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座震后崛起的资源型工业城市,1976年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给这座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城市住宅的规划和建设也因此经历了独特的发展时期。
唐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关于加快重建唐山市报告的批复》
震后临时安居
震前唐山市
据1949年统计,震后恢复建设时期的住宅规划建设情况如下:
唐山住宅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大部分是平房,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城市建成区面积51.4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面积207.7万平方米,部分地段建起3至4层的楼房。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民用建筑震毁94%,工业和其他建筑倒塌和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达90%,人们搭起临时窝棚度过了夏季。为在入冬前解决越冬房屋问题,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在市区兴建抗震简易房屋。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唐山接收了外来的杂木杆1038万条、油毡90多万卷、苇席138万件、草袋100万条、苇子20000吨。截止1976年底,市区内共建成抗震简易房约40万间,全部灾民搬进了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火的新居。
唐山“砖头压油毡”式的抗震简易棚
谋划重建
唐山河北小区建设工地
揭开新唐山恢复建设的序幕
1978年4月,省建委、市委在国家建委、中国建筑学会的协助下,召开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湖北、广东、河北7个省市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的专家学者192人。研讨会上优选出两个住宅小区示范方案和二十五个住宅设计方案,作为唐山建设实施方案。1979年3月,市革委修订民用住宅和小区规划控制指标,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42平方米,以提高小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1982年2月,市规划指挥部发布《唐山市建设住宅办公公建设计指标的暂行规定》,对住宅等项目的面积、层数、层高、结构、室内设施、装修及户室比等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
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在一起讨论新唐山建设的蓝图
唐山重生
到1986年,唐山共建设各类建筑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22万平方米,占63%,工业及其他公共建筑为678万平方米。市区141万人口、23万户入住,占总户数的98.5%,人均7平米以上,居当时全国之冠。同时,工业生产全面恢复,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是震前的214%。至此,一座功能分布明确,布局比较合理,市政建设比较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比较优美,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型城市已基本建成。
1986年至1996年,市区建筑面积3914万平米,其中住宅2000万平米,人均使用面积12.2平米,居住面积8至9平米。住宅建筑较1986年增加78%,工业及其他公共建筑增加182%。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1990年因灾后重建,唐山成为中国首个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