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这条全长公里的“人工天河”是怎样修建而成的

有这样一条人工渠,它被誉为世界八大人工奇迹之一,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能力,其蕴含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这,就是红旗渠。立壁千仞,手劈太行,30万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让林县人民在困难中创造人间奇迹?珍贵的红旗渠档案背后,又记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国家档案局指导,河南省档案馆、安阳市档案馆、林州市档案馆、等多家单位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承制的国家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今晚21:05为您倾情讲述《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从英雄渠到红旗渠

在林州,没有人不知道他!

从明初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林州发生严重旱灾30多次,形成人相食的惨境就有5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当地几乎遍地都有记录此种人间惨状的“荒旱碑”。

其实,在红旗渠工程动工之前,林县人民就已经开始大兴水利,修建了林县南部最重要的引水工程——英雄渠。

而无论是英雄渠还是红旗渠,说起林州的水利建设,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关键人物——杨贵。在林州,提起他的名字,就没有不知道的。1954年5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缺水,是林县最大的困难。杨贵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他的到来让这座小县城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漳入林”好比“愚公移山”

一条“人工天河”怎样修建而成?

在红旗渠总干渠沿线,竖立着15座纪念碑。当年林县一共有15个公社,每个公社完成路段修建的任务后,都会在竣工的地点树立起这样的一座石碑来。这些碑文中有一个相同的词汇——引漳入林。

1959年,全国遭遇建国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林县境内河水断流,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为了能够找到新的水源,杨贵和县委的党员干部组成了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翻山越岭。沿着浊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杨贵有了喜出望外的发现。

浊漳河常年流量为每秒25立方米左右,年径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如果能从平顺县引来浊漳河水,就能让林县广袤的土地得到源源不断的水源。引漳入林的计划是否可行?为什么杨贵的想法一开始被泼了冷水呢?如此艰难的工程该怎样开展呢?

盘阳村这次重要会议

堪称红旗渠工程的“遵义会议”

在这份报告的最后,杨贵建议把引漳入林这道渠,叫做“红旗渠”。这是因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红旗渠工程中,“阎王鼻子”“老虎嘴”“小鬼脸”“通天沟”这些地名都是最为险要的几处工段。而在总干渠的一期工程中,有一处地段名为“鸻鹉崖”,“鸻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THE END
0.人工天河一红旗渠山碑: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jvzquC41yy}/onnrkct/ew45;vzys=}
1.红旗渠,一条流淌在我心中的“人工天河”2020年国庆假期,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老伴用自驾游方式来河南省旅行。第一站来中原油田濮阳探亲,第二站到太行山红旗渠游览,第三站去八朝古都开封感受厚重的历史。 上了年纪,酷爱旅行,渴望了解家乡之外的历史文化和异域风情。 七天行程两千公里,看景无数,收获颇丰,但给我造成心灵震撼的,唯有红旗渠。 jvzquC41yy}/onnrkct/ew45:lsy59j
2.红旗渠先从这里走来翻开林县志,就是一部与干旱抗争的血泪史,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说到底就是一个关于“水”的传奇故事。林县人民“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艰苦奋斗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但是,第一次经过分水岭流入林县大地的是南谷洞水库拦蓄的露水河水,这个秘密,知道jvzquC41yy}/c‚wdu0ipo8x|d1vbf8hqpvkov87245711<51eqtugwya638667mvon
3.红旗渠:太行山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后,林县410个村受益,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林县人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1990年3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时,林县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红旗渠精神浓缩为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jvzquC41yy}/zrsokp}fgtq{0eun0ls1ujo{jnsi166zgjwu1463385612=03><370nuou
4.红旗渠总指挥长趴在地上忍痛施工【嘉宾李蕾】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了。几万人从一个个的山窝窝里,很自觉地赶到了通水现场。老书记杨贵宣布:“开闸放水。” 漳河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应该说是万民沸腾,他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千百年干旱的历史结束了。 jvzquC41yy}/jww0ep5ip}{1yuve1}{tfz}049652:5u49652:82a>=59:
5.《红色印记》第70集:绝壁凿出红旗渠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37000多名民工汇聚到浊漳河边,劈山建渠,要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 △三万多林县人开始修建红旗渠 被后来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工程,就这样正式动工了。当时jvzquC41yy}/3;8930io1;5431671;91XKJF3?7672984:8456<60|mvon
6.红旗渠精神永在丨焦点网谈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图源:新华社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林县人民用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周总理评价红旗渠为“新中国奇迹”,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 图源:新华社 jvzquC41yy}/jwyx0v|0tqm/849:2?72385bt}neng521:;659=84<6248>55?:2
7.红旗渠,有颜色的奇迹。红旗渠纪念馆用影像、图片和场景全方面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的事迹。身临其境,震撼感动,几度哽咽。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这也是jvzquC41yy}/onnrkct/ew45v|78=k
8.乌蒙山间“红旗渠”|极目新闻出水堰是大关的“红旗渠”。设计能力是每秒1.8吨,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它的作用发挥就更为明显,就算最枯季节也能够达到每秒1方的流量,也就是每秒能流1吨出来。 渠水清澈,缓缓流淌,穿过隧洞,跨越沟壑,一路欢歌,滋润着关河东岸的山地,养育着灌区上万人口。金黄的稻谷、清香的贡茶、甘甜的水果,昔日靠天吃饭的雄魁、永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9281828?;750nuou
9.红旗开创万家福天渠唤来千里泉亭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jvzquC41ddy/tnipgv4dp8kqtws/rquAoqj>xrjyvjxfcm+vkfC5:>;:37;
10.时光相册丨渠水奔流精神永在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 绝壁穿石、挖渠千里 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 引入了干涸的林县 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们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jvzq<84yyy4ykwmwcpku0lto1nudcu4424;1698152j53okfc2946j8c:8g7dmi9c3h66Ai31e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