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秒内,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亿元;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政府公布的数字为:死亡242419人,重伤164581人,轻伤360000多人,绝户7218户,鳏寡孤独3043人,截瘫3817人,外地来唐遇难者12100多人。
显然,号称是“中国人心灵史诗”的《唐山大地震》,注定将在很长时间内引发高强度的关注——五亿票房的惊天目标、主创团队的空前强大、题材选择的独辟蹊径、主线定位的激烈争议,这一切,让影片还未亮相便早已成为跳跃在人们舌尖上的最热门谈资,有多美妙的颂扬就有多尖锐的贬损,有多少人发出狂赞就有多少人拍出板砖……
看来,人们终究还是想去到电影院里,亲眼看一看这部冯版《唐山大地震》的。
这就足够了。也许《唐山大地震》不能刻磨出长达32年不灭的灵魂印记,但在这个夏天氤氲的热气中,在这个雨季滂沱的降水中,它至少不会白驹过隙,23秒即逝。
作为故事的主角,她承载着全片最重的感情戏。徐帆收放自如,这复杂的情感,少一分欠火候,多一分太矫情。从最开始地震时痛苦的爆发,到之后生活归于平淡的隐忍,再到母女相认的惊天一跪,你终于知道这个母亲平静表象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心挣扎,这归功于徐帆扎实的功底。“我这几十年的积累,表演上的,生活上的,我发现全都是为了这部戏。 ”徐帆说,“我没想那么复杂,这个戏抖的太机灵了,效果也不会好。我很怕自己用力过猛。 ”
幕后故事:其实李元妮这个角色,冯小刚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徐帆。因为夫妻的这层因素,冯小刚躲了好几年。最后王中军敲了板:“甭找别人了,就徐帆吧,我觉得徐帆能演。 ”冯小刚终于下了决心:“这次咱也别躲了。 ”另一方面,徐帆也根本没想过会接这部戏:“本来冯小刚也没打算让我演,但王中军说了,徐帆身上有女人生活化的一面,于是就我了。 ”
方登:纠结的32年
对于自己的角色,张静初解读:“方登一直都像个小囚犯一样被怨恨的囚笼关着,在32年之后她终于把自己打开了,在一定程度上宽恕了妈妈,理解了妈妈。 ”
王德清:无私隐忍爆发宽容
幕后故事:陈道明待人对事一向冷漠,关于这一点冯小刚也十分认可。但冯小刚和陈道明谈起要拍摄这样一个电影的时候,陈道明说:“小刚你要是拍地震的电影,我可以免费去给你演,我就是因为觉得我很有感受,我经历了这个事,当时我家在天津,那时候我家的房子真的都在晃动。我愿意为这个电影尽我的一分力。 ”
董桂兰:不可回避的阴暗面
原著中,养母这个人物的情感复杂。几种情绪纠结在一起,敏感却现实。董桂兰是参与了唐山救灾的军医,灾后,她与丈夫王德清收养了地震“遗孤”方登。她对养女严厉但充满关爱。另一方面,她也是女人,在看到养父因为女儿张静初做噩梦而跑去安慰时,私下指责养父只穿着睡觉时穿的短裤是“不着调”。这种情感是现实存在的,尽管电影已经回避敏感,弱化了原著的一些描写。陈瑾的银幕形象多半是冷静中带着一点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董桂兰和她很像。
幕后故事:在影片中,陈瑾对于丈夫和养女的关系有一丝忌讳可能有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这点在原著中有据可循。原著小说是围绕着方登展开的,最后两个家庭她都不想回了,因为她的养父跟她有那一层(暧昧)关系,但电影里没有这一层关系。
方达:阳光照进震后现实
幕后故事:冯小刚喜欢李晨,因为他的个性。冯小刚说李晨曾经因为女友受欺负和别人打架,他赞赏他:“要是我也一样,自己媳妇都被欺负了,还能不上? ”
方大强:消失在地动山摇中
杨志:唯一让你反胃角色
小河:背起调剂沉重的担子
小河是方达的妻子,她会因为琐事和丈夫争执,和婆婆赌气,但内心的善良让她体谅一切。而小河这个角色没有经历地震的悲痛,她轻松的台词也成为影片中调剂沉重的重要部分。
我没有哭
□本报记者 张铂(于唐山万人首映时观看影片)
今年眼睛总是干干的,大夫说是干眼症。除了2月那次看《中央车站》,一边傻笑一边流泪,这多半年过去我都没有哭过。好像眼泪真就为了《唐山大地震》准备,一直憋着呢。
去唐山看片之前,我一直在想自己会不会流泪。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包裹在坚硬的外壳下。片子看完了,我没有哭,虽然很多地方让我心头一酸。冯小刚的确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山这个城市,观影时,我看到唐山人的感动。观影后,我看到更多的是唐山人的乐观。他们告诉你:“我们了不起,又重新创造一座城。 ”
至于影片,何必纠结哭不哭。就算你笑了也无妨,其实不就是这样么,生活总该走下去,我们缅怀逝去的,但要记得,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去憧憬未来的。记者 张铂
8大动情点
蓝光压城,23秒地震,建筑物坍塌、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生命寻找奇迹。
徐帆纠结救儿子还是救女儿时失魂落魄,毫无意识的说出了救弟弟之后,她抱着女儿的“尸体”,哭得失去了灵魂。
方达的奶奶来了,在痛失儿子和孙女之后,她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想讨要她的孙儿。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元妮有种窒息的痛,车走了,但车又停了,母子狂奔相拥而泣。
养母患病即将逝去,方登守在养母身边,多年的心结在母女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解开,原来养母严厉的背后是对女儿深深的疼爱。
影片中关于汶川地震的场面更让人动容。一位母亲为了保住女儿的命,为了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危,忍痛下决定——锯掉女儿被压住的双腿。
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双手不停地哆嗦,元妮不敢出去,让女儿进屋,屋里有为她准备的凉水浸过的西红柿,那是32年前的承诺。元妮蹒跚着扑通跪下,哭喊:“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 ”
父亲的墓前,一家人终于团聚。成年后的方登在隔壁看到了自己墓地,这里面,放着的是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还有一些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裹。拿出一包打开,里面竟是课本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书,你一本,我一本。 ”弟弟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女儿原谅了母亲。
6句冯氏台词
养母私下指责养父只穿着睡觉时穿的短裤是“不着调”,这下激怒了养父,陈道明一句:“这是在我家里,难道我还穿得周吴郑王的啊! ”
方达在地震后失去了胳膊,在第一次将镜头聚焦在残疾的方达身上时,妈妈说:“快吃饭,吃完了把胳膊带上。 ”
烧纸的时候,李元妮告诉已经逝去的丈夫现在家里的地址,儿子说:“我爸我姐都死了十年了,你总说这个话我瘆得慌。 ”
女儿考大学养父为了缓解孩子压力说:“上了大学,大学中也有不少废物。 ”
李元妮对首次进门的儿媳妇小河态度冷漠地说:“屋子小,多一个人都转不开身。 ”小河说:“没事,我瘦,不占地方。 ”
特效揭秘
冯小刚说,《唐山大地震》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那个效果。包括在三维上也有特别难的镜头。比如一个老吊车砸倒,钢缆怎么崩断,配重怎么下来打在机器身上,吊的预制板怎么靠惯力冲到房间里,把人从房间里一直给撞出去。这个吊车怎么倒,砸过廊桥,在廊桥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时离两个主人公只是一步之遥。像这样的都是非常高难度,这些镜头在验收的时候觉得是做到了A类的水平。记者 张铂
作者简介
张翎
小说简介
小说《余震》以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因为唐山大地震而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小说女主人公小灯在唐山大地震当天,7岁的她和弟弟同时被埋在地下,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母亲费尽千辛万苦在废墟里找到他们后,却要面临两个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在生死关头,母亲放弃了她。但她凭借顽强的生存意志活了下来。带着身体的疼痛以及心灵上被抛弃的阴影,女主人公在自己的成长中,又遭遇了继母病逝、继父的性侵害、丈夫移情别恋、女儿离家出走等诸多不顺的事,为此多次试图自杀,最后躺在了心理医生的病房上……累累伤痕造成她心灵上“余震”不断。
“那些关于劫难的记忆当时击中了我,我特别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幸存孤儿,他们在文章的结尾被简单概括为‘后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和‘后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这样的表述。” ——张翎
冯小刚在评价《余震》时说:“这部戏的故事非常有劲儿,很感人。我们需要一部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大片出现,我觉得《余震》可以承担这个重任。 ”早在2007年初,冯小刚就在《人民文学》上第一次阅读了小说《余震》,这部小说促动了冯小刚的创作欲望,他致电小说作者张翎,希望能把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但最终并没有成形。也许万事皆有因缘,2008年,当唐山市委和电影局把《唐山大地震》的任务交给冯小刚时,他立刻想到了也许《余震》能帮他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就有了今天这部根据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创作动机
始于唐山大地震30周年
“余震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余震”
那天,在首都机场准备乘坐回多伦多的飞机,因为大雨飞机误点,张翎被滞留在了机场。在机场的书店闲逛时,她走到一个摆满关于唐山地震书籍的书架前,随手抽到的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让张翎触碰到了当年的那些伤痛。这本书是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为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特别策划、编辑的,收录了冯骥才、苏叔阳、赵大年、航鹰等见证人和地震亲历者的60篇文章,以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唐山地震对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他们在震后的心路历程。
张翎被书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唐山人的命运震撼了,“那些关于劫难的记忆当时击中了我,我特别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幸存孤儿,他们在文章的结尾被简单概括为‘后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和‘后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这样的表述。”
张翎意识到,“地震的余震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余震”,于是她决定提起笔,从医生的角度,来写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的心灵创伤。“我想写一部关于唐山地震的小说。因为那些孤儿的艰难成长,和收养他们的家庭的融入,那些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伤痕、苦痛,还没有被充分地书写。”
回到加拿大,张翎到图书馆里收集了关于唐山地震的图书,包括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还有一些关于地震的资料。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张翎就创作出了2万字的《余震》。
内容对比
电影比小说温暖得多
“我的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而电影表述的则是一个 ‘暖’字。”
张翎说:“在查考地震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细节:两个年轻的姑娘同时被埋在水泥预制板下。营救她们的人在撬动预制板一头的时候,另一头那个姑娘就会感到异常疼痛。这个细节构成了后来《余震》的主要故事脉络。我在多伦多的朋友中就有好几位来自天津的,他们对地震的感性描述丰富充实了《余震》中的一些细节。比方有位朋友告诉我当时躺在地上的死者中有很多只是被灰尘堵住了呼吸道而暂时窒息。地震之后不久天下起了雨,雨水冲洗了口鼻中的灰尘,有人就从死尸堆里站起来,走回活人中去。《余震》中被当作死尸的小灯在雨中醒来离开废墟的细节,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些促动张翎创作灵感的细节最终也成为电影《唐山大地震》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线索。
与电影选择了以“亲情”、“家庭”作为大主题,并以母亲、女儿、儿子三条线索展开。不同的是,在小说中张翎把故事的后续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劫后余生的小灯身上。小说中,王小灯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个有着严重失眠症的人。地震时,她的父亲不幸身亡,她和同胞弟弟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只能救起一个人,最后妈妈选择救身体虚弱的弟弟。后来王小灯也活了下来,被另外一对在工厂上班的夫妻收养,却惨遭继父猥亵。大学毕业后她到了加拿大,但她对地震发生的一切一直无法释怀。最后,她回到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而冯小刚让这个结局更进了一步,他让母女相认后,双方下跪,让母女互相说“我对不起你!”
也因此张翎说:“我的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而电影表述的则是一个‘暖’字。我觉得电影离我的小说已经很远了。”在小说中作为背景的母性故事成了电影中的重点。对此,张翎非常理解:“小说只能有一个主要视角一个聚光人物,否则结构就松散了。但从电影角度来说,一个单线的故事似乎力度不够,母性由此进入聚光点。”
“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是千姿百态的。”
也许电影可以用影像表现出更加逼真更加具有冲击力的地震场面,但是对于内心的复杂变换却绝对是文字艺术的长项。《余震》一直被业内认为是“至今写地震写得最好的小说”,正是因为除了地震本身,张翎更愿意去关注一个复杂人性的表现方式,更加关注每个人的疗伤历程。她描写继父对青春期小灯有过性侵犯,张翎理解那是一个对天灾和在长期的孤寂生活双重压抑之下的一个反常反应。
正如张翎在小说封底写道,“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记者 陈妍妮
不是题记的题记
2010年初,得到了电影剧本,半宿看完,几度落泪,为妈妈元妮的苦守,姐姐方登的噩梦,弟弟方达的孤独,一部电影,剧本都能把大男人看哭,拍出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刘邦邦(著名影评人)
在大地震中,元妮失去了丈夫,然而更深的痛是要在两个孩子中做生命的抉择。
元妮在奋力挖救自己的亲人,一场地震让他们一家生死两重。
爱是影片的催泪点,方登养父母对她的爱让人动容。
亲情一直是方登心中最大的希冀,但也是最不能释怀的痛。
不是灾难片?
素描32年中国平民史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始于1976年,终于2008年。唐山地震让方登一家生死两重,汶川地震救灾中却让他们一家破镜重圆,这故事结构是戏剧、是命运、更是一个轮回,轮回中映照的是中国草头百姓辛苦、挣扎、寻找、回归的32年。
元妮及其丈夫、方登、方达,四口之家,如果没有那23秒的地震,他们会如同所有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在年华中成长、年华中老去。
丈夫的死固然是痛的,但是两个孩子中选一个更是悲哀,这击倒了元妮,折磨了她32年,唐山这座城市可以在32年中由废墟中重建,心灵的垮塌却不可能重来。面对幸福的可能,元妮选择了逃避。她逃避了再次爱的机会,她拒绝一切可以让自己幸福快乐舒服的机会,她是想惩罚自己,方可苟活于世,才有脸在未来的某天去见地下的亲人。
被埋的噩梦已经在岁月中渐渐忘去,被亲人抛弃的痛苦却一直折磨着方登,被养父母带到温暖的家中也不能抚平她内心的创伤,她明知道自己在唐山还有亲人,却坚守住这个秘密,拒绝任何的寻找。她经常半夜头痛,那是何等煎熬。高考恢复,她选择远离养父母,背后的隐情是害怕再次失去;初恋,像很多少女一样她偷食了禁果,怀孕后却被抛弃,她选择了退学生子,做一个未婚妈妈,因为她不想抛弃另一个生命。
与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方登相对应,方达是另外一个符号,幸运获救的他失去了一支手臂,却意外收获了别样的关爱,来自工人家庭,高考失利促他踏上南去打工的路,又下海幸运地成为成功人士。姐弟俩俨然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他们经历的背后是否有冯小刚导演这一代人的影子呢?
为什么会哭?
冯小刚语境已臻化境
与某些导演消费国难不同,这次冯小刚把自己当作了讲述者——23秒中国之殇, 32年吾民尚存。在这个主基调下,冯小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平和的节奏。
相比《非诚勿扰》、甚而更早的《集结号》时代,冯小刚导演用更娴熟的电影语言在讲自己钟爱的平民故事。徐帆、李晨的母子线索,张静初、陈道明的父女线索,两条线索平行叙事中将灾难贻害、亲情难舍娓娓道来。除却开场10分钟的惊心动魄和结尾10分钟的感天动地,电影叙事中段的80分钟我们几乎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恸哭。可是我们为什么哭了?
2010年的情感大片,走的却不是催泪路线,你想象得到吗?
不矫情不煽情,是《唐山大地震》难为可贵的情绪基调。沿着元妮的痛苦、方登的仇恨、方达的追求、老王(陈道明饰)的寻找,《唐山大地震》勾画了清晰却又高明的情感脉络,其间融汇了各种情,而导演高明之处则在于,没有将他们熬成一锅浓烈的汤,而是有节制地慢慢勾兑。 32年,电影中走过的每个人每段事,如素描般简洁而又清晰地呈现,丝丝入味间我们的情感已经被烘托出来,顺着导演的节奏在走,一切皆为那开场的生离死别和结局的破镜重圆,到崩泻时已如决堤水,你已不得不哭。
拍喜剧,冯小刚从来没有拿着板锹咯吱人,却让我等平民快乐!拍悲情片,冯小刚没有贩卖廉价泪点,却又让我等平民泪如雨下!
这对一个导演而言,想必既是技法高明,更是情商至上,因而才能打造入化境的语境。而平和节奏,更可升华力量,将情感为力量,比之将痛苦化为力量更有社会价值。
回家吧,没有什么比弟弟活着、妈妈活着更好!方登如是说。回家吧,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我们如是说。
而生者对死者的致敬,是为生者活得更有意义。电影上映时,让我们一起为唐山、汶川、玉树亡灵祈祷,更为我们的家园、亲人祈福。这算是《唐山大地震》更大的功德。因而感谢冯小刚。
一部冯小刚式的家庭伦理剧
昨日下午在某个专业电影网站上, 《唐山大地震》被评分为5.6分。十分才是满分。
从华谊兄弟、冯小刚以及整部电影的宣传走向看来,这个结果简直可以用诡异来形容。
在网上令媒体同行比较腻烦的说法是,有人描述在唐山的 《唐山大地震》首映礼后,立即暴雨倾盆,这个天气立即被指是为电影、为唐山人民在哭泣。
他们就不知道全中国都在下雨吗?
这是一部被附加了太多东西的电影。其实我们从电影的本源看来,电影讲述的是一场震惊全中国的地震后,一家人在震后的悲欢离合,真正的地震特效不过短短 几 次 , 远 远 达 不 到《2012》和 《阿凡达》的水准。
把唐山大地震的背景去掉,这部电影的剧情可以是任意一种灾难后的伤痕素材。而真正让人痛哭的,倒是几位好演员的表演,如果把灾难背景去掉,这和许多年前的那部著名哭片 《妈妈再爱我一次》有什么区别?
家庭伦理剧没什么可歧视的,尤其是贴上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标签。
冯小刚在自传 《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描述了自己电影屡次被毙的遭遇。随后他走上了贺岁片的道路,这个过程异常顺利,冯小刚顺利抓住了广大观众的笑点,可以说,冯小刚是全中国最为熟悉观众想要什么的喜剧导演。
一直到 《夜宴》之前,冯小刚都知道观众想要什么,直到 《夜宴》,他才被人称为丢了手艺。尽管票房可喜,可非持久之道,也不是冯小刚要走的正道。
接下来的 《集结号》,更加暴露了冯小刚的弱点,整个拍片过程令冯小刚痛苦不已。直到 《非诚勿扰》,他才重新游刃有余。
可以说,冯小刚最大的优点是掌握老百姓的悲喜,他在这种情感片的掌控能力上,虽然说匠气不小,但都在点子上。而 《唐山大地震》里边的情感把握显然是他最为擅长的。
所以千万不要用一些大阵势想要吓住我们观众,我们这些草根观众不是吓大的。
也许很多人看了 《唐山大地震》会哭,也许很多人不会哭,也许我们也要去网站上匿名骂人,这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要看电影,而不是听到这部电影又植入了多少广告,不想听到一部电影会让你落泪多少次,不想听到一部电影最低限价涨了5块钱,还非说自己不想赚钱。□王小石
博文微评全是眼泪
有个朋友看了 《唐山大地震》,被煽到,强忍不哭,预言票房不会过3亿。我心说,连你都疑似飙泪,冯说5亿,可能真有点儿不吹。还想说,陈道明演的最好。
—— 《电影世界》主笔
徐帆是全片的眼,好戏基本全在她身上,估计影后可以数到手软,实在太棒;陈道明这条线颇为用力,看来为平衡关系加戏不少;张静初的表演还是没能给我太多的惊喜,这么复杂的一个角色感觉憋足了,但就是没出来;李晨呢,也很可惜,发挥的余地不大,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至于陆毅基本可以忽略。
——电影记者张晗
昨日下午看唐山大地震,一进场就跟自己说即使想哭也要尽量忍住,否则会很丢脸!可这片的催泪弹频繁来袭,我实在忍不住偷偷从包里摸出张纸巾扮若无其事状顺手贴眼擦泪,没多久发现身边男的女的都跟我差不多,于是我也就没啥不好意思了。结果就是出场时我不得不悄悄跑进洗手间照下镜子,天哪!双眼红肿!
——南都娱乐周刊执行主编谢晓
我哭得现在都头痛欲裂。
——电影人程青松
这么些年,跟风好莱坞的调调在中国电影圈刮得越来越没形状的时候,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其实是中国电影真正的类型,他好像忽然就醒过来一样。我本来泪点很高,但因为经历过汶川地震,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直接被它干趴下了。
——媒体人曾鹏宇
整个唐山市只有举办万人首映的体育场下起瓢泼大雨,这是24万同胞的眼泪……
——华谊兄弟电影宣传总监 朱墨
特派记者 陈妍妮电自唐山
在哭墙前,有唐山市民正在献花哀悼在地震中逝去的亲人。
靳维芹(左)说,如果不是孩子要求,她应该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地震在孙语泽心中依然留有深深的伤口。
电影《唐山大地震》即将公映,作为这部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唐山市民对这部电影报以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又因为对那段历史太了解,对那段过往太过于刻骨铭心,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唐山人对这部影片似乎也多了更多的诉求和思索,甚至是纠结……本报记者特地前往唐山,为大家记述下唐山人对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印象与感受。
除了地震唐山还有……
动车之城
中国国内最大的动车生产制造基地位于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唐山动车的速度比波音747起飞的速度还要快。
国宝之地
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传说是唐王李世民爱妃曹妃的故里。在这里,水道与深槽的天然结合,构成了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近年来带动唐山湾发展的动力引擎,被誉为“国宝之地”。
北方瓷都
唐山一直被誉为中国的北方瓷都,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唐山陶瓷以骨质瓷瓷质润泽、光灿莹洁、胎质细致,白玉瓷瓷质细腻、釉面光润、白中泛青,最为著名。
评剧之乡
评剧于100多年前形成于唐山一带。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如月明珠、孙凤岗、刘子西、白玉霜、魏荣元、韩少云、花淑兰等都是唐山人,李金顺、喜彩莲、新凤霞、筱俊亭等众多评剧表演艺术家也都在唐山唱红。
皮影艺术
唐山皮影闻名全国,早在金代就诞生了,在清中末期达成昌盛。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唐山皮影的一大特点是发声方法奇特,演唱时,演员是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的。
“不知道看了能不能受得住”
受访人:靳维芹
年龄:50后
在唐山最老牌的电影院《新华电影院》,早在7月17日,电影首映日的晚场票就已经销售一空。从7月22日开始,《唐山大地震》将每天在该影院的1号厅上映,每场容纳观众800人。
售票口前不停有人打听着购票事宜,但大多以年轻人为主,也因此53岁的靳维芹夹在他们当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因为晚场票已经卖光,靳维芹的女儿开始游说妈妈,干脆请一上午假,看早上的第一场。耐不住闺女的软磨硬泡,母女俩买了22日上午9时的票。
发生地震时,靳维芹只有19岁,当时的情景她更是记得清清楚楚:“我出来的时候,看见我妈半边脸都没了,她是为了护着我才没的,她压在我身上,保护了我,我才没事的…… ”
也因此,对于看不看这部电影靳维芹其实一直是很纠结的。“如果不是孩子一直张罗,我应该是不会来的。都说这部电影拍得很真实,不知道看了能不能受得住。如果看不下去了,大不了就先出来。 ”
“冯导生生拽开了那道伤口”
受访人:孙语泽
年龄:60后
作为参加了全球首映礼的观众,孙语泽被朋友们认为是幸运的人。但是她的一篇观后感却闹腾得她一连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7月12日,刚刚看过电影的孙语泽,在天涯论坛上发帖《我对<唐山大地震>很失望——一个地震亲历者的内心独白》,这条帖子第二天上午便登上《天涯社会》的头条,两天内的点击率达6万多。随后,中新网、人民网、校内网、猫扑等网站进行了转载。
孙语泽在帖子中写道,“电影《唐山大地震》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显得入情入理。但是,影片中,我看到的是纠结、怨恨、愧疚、忧郁,而没有我们唐山人身上特有的坚毅、勇敢、顽强、乐观、豁达……”在网友的回帖中,有的人对孙语泽的观点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出了强烈的反感,甚至有人直接说她思想老派,哗众取宠。“很多帖子我都是哭着回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很优秀,但作为一名大地震的亲历者,我还是想说冯导这是生生拽开了那道伤口,然后又把伤口晾在了那里。而我们其实并不愿意揭开伤疤给人家看。 ”
1976年的那个晚上,10岁的孙语泽被压在厚厚的石板下的经历是她的梦魇,“在唐山,地震对很多人来说是提不得的。有的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会到单位、街道、红十字会捐上三份钱,却不敢打开电视看救灾的画面。没有经历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
“唐山不仅仅只有大地震”
受访人:阮萧
年龄:80后
“刚去北京念大学那会儿,不是都有自我介绍嘛,我一跟别人说我来自唐山,准能听到一句‘啊,就是那个大地震的地方吗?’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不得不补一句‘对,就是地震的地儿’,这其实很不舒服。”…… 出生于1982年的阮萧,自然没有经历过地震的磨难,但是作为一名唐山人,她注定了天生就要和地震结成某种联系。“我的姥姥、姥爷就是在大地震中去世的,我知道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伤害。但是,唐山在发展,唐山在前进。作为一个唐山人,我真心希望大家能了解唐山今天的发展。 ”“我一直关注这个电影,我不光自己要去看,还要组织很多同学一起去。真希望能借着《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关注唐山,来今天的唐山看看,唐山不仅仅只有大地震。 ”阮萧很感慨地说。
■寻找
唐山大地震的标志性纪念
哭墙
哭墙前后绵延300多米,高达10米,24万罹难者的姓名按生前所居住的地区和工作单位有序地划分。在墙壁上找到亲人的名字,献上一束菊花,是唐山人对逝去亲人最主要的祭奠方式。
地震纪念碑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位于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由四根相互独立又互相靠拢的立柱组成,纪念碑前的碑文时刻提醒着人们那场三十四年前的浩劫。
理工大学遗址
这里原是河北理工大学1976年7月建成的图书馆楼,尚未使用即被震毁。唐山市区现存的地震遗址共有七处,这处地震遗址便是其中之一。
小山街景
地震前,小山地区是唐山的繁华之地,大地震中小山地区作为震中遭到了致命的摧毁。震后,由于整个唐山城往东、往北做出了迁移,小山丧失了原来的市中心位置。
冯小刚曾有过一段带着诗意的自我描述——“我就像一棵小树,选择了栽在大山间,哪里有阳光可以照耀我?总有一天,小树也会长成大树。那时,我也将有自己的影子。 ”
现在的冯小刚,已经长成了中国影坛最挺拔健硕的一棵参天大树,更是中国导演界中,最不可替代的一个!
冯小刚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拍商业片,那是他“走投无路”后对市场妥协的结果。冯小刚其实有着深深的文艺情结,他曾经一直对喜剧有偏见。
众所周知,冯小刚拍电视剧起家后,同王朔创办了“好梦”影视公司,但是从1994年到1997年,冯小刚的“好梦”无一成真,《月亮背面》、《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和《我是你爸爸》一连三部作品都没能通过审查。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的投资人都躲得远远的。 ”
小树笔直:钻商业的空子
众多骄人的成绩,冯小刚自谦的说是“钻了一个空子”。当时国内恰巧正缺乏这类走市场的商业电影,趁大家还没注意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走市场了。
枝繁叶茂:按捺不住的文艺姿态
在王中磊的眼里,一直到《天下无贼》之前,冯小刚所有的影片都不是商业电影,而是文艺电影。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小刚的每部影片中都渗透着按捺不住的文艺性。
2003年的《手机》披着个喜剧的壳,但内核绝不是喜剧;接下来《天下无贼》则在小偷的交锋中,体现着人性本善的巨大力量……在没看到《唐山大地震》之前,《集结号》被人们捧为冯小刚最成功的作品,冯小刚初涉“战场”,就将主旋律、艺术性、娱乐性成功结合,一举横扫票房以及国内外众多奖项。
未来长势:5部片子=更多可能性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的第12部电影,但如日中天的冯小刚却开始考虑退休。他和东家华谊兄弟公司还有5部电影的合约,他希望用七八年时间拍完,在60岁之前退休。还有5部?冯小刚还有哪些可能性?
从处女作《永失我爱》,再到贺岁片的辉煌,再到今天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每一步转变,似乎都在努力地画一个圈,以更坚定的姿态来追寻他的文艺气息和浪漫格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小刚必然会去拍摄那部他筹划了十年之久的《温故1942》。
还有,冯小刚会拍一部科幻片吗?会拍一个3D制作吗?谁知道呢,在冯小刚亲自给出答案之前,我们能做的,也许唯有等待。
冯小刚的那些“天使”
王朔
冯小刚曾经用“抬头望见北斗星”形容与王朔相识。后来,正是王朔向郑晓龙推荐从来没有写过剧本的冯小刚担任《编辑部的故事》编剧。而冯小刚的成名作《甲方乙方》,也是来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冯小刚自创公司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刘震云编剧的10集电视剧《一地鸡毛》。拍完《一地鸡毛》之后,冯小刚明白了什么是刘震云所说的“新现实主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不露声色,于无形中势不可挡。在后来刘震云编剧的另一部冯小刚电影《手机》里,这样的锋芒依然存在。
韩三平
韩三平在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时,拉了出师不利的冯小刚一把,当时韩三平对栽了两个大跟头的冯小刚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捞上岸。”然后韩三平批准冯小刚把《你不是一个俗人》拍成《甲方乙方》,从此冯小刚的导演之路一马平川。
张和平
《甲方乙方》的主要投资方是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当时的总经理张和平是冯小刚的又一位伯乐,《甲方乙方》不但得到了他给予的大股投资,甚至一夜走红的片名和主题歌歌词,亦都出自张和平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