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地震更深更长的痛———唐山大地震周年祭

都说在地震的废墟上栽了一朵摇曳小花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因为深爱美丽的人总是心怀美好的向往。在唐山大地震无形的废墟上,在30年漫长的轮回中,如今栽出了一朵小花,它就是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不再摇曳,而是沉重。

感谢唐山作家张庆洲,在历经多年艰难波折之后,终于能将这本《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呈现在我们面前;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用良心和睿智出版了这本“警世录”。这是最好的“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没有遗忘,仍旧疼痛。

什么是疼痛?柔石说,连眼泪都没处流的人,这才是人间最痛苦的人。而拿破仑则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我们知道,以乐景写哀,其哀更哀。在走向盛世的今天,作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张庆洲终于揭开了一道伤痛,那是比死亡更大、更强的痛,那是比地震更深、更长的痛。

更深之痛,就是漏报。

更长之痛,则是隐瞒。

尽管预测地震至今还是世界难题,可你还真想不到,对于唐山地震的来临,人们已经关注了近1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早在1967年,李四光就提请重视对这一带的观测,作为杰出的地质学家,他知道什么地带易发地震,如果那些地区“活动”,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68年,有高度责任心的地震专家杨友宸着手组建唐山地震监测网,几年间,在唐山市区内先后建立了40多个监测点,各监测点都由专人负责,每天报给他数据;1976年初,杨友宸做出中短期预测,认为唐山市方圆50公里在本年度7、8月份将有5-7级强地震;1976年5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可能

唐山大地震同样也给张庆洲一家造成了灾难和苦痛,他的大姐在地震中一只脚被楼板压住,为获一线生机她逼着丈夫用锯把脚锯下来而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然而,比地震更深的痛———“漏报”更是活生生、血淋淋。所以当张庆洲在深入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的内部之后,“就像进入了一个磁场,在错综复杂的矿脉之中,每走一步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剧。地震当晚人们看到了地光,“常识”里竟然是苏修打过来可能放了原子弹,这是如何的时代背景?在那个荒谬的时代,眼看着就要摸着大震的专家杨友宸,却在临震前两天被“组织”通知去“干校”劳动去了!或许,杨友宸被贬就是“蝴蝶效应”中那蝴蝶振动之翅,不过它最终导致的不是一场飓风而是一场大震。“人走政息”的悲剧其根源是体制性的,而这更致命。

体制制度的深层原因,使种种预报变成了一盘散沙。当时高高在上的国家地震局,对唐山大地震的漏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时,越基层越准确正确,越高端越专权荒谬。上面下来的“领导型专家”是“形而上”的专家,而下面的“土专家”却天天在触摸地震。在基层,那个时候竟有那么多优秀的热爱地震预报的业余人士,他们就在地震中心预测地震,他们不像“领导型专家”那样远在“庙堂之高”。

对于这些“领导型专家”来说,一句“地震短临预报是世界难题”,就可以轻松打发一切。偏偏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青龙奇迹”———距唐山市中心仅65公里的青龙县,在大地震中竟无一人伤亡!“青龙奇迹”是扇在唐山大地震漏报者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青龙奇迹”是一系列“越轨”行为所造就的。国家地震局“有震派”代表人物汪成民是这次“越轨”行为的发端,他在一次会上把“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捅了出去。接着,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消息后,火速赶回县里“越轨”地把“危言耸听”的消息捅给县领导。最后,县委书记冉广歧顶着被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越轨”地向全县“捅”出临震消息、预告灾情,要求干部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十万火急地通知到每一个人,由此,青龙县百姓几乎全被“越轨”地赶到室外生活。曾有意识地阅读过地震知识书籍的冉广歧,在帐篷里坐镇指挥,三天没敢合眼。7月28日地震真的来临了,青龙房屋倒塌18万间,但47万青龙百姓安然无恙,而无人伤亡的青龙结果还成为唐山的后方救急医院。20多年后,冉广歧接受张庆洲采访时说:“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不发警报而万一震了呢?我愧对这一方的百姓。嘴上可能不认账,心里头过不去———一辈子!”漏报的一万种理由,都抵不上一个良心!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这本来是一个常识,只要防而有效,人类本来可以成功躲避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可是,面对地震,我们为什么无法建立“宁可错报一千,不可漏报一个”的规则?内外双因时刻都在“捆绑”着当事人。“外因”是为了所谓的秩序和稳定。唐山大地震预报信息汹涌而来的时候,国家地震局有关官员却声称:“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区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为了保持首都一带的“秩序”、“稳定”而忽略事关无数百姓生命的预报!至于“内因”,是错报面子拉不下,而漏报则有“集体负责”。“集体负责”大抵都是可以轻易地变为“谁都可以不负责”的。

而更可怕的是,在漏报之后,为了某种利益博弈,“漏报”的大事长期被隐瞒。在地震发生后的当天,国家地震局的“专家”,就敢当面欺瞒“外行”的华国锋总理。书中写到一个情节:7月28日中午,华国锋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国家地震局的汇报,一位官员这样汇报说:“唐山地震十分出人意料,震前没有出现像邢台、海城那样的前震。震前什么宏观微观前兆都没有,故它是一次突发性地震。这种突发性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根本不可能预报预防。”(见该书第100页)听了汇报后,华国锋说:党中央、国务院不怪你们。一句话,把一切都轻轻放过了。那个时代,人治色彩更浓,何谈什么“渎职罪”?

为什么能够轻易做到“欺上瞒下”?那是因为“欺上瞒下”实乃“欺少瞒众”。领导人少好欺骗、公众人多可隐瞒。真实的谎言,毕竟也有巨大的市场。“根本不可能预报预防”的惊天大谎言,一扯就扯了近30年。对于真实谎言的制造者来说,他们竭力捂着“潘多拉魔盒”的盖子,是害怕随一缕青烟出来的“魔鬼”无法控

制;他们大有把“大海倒进杯子”的气概,把大震漏报这个天大的事装进“杯子”盖上“盖子”埋进历史就拉倒算数了。然而,时间的流水是无情的,它能水滴石穿,它能水落石出。蒙蔽一时、瞒骗一地是可能的,想永远瞒过大众、骗过历史,绝无可能。

轻松“遗忘”过去,轻易“放过”过去,对过去不肯回首,这是一种民族文化劣根性。

大恸无声哀人祸,天公不语对枯棋。唐山大地震三十年矣!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30年过去,本质思维与本质行为依旧没有多大改变。每一次巨大的天灾中,我们都依然能看到漏报瞒骗等等人祸幽灵在游荡。在报与不报、真报与假报的所谓“两难选择”中,博弈中的责任人,其实很清楚“孰轻孰重”,轻易就把“两难选择”化为“惟一选择”。

唐山大地震被漏报以及对漏报的长期隐瞒,就这样在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一道比地震本身更深更长的痛。

假如明天灾难来临,人类是否吸取教训?不肯直面过失,人祸注定还会再次敲门。这,恐怕就是《唐山警世录》带给我们的最大警示。

(《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张庆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定价20.00元)(22H1)

THE END
0.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号称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jvzquC41yy}/onnrkct/ew476;xff€h
1.唐山大地震钱钢著(读书摘记)我和我的唐山——1986年版前言 1.这些在大地震中,曾像浪中船桅一样剧烈摇荡过的老树,这些曾目睹过当年一幕幕惨状的老树,它们至今还在默默地,忠实地守护着什么呢?那一根根形状弯曲的枝条,使人想起它细密的根须。十年来,老树的根须一点一点地伸向死难者长眠的大地深处,是在为地上和地下,生者与死者传递着什么吗jvzquC41yy}/onnrkct/ew46wvl4xt6
2.唐山大地震(豆瓣)出版年: 1986年 页数: 262 定价: 1.35 装帧: 平 统一书号: 10137-157 豆瓣评分 8.8 466人评价 5星 56.0% 4星 36.7% 3星 6.2% 2星 0.9% 1星 0.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重要最悲惨的一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7686>;1
3.唐山大地震上世纪世界最惨痛的地震灾难发生了…… 新华网唐山7月27日电(记者杨新河 张洪河)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jvzq<84yyy4vpsx0eqs0z~jzk1wvcwpg146269:48261295a32<83@50jvsm
4.唐山地震博物馆(下)1882年中国第一个火车站建于唐山 1906年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是中国最早创建的铁路高等学府 1889年生产了中国第一桶水泥 1914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件卫生瓷 影像唐山 水池中央是一组群雕 纪念水池与罹难者纪念墙 相距19.76米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 墙高7,28米 jvzquC41yy}/onnrkct/ew47df=rsw6
5.热烈欢庆母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立七十周年76年夏我第三中队学员在马辛春付校长带领下赴河北遵化.沙石峪参观学农,经历唐山大地震并参与当地抗震救灾。 军旗猎猎旅顺口 1989年郑和舰远航出访,在太平洋与美国海军英格索尔导弹驱逐舰相遇。 1988年军事体育教研室部分教官 学院的远洋风帆训练舰 80年代学院门诊部部分人员 jvzquC41yy}/onnrkct/ew44ld9i2@7
6.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巨灾中挺立,在毁灭中新生­ 距离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已整整40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废墟上站起来的唐山,借改革开放伟力,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还有更大的手笔正在挥写——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实现由投入增长型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发展向沿海开放拉动转变,努力成为东jvzq<84yyy4np€3ep1tfy|4ejktb1:7:628:0qyon
7.华北地震发生日期之间关系的讨论——纪念唐山大地震35周年1郭增建;郭安宁;1966~1976华北大震高潮回顾性预测——纪念唐山大震34周年[J];内陆地震;2011年01期 2郭增建,秦保燕大震发生日期的预报——异年倍九律(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30条 1郭增建;郭安宁;华北地震发生日期之间关系的讨论——纪念唐山大地震35周年[J];高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MZFc7233652970jvs
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一座城死与生的距离不过仅仅23秒,就将一座城夷为平地。生与死的距离,却再也跨越·不过去。生命有时就是这么地脆弱无比。今年是唐山大地震的40周年祭,看看下面的范文吧。 一座城死与生的距离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23秒内,百年唐山jvzquC41okv/t~nygp4dqv4|wq}fp8}wujo06@>2734ivvq
9.唐山大地震震害.第一册唐山大地震震害. 第三册 作者:刘恢先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1985 作者:刘恢先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1985 作者:刘恢先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1986 作者:刘恢先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1986 唐山大地震害 第三册 作者:刘恢先 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g5n64f::e7=hg96>gh:g;e;?88k6e;;9
10.《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精选47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1 看了《唐山大地震》后,可以说让整个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当中,在心里久久的回荡,摸之不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32;4644>49<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