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北河南漳水之争:半夜悄悄渡河,炸毁红旗渠,震惊全国林县水库涉县河北省河南省海河流域

1992年,一声巨响震醒了还在沉睡中的河南林县盘阳村的村民,数千名村民立即穿上衣服朝外面跑去。

他们的村支书是个思维敏捷的年轻人,第一时间组织大家朝着村外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跑去,村民们刚跑到山坡,就听见离他们村不远处的红旗渠隐约发出声响,随后看见红旗渠的堤坝缓缓向后移动,盘阳村村民惊恐的看着这一幕。

没多久,堤坝就开始裂开、坍塌,河水向外喷溅,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红旗渠堤坝彻底崩塌,河水倾泻而下。

看见这样的场景,河岸北面却传来激动的高呼声,“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放眼看去,是几十个身穿黑衣的男子,惊呼过后,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白酒,席地而坐畅饮起来,庆祝他们的“战绩”。

原来在几个小时前,他们趁着夜色,带着几百包印着“TNT”字样的炸药乘船渡过漳河,悄悄运到盘阳村段的凤凰山脚下,放好炸药,将其引爆炸毁了红旗渠的堤坝。

很快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就被调查出来了,原来炸毁堤坝的黑衣人是河北省涉县白芟村的村民。

他们炸毁红旗渠原因则是一条流经河南河北的大河——漳河,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流经河南河北,下游是河南河北的交界处。

漳河滋养着两岸的人民,漳河北岸是河北邯郸市,南岸则是河南林县,两省在交界处分别有一个村庄,这两个村庄千百年来关系都很密切。

可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他们为了争夺漳河用水量和沿河的滩涂地不断发生争吵,后来因为修建岳阳水库,矛盾就演变成两县甚至两省之间的斗争。

1959年,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的岳城水库开始修建,直到1970年水库彻底完工,容量可以达到13亿立方米。

有了这个水库,漳河两岸百姓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两岸百姓也难得融洽起来,河南有关部门还修建共产水渠,就是为了将南面的黄河水引进岳阳水库,造福两省人民。

可是岳城水库主要位于河北邯郸磁县内,当时为了修建这个水库,动用的20多万民工基本都是邯郸人。

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机器,修筑困难更大了,冬天时,他们基本是把自己家里面的被子拿到工地上去盖着的,为了修筑这个水库,可以说河北人付出的最多。

也因此河北人民总感觉自己要优先用水,雨水丰沛的时候还好,两省人民的用水都可以满足,但是干旱的时候,河南地区的百姓用水就不够了,于是两省又发生了争执。

河南林县人认为水利工程是属于国家的,河北人不该独自占有,还有当时修建水库时,他们林县人也是大力支持的,可是现在自己吃不上水了,林县人一气之下就把共产主义渠截断了。

直到1960年,在河南领导的带领下,当地人民开始修建新的水渠——红旗渠,不再使用岳城水库的水,经过十年奋战,这个新的水渠终于完工了。

有了红旗渠,林县人总算不缺水了,但是河北人又不高兴了,因为这个水渠位于岳城水库的上游,截断了流入岳城水库的水流量。

河北人不甘心,在红旗渠的旁边修建了大跃峰渠。河南不甘示弱,在南边修建了跃进渠,以此向河北挑战。河北人见此,又修建了小跃峰渠,两省的漳河水之争到了白热化阶段。

河北涉县人民甚至放出狠话说:“我迟早要放炸药炸掉你们红旗渠。”河南林县人毫不示弱回道:“你敢炸我红旗渠,我就毁了你的跃峰渠。”

那时候国家对于炸药的管控没有现在这么严格,许多私人的石料厂都有炸药,主要用于开山修路的时候炸石头用。

这就让河北涉县白芟村的村民有了可趁之机,1992年8月上旬的一天晚上,白芟村的几十名村民带着炸药渡过了漳河,来到河南林县盘阳村段的凤凰山下,他们悄悄安放好带来的炸药,在凌晨三点时,按下引擎,炸毁了红旗渠。

爆炸时引起的水流高达几百米,巨大的洪水像野兽一般瞬间就冲到了几百米开外,这一次的爆炸虽然没有人员的伤亡,却造成了十分惊人的损失。

据统计,被淹没的庄稼高达两千亩左右,钱财直接损失了上千万元,约40万人的生活用水一夜之间被中断。

这件事造成了很大的恶性影响,让中央都十分震惊,下令严查,但是结果出来相关部门却没有追究,因为这件事涉及到两省百姓的恩怨,上级经过商讨认为不激化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方为上策。

于是国务院下发了文件,将两县人的用水量进行分配,河北用水量52%,河南省用水量48%,两省的用水量基本相同。

从这以后,两省之间的用水矛盾才得以化解,两省后来也和平相处,再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恶性矛盾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人工天河一红旗渠山碑: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jvzquC41yy}/onnrkct/ew45;vzys=}
1.红旗渠,一条流淌在我心中的“人工天河”2020年国庆假期,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老伴用自驾游方式来河南省旅行。第一站来中原油田濮阳探亲,第二站到太行山红旗渠游览,第三站去八朝古都开封感受厚重的历史。 上了年纪,酷爱旅行,渴望了解家乡之外的历史文化和异域风情。 七天行程两千公里,看景无数,收获颇丰,但给我造成心灵震撼的,唯有红旗渠。 jvzquC41yy}/onnrkct/ew45:lsy59j
2.红旗渠先从这里走来翻开林县志,就是一部与干旱抗争的血泪史,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说到底就是一个关于“水”的传奇故事。林县人民“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艰苦奋斗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但是,第一次经过分水岭流入林县大地的是南谷洞水库拦蓄的露水河水,这个秘密,知道jvzquC41yy}/c‚wdu0ipo8x|d1vbf8hqpvkov87245711<51eqtugwya638667mvon
3.红旗渠:太行山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后,林县410个村受益,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林县人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1990年3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时,林县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红旗渠精神浓缩为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jvzquC41yy}/zrsokp}fgtq{0eun0ls1ujo{jnsi166zgjwu1463385612=03><370nuou
4.红旗渠总指挥长趴在地上忍痛施工【嘉宾李蕾】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了。几万人从一个个的山窝窝里,很自觉地赶到了通水现场。老书记杨贵宣布:“开闸放水。” 漳河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应该说是万民沸腾,他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千百年干旱的历史结束了。 jvzquC41yy}/jww0ep5ip}{1yuve1}{tfz}049652:5u49652:82a>=59:
5.《红色印记》第70集:绝壁凿出红旗渠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37000多名民工汇聚到浊漳河边,劈山建渠,要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 △三万多林县人开始修建红旗渠 被后来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工程,就这样正式动工了。当时jvzquC41yy}/3;8930io1;5431671;91XKJF3?7672984:8456<60|mvon
6.红旗渠精神永在丨焦点网谈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图源:新华社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林县人民用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周总理评价红旗渠为“新中国奇迹”,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 图源:新华社 jvzquC41yy}/jwyx0v|0tqm/849:2?72385bt}neng521:;659=84<6248>55?:2
7.红旗渠,有颜色的奇迹。红旗渠纪念馆用影像、图片和场景全方面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的事迹。身临其境,震撼感动,几度哽咽。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这也是jvzquC41yy}/onnrkct/ew45v|78=k
8.乌蒙山间“红旗渠”|极目新闻出水堰是大关的“红旗渠”。设计能力是每秒1.8吨,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它的作用发挥就更为明显,就算最枯季节也能够达到每秒1方的流量,也就是每秒能流1吨出来。 渠水清澈,缓缓流淌,穿过隧洞,跨越沟壑,一路欢歌,滋润着关河东岸的山地,养育着灌区上万人口。金黄的稻谷、清香的贡茶、甘甜的水果,昔日靠天吃饭的雄魁、永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9281828?;750nuou
9.红旗开创万家福天渠唤来千里泉亭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jvzquC41ddy/tnipgv4dp8kqtws/rquAoqj>xrjyvjxfcm+vkfC5:>;:37;
10.时光相册丨渠水奔流精神永在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 绝壁穿石、挖渠千里 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 引入了干涸的林县 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们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jvzq<84yyy4ykwmwcpku0lto1nudcu4424;1698152j53okfc2946j8c:8g7dmi9c3h66Ai31e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