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红旗渠》,你了解多少?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总长度为1500公里,总干渠长70.6公里。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红旗渠修筑背景
红旗渠 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
2015年,红旗渠建成50周年。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
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3.粮食(只有3000万斤)
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
林县县委开始对引漳入林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 开工后不久才发现,已有近4万人摆在水渠的沿线上,却看不到有多少人。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进度十分缓慢。特别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渠首总干渠
渠首总干渠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干渠分干渠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总干渠
总干渠
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
第一干渠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
第二干渠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下有支渠达安阳县马家乡。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设支渠13条,灌溉面积11.62万亩,其中任村镇450亩,姚村镇2871.2亩,河顺镇43185亩,横水镇43833亩。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
第三干渠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红岭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镇东北部地区的耕地;二支渠沿东岗盆地北边到砚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侧经大井村到教场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顺镇北部的付家沟村。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33332亩,河顺镇7430亩。
英雄干渠
红英干渠
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干渠汇流后,下称红英干渠。经红英汇流电站、合涧、东山底、大南山到油村,全长11.8公里,在油村分为红英南、北分干。共可灌溉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城郊、横水7个乡(镇)16万亩耕地。其中合涧至油村长9.8公里,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由采桑、小店、东姚、横水公社合修。后于1968-1969年由合涧、城关两公社硬化衬砌。渠底宽4米,渠深2.3米,渠底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9立方米/秒。共计完成挖土石17.1万立方米,砌石4.68万立方米,投工56.5万个。
淅南干渠
淅南干渠渠首设在弓上水库坝下游约0.7公里处,弓f弓上水库水,沿淅河右岸下行5公里至河南园村西与原英雄五支渠相汇南行,经牛窑沟、西华、南沟、寨南背等村到栗园岭,全长29.4公里,现统称淅南干渠。1965年2月动工,1970年6月竣工。由合涧、原康、茶店、临淇4个公社合建。渠底纵坡有1/820和1/1110等,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淅河以南红旗渠水流不到的合涧、茶店、临淇、小店5个乡镇的高岗地。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灌面积3.02万亩。其中合涧1500亩、原康7468亩,小店2110亩,茶店16082亩,临淇3000亩。干渠在栗元岭分为东、西两条支渠,东支渠沿淅河和湘河的分水岭,经曹家沟、磊城、茶店、东坡等村到曹家井村汇入淇北干渠。西支渠经原康乡西岗村到大峪村过湘河,沿湘河右岸经茶店村西坡到跑马岭穿隧洞,设有斗渠到后坡村入淇北干渠。
桃园分干渠
该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吏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
红英南分干渠
红英南分干渠(原名英雄三支渠、红英三支渠)。自小店乡油村起,沿乌云山南侧经三井、元家庄、王街、柏峪、西岗、秦家坡、天井沟、付东沟等村,经东姚镇的下庄、上庄西坡到岭西岭,再到邓家岭小店乡兴泉支渠口,全长38.04公里,邓家岭以下分为东姚支渠和兴泉支渠。
该渠始建于1958年8月,1959年7-12月续建,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由小店、采桑、东姚三公社硬化衬砌。设计渠底纵坡1/2000和1/2500,设计加大流量4.9-3.3立方米/秒。完成挖土石方59.37万立方米,砌石12.95万立方米,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6.16万亩,其中小店乡18695亩,采桑乡8834亩,东姚镇33975亩。
红英北分干渠
红英北分干渠(原名英雄二支渠、红英二支渠)。1959年冬合涧一油村改建英雄二三支渠合线,英雄二支渠重新修建,自油村起沿乌云山北侧经马军池、南平、狐王洞、舜王峪、大岭沟、南峪、南采桑、洪峪、涧东等村到景色岭,全长30.2公里。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1969年7月,由合涧、城关、横水、采桑公社硬化衬砌。渠底纵坡:白甘岭以上为1/2000,以下为l/1500和1/1000,设计加大流量3.6-3.0立方米/秒。分设辛安、自甘岭、翟曲、辛庄4条支渠。北分干共挖土石31.68万立方米,砌石1000万立方米,总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5.02万亩,其中合涧镇8284亩,城郊乡9337亩,采桑乡19166亩,横水镇13381亩。
支渠
灌区支渠
根据林县山区地理特点,在支渠配套建设上,本着多浇地,修渠难度小,工程量小,投工投资少,方便管理,尽可能照顾行政区划布置等原则布设支渠,能一村一渠的不搞两村共建共用。1992年红旗渠灌区共有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其中第一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95.2公里;第二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76.5公里;第三干渠有支渠5条,总长87.5公里;桃园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26.9公里;红英干渠有支渠3条,总长45.3公里;红英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34.6公里;红英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51.7公里;淅南干渠有支渠2条,总长68.6公里。另有3条支渠共长37公里。
英雄干渠支渠
英雄干渠支渠下设5条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沿林虑山向北到黄华河北岸,长19.5公里,后因水源、地质和红旗渠一干修建等原因而废。二支渠原由合涧村北头沿乌云山北侧到采桑村,长35公里;三支渠沿乌云山南侧向东到东姚镇的老李沟村,总长105公里。后实践证实,渠系布置不宜。1959年冬将二、三支渠合并,改由从合涧镇北头起,沿乌云山北侧经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为干渠,在油村分为第二、三支渠。1966年红旗渠一干渠通水后,将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油村以下改称红英二支和三支。1982年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据受益面积之大,又改称红英北分干和红英南分干。四支渠由合涧大桥过淅河,沿等高线绕原康盆地至小店乡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长36公里。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往南过天桥(铁索桥)到栗园岭,因天桥过水难,未能如愿,1965年兴建淅南渠后被取代,同时撤除天桥。利用英雄渠落差,建有红英汇流2号电站。因水源缺乏,发电量甚少。
分水闸
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干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
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建筑构造
红旗渠源河坝
空心坝
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曙光洞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亩。
南谷洞渡槽
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
曙光渡槽
夺丰渡槽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
桃园渡桥
红英汇流
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
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历史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旅游景点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分水苑风景区
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
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冬季有数十米冰帘悬挂河南 河北两岸,谱写出10亿年前络丝潭岩石形成史。
青年洞
提及红旗渠,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
鹰咀山
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虎口崖
位于红旗渠青年洞的凌云亭东侧,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神工铺
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山碑
山碑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凌空除险表演
凌空除险是当年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因为总干渠大部分修筑在悬崖绝壁,险峰恶崭之上,这些峰崭经过长年风化、特别是经过劈山爆破之后,许多被炸活的石头还挂在崖壁上,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开始由于缺乏经验遇到险石后就用竹竿去排除,但竹竿细了撬不动,粗了必须两人举着,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羊工出身的任羊成和他的伙伴们,决心甩掉竹竿,凌空除险,于是红旗渠总指挥部应他们的要求,从各乡抽调了三十多名身强力壮的民工,组成凌空除险队。于是一群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间飞来荡去的除险队员成了红旗渠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青年洞景区由当年的"除险英雄"现已年过七旬的任羊成亲自指导训练的小伙子,会给你带来原汁原味、惊险而又精彩的表演。
铁姑娘打钎
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当你走在青年洞景区渠墙之上,就会听到叮叮当当悦耳的打钎声,这就是以红旗渠铁姑娘的故事为原型所创作的"铁姑娘打钎表演"。四人抡锤一人扶钎,当年,这种工作模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凤凰展翅"。你也可以在此抡上一锤扶上一钎,照张相,体验一下当年铁姑娘和男同志一起抡锤打钎,开山放炮,真正顶起半边天的感受。
凌空栈道
青年洞东侧百丈绝壁上,沿着当年修渠民工的落足处,架有一条悬空栈道,人行其上无不战战兢兢,瞥眼脚下深渊,虽头皮发紧,但足下生风,群山叠翠,却有着平生无以获得的览胜感受。
步云桥
横跨两山之间,举步惊鸿。扶栏穿行,天地悠悠,山风浩荡。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云之间,胸臆中顿生感慨万千。
一线天
过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全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竟有一尺来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手扶崖壁,步步登高,气喘嘘嘘,汗流浃背。缝中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可怕。红旗渠一线天造形奇特,真谓天下一绝。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刚游览此景时说:"林州'一线天',较峨嵋、黄山的'一线天'更具妙趣,可作为国际景点开放。"
修筑红旗渠的现场老照片
▲当年林县干涸的土地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深入农村调查缺水情况
▲县委领导班子研究“引漳入林”问题
▲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动员大会
▲县委书记杨贵肩扛镢头带领全县人民奔赴“引漳入林”工地
▲杨贵书记以身作则,带头苦干
▲轰轰烈烈的施工现场
▲铁姑娘突击队
▲排险队队长任羊成
▲凌空作业
▲万众欢腾,喜庆红旗渠引漳成功,淸沏的漳河水穿山越岭从山西平顺流入世代缺水的河南林县
▲如今的红旗渠,源源不断的漳河水一如既往地滋润着林州大地
▲红旗渠已成为名胜风景区
开凿红旗渠工具揭秘
参观游览“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我们知晓了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建设总负责人杨贵,知道了红旗渠工程设计股副股长、27岁就因山洞塌方而牺牲的吴祖太……以及许许多多战斗在施工一线的平凡劳动者,看到、了解了当初人们在开凿、建设红旗渠工程时所使用的一些工具……亲身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建设总负责人杨贵
▲红旗渠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吴祖太
10万林县人民历时十年,硬是凭着一钎一锤一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绵延1500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50多万群众的吃水问题,更是滋润了54万田地。高昂的斗志、简陋的工具、完美的结果——这三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当时开山劈石的人们,到底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工具,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人间奇迹呢?
水平仪:林县的周围都是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脉,从侯壁断到坟头岭,计划开凿的水渠要经过大小不等、高低起伏的山头1000多座。最关键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这条水渠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抽水设备,只能让渠水凭借自身重力流到坟头岭。因此,渠线的测量就成了决定工程命运的关键。而找遍当时整个林县,全县却仅有一台水平仪!
实际工作中这一台水平仪肯定不够用,技术员吴祖太就土造了一种叫“水鸭子”的简易水平仪——在洗脸盆中盛上半盆水,再拿上一个空碗(也有用小木板凳倒置,见下图)浮在水面,空碗上放置一根直棍,通过观察棍子两端的两点和要测定的那个点是否在一条线上来测定水平是否准确。
马灯:马灯目前几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具体的样子只能通过图片才能知道了。这是一种铁架、活玻璃罩的灯具,里面加添煤油,点亮后可手提照路,可悬挂照亮。在整个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夜间寻路,还是洞中施工,马灯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铁锹、铁镐:这两件工具是标配的必须品,施工一开始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是自带……在水渠施工过程中,如遇泥土或碎石地段,或是在土方回填时,这两件工具可是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铁锤、钢钎:相对于铁锹、铁镐这两件常用的工具,铁锤和钢钎就是专啃“硬骨头”的实用工具了!这两样工具在实际使用中最少有两种方式。其一,就是一人扶一钎、一至两人抡锤,讲究的是配合;其二,是一人扶两钎、两至四人抡锤,讲究的是胆大心细、高度默契——这种打钎法被誉为“凤凰双展翅”。
藤帽:藤帽也就是现在工地上建筑工人佩戴安全帽,主要用途是防止跌落物击伤。当时这种安全帽是用一种藤条编制的,里面衬有软布做缓冲。在工程施工中,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安全防护作用。
麻绳:麻绳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安全绳,在悬崖峭壁开凿时,往往是一头系在山顶、一头系在人的腰间,施工人员通过来回摆荡来一下一下凿击山体。因此可以说,这真的是一条生命之绳。为节省资金,平时人们就用麻丝自己编。
小推车:在山间施工,沙石的清运、回填,别说没有大型工具,就是有也没有作业面。因此这种独轮小推车就成了最为实用的运输工具。整个红旗渠的建设施工,小推车的作用发到到了极致,功不可没、至关重要!
土吊车:在施工过程中,石块有小有大,如果石块大到几个人合力都不能搬动的话,那么就要借助这种土吊车了——说白了就是选用长圆木,利用杆杠的原因,一头绑上绳子,即使是女人都可拉拽。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的工作效率,拆卸方便,搬动灵活。
炸药:巨大的山体开凿工程,如果不借助炸药,再多10年的时间也无法最终完成。当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自力更生,在全县范围内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通过考核、选拔、再培训等过程,最终自己办起了工厂,解决了施工中炸药短缺的问题。
想不到这样大的工程他们只使用了如此简单的传统工具,看后佩服之极!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全县人民奋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靠自力更生、知难而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韧性,坚持苦干10个春秋,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整个灌渠的长度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如今更成为一处旅游胜地,每天都会接待大批来自国内外观光旅游的客人。
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
主要事迹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 《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昼夜思考,拜访附近山村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他没明没夜地在工地上奔波,总感力不从心,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有一天他跑到盘阳村南边的凤凰山工地,发现已经挖了五六天的渠道,竟不是测定的渠线,自己感到非常内疚,及时讲明情况,予以纠正。这件事引起的教训,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英勇牺牲
吴祖太牺牲噩耗传到县委会,杨贵非常痛心地流出了眼泪,心情久久没有平静。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召开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吴祖太生前在林县水利建设上所作出的贡献,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