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
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指刺激并鼓励一群知识渊博、知悉风险情况的人员畅所欲言,开展集体讨论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方面,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风险识别阶段充分发挥专家意见,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在一组专家中取得可靠共识的程序,其基本特征是专家单独、匿名表达各自的观点,同时随着过程的进展,他们有机会了解其他专家的观点。
德尔菲法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反复填写问卷,收集各方意见,达成专家之间的共识。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风险识别阶段专家取得一致性意见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
2. 实施步骤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三)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
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可用来分析、审查系统的潜在故障(或称失效)模式。失效 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按规则记录系统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每种因素对系统的工作及状态的影响,将每种影响因素按其影响的程度及发生概率排序,从而发现系统中潜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改进措施,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可根据重要性和危害程度,对系统中每种被识别的失效模式进行排序,并用于协助挑选具有高可靠性的替代性设计方案;可确保所有的失效模式及其对运行的影响得到分析;可为系统测试及维修工作规划提供依据。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还可以对其他风险识别方法提供数据支持。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生产和使用等阶段的风险管理,旨在发现缺陷和薄弱环节,
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水平提供改进依据。
2. 实施步骤
(1)失效模式分析。将系统分成组件或步骤,确认各部分出现明显故障的方式,即失效模式,分析造成这些失效模式的具体机制以及故障可能产生的影响。
(2)失效影响分析。根据故障后果的严重性,对识别出的各个失效模式进行分类并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一般可以通过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与故障发生概率的组合获得,并予以定性、半定量或定量表达。
(3)失效危害度分析。识别风险优先级,这是一种半定量的危害度测量方法,它将故障后果、可能性和发现故障的难度(如果故障很难发现,则认为其优先级较高)进行等级赋值(通常在 1~10 之间),然后相乘获得危险度。
(4)列出一份故障模式、失效机制及其对系统影响的清单,该清单包含系统失效的可能性、失效模式导致的风险程度等结果,如果结果是定量的,同时故障率的资料可靠,FMECA 可以输出定量结果。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四)流程图分析法
流程图分析法是对流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逐一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风险,找出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风险产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对整个组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流程图分析法将一项特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按步骤或阶段顺序以若干个模块形式组成一个流程图系列,在每个模块中都标示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从而给决策者一个清晰的总体印象。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企业生产或经营中的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定性分析。
2. 实施步骤
(1)根据企业实际绘制业务流程图。
(3)针对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监控和预防的方法。
(五)马尔科夫分析法
如果系统未来的状况仅取决于其现在的状况,那么就可以使用马尔科夫分析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对那些存在多种状态(包括各种降级使用状态)的可维修复杂系统进行分析。马尔科夫分析方法主要围绕“状态”这个概念展开。随机转移概率矩阵可用来描述状态间的转移,以计算各种输出结果。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复杂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事件及其状态改变进行定量分析。
2. 实施步骤
(1)调查不确定性事件的各种状态及其变化情况。
(2)建立数学模型。
(3)求解模型,得到风险事件各个状态发生的可能性。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六)风险评估系图法
评估风险影响常见的定性方法之一是制作风险评估系图,又称风险矩阵、风险坐标图。通过风险评估系图可以识别某一风险是否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此结论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联系起来,为确定企业风险的优先次序提供框架。设计风险等级的方法应与组织的风险偏好相一致。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风险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
2. 实施步骤
(1)根据企业实际绘制风险评估系图,横坐标反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纵坐标反映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程度,如下图所示。
(2)分析每种风险的重大程度及影响。与影响较小且发生可能性较低的风险(上图中的 2)相比,具有重大影响且发生的可能性较高的风险(上图中的 1)应该更加需要关注。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七)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在识别和分析那些反映诸如最佳情景、最差情景及期望情景的多种情景时,可用来识别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后果,以及每种情景出现的可能性。如果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的分布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则情景分析法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运用情景分析法需要分析的变化可能包括:外部情况的变化(例如技术变化);不久将要作出的各种决定,而这些决定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后果;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可能变化的方式;宏观环境的变化(如监管及人口统计等)。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实施步骤
(2)确定可能出现的变化的性质。
(3)对主要因素、趋势变化的可能性进行研究、预测。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八)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是针对潜在的风险,研究项目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至一定幅度时,计算其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率及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敏感性分析是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最终效果指标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敏感性分析一般可选择诸如销售收入、经营成本、生产能力、初始投资、寿命期、建设期、达产期等主要参数进行。若某参数的小幅度变化能导致效果指标的较大变化,则称此参数为敏感性因素,反之则称其为非敏感性因素。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项目不确定性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2. 实施步骤
(1)选定不确定因素,并设定这些因素的变动范围。
(2)确定分析指标。
(3)进行敏感性分析。
(4)绘制龙卷风图。
(5)确定变化的临界点。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九)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法(ETA)是一种表示初始事件发生之后互斥性后果的图解技术。它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由初始事件开始推论可能的后果,从而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这种方法将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件与导致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种称为事件树的树形图表示,通过对事件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定安全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多种环节的故障发生以后,对各种可能后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实施步骤
(1)挑选初始事件。初始事件可能是粉尘爆炸或停电这样的事项。
(2)顺序列出那些旨在缓解事件结果的现有功能或系统,用一条线来表示每个功能或系统成功(用“是”表示)或失败(用“否”表示)。
(3)在每条线上标注一定的失效概率,同时通过专家判断来估算这种条件概率。这样,初始事件的不同途径就得以建模。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十)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序列方式表示决策选择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类似于事件树法,决策树法始于初始事项或最初决策,之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可能作出的决策的各种路径和结果进行建模。决策树法用于项目风险管理,有助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行动步骤。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不确定性投资方案期望收益的定量分析。
2. 实施步骤
(1)决策树中的方块代表决策节点,从它引出的分枝叫方案分枝。每条分枝代表一个方案,分枝数就是可能的方案数。
(2)圆圈代表方案的节点,从它引出的是概率分枝,每条概率分枝上标明了状态及其发生的概率。
(3)概率分枝数反映了该方案面对的可能状态数。根据右端的损益值和概率分枝的概率,计算出期望值的大小,确定方案的期望结果,然后根据不同方案的期望结果作出选择。
(4)计算完毕后,开始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在每个决策结点删除了最高期望值以外的其他所有分枝,最后步步推进到第一个决策结点,这时就找到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案。
(5)被舍弃的方案用“≠”的记号表示。最后的决策点留下一条树枝,此即为最优方案。
3. 主要优点和局限性
(十一)统计推论法
统计推论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可分为前推、后推和旁推三种类型,这三种方法在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中都得到了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