图溶解度曲线,则操作b是:先将溶液M蒸发浓缩,再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以下,因为Na2SO4的溶解度_____

【题目】Mg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工厂以一种镁矿石(主要成分为SiO2和MgCO3,还含有少量FeCO3)为原料制备MgSO4·7H2O晶体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b”的名称是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作用____________。

(2)“废渣Y”中含有少量的FeOOH,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MgCO3溶于稀硫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选用MgO调节pH而不选用NaOH的原因是_________。

【题目】热电厂燃烧煤会产生大量的SO2气体,为减少空气污染并利用SO2,热电厂用下面的方法使烟气脱硫从而生成石膏(CaSO42H2O),生产石膏板。

(1)通过操作1将烧碱溶液和CaSO3固体分离,操作I为_____。

(2)生产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节约了成本。

(3)“制碱釜”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氧化塔”中发生的反应为CaSO3+O2+2H2O=CaSO42H2O,在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____。

【题目】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

b.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1)探究乙醇燃烧的生成物: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烧杯内壁_____

实验结论

说明酒精燃烧生成_____

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从上述实验可得出酒精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

(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的形成:_____,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3)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同学们分组进行探究。

①甲组同学取适量的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清液中有_____

②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于是他们另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再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

(4)乙组同学的实验中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拓展交流)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发现,通过下列方法也可以判断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5)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观察到_____,说明样品真的变质了。该实验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题目】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

(2)t1℃时,将5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将t3℃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至t2℃,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都是饱和溶液 B 溶质质量a=b C 溶质的质量分数a=b

【题目】以下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常用的部分仪器。

(1)标号为E的仪器名称是_____;

①应选用图中A、C、D、H、M、N、O和_____来组装装置;

②若制取3.2g氧气,理论上至少需要取10%过氧化氢溶液_____g;

③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逸出时,取出导管,接下来对集气瓶的处理操作是_____。

【题目】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THE END
0.利用ClO2氧化氮氧化物反应过程如下:反应I的方程式是2NO+ClO2+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除氮氧化物有多种方法.(1)利用ClO2氧化氮氧化物反应过程如下:反应I的方程式是2NO+ClO2+H2O═NO2+HNO3+HCl,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2)可用甲烷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已知:CH4(g)+4NO2(g)═4NO(g)+CO2(g)+2H2O(g)△H1CH4(g)+4NO(g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6:=6dB999;gc2ni27g;55B5c45lc2jf30jznn
1.氮氧化物排放是形成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的重要成因之一.SCR法氮氧化物排放是形成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的重要成因之一.SCR法是工业上消除氮氧化物的常用方法,反应原理为:4NH3(g)+4NO(g)+O2(g)⇌4N2(g)+6H2O(g)△H<0 (1)氮氧化物破坏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9h783k9:46:7fBjeccl7h
2.110.5kJ?mol氮氧化物和SO2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减少SO2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①将煤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已知:H2(g)+ 1 2O2(g)=H2O(g)△H=-241.8kJ?mol-1C(s)+ 1 2O2(g)=CO(g)△H=-110.5kJ?mol-1写出焦炭与水蒸气高温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q}1ujoukhnfad8cf<;35e?859:;c59b7B>;fd
3.NOx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以NOx为主的污染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NOx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以NOx为主的污染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1)汽车尾气中C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4CO(g)+2NO2jvzquC41yy}/l‚jqq0ipo8xjkvo08nj32hg4/::7;/:27=2de7h.gA9;e;j3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