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关键词|“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怎样建成的中国政库澎湃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66篇,关键词是红旗渠。

缺水问题长期困扰林县人民

民国初年,河南省林县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在大年三十到八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天黑才挑回一担水,准备煮饺子。新过门的儿媳接过水挑,不小心将水洒了。桑老汉跪在地上仰天长叹。大年初一,儿媳羞愧难当,上吊自尽。严峻的缺水环境,使以前的林县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客人来了不倒水,亲戚来了不端茶。

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因大旱庄稼颗粒不收,出现“人相食”的惨景5次。解放前,林县40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二十里以外去挑水吃。

1944年林县解放,党和政府给林县先后打了两千余口井,但仍是杯水车薪。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全县共有耕地98 . 5万亩,其中水浇地只有1 . 24万亩。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摆脱干旱缺水的煎熬,是全县父老乡亲的迫切期待。

“引漳入林”方案是怎样做出的?

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境内河流全部断流,使原来水利设施形同虚设,逼着林县干部不得不跨省找水源,最终在山西省平顺县找到漳河这一可靠的水源。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这就是“引漳入林”的方案,除此别无选择。但“引漳入林”,要在悬崖绝壁上建70.6公里的总干渠,以及几千公里次级渠道及几千座附属设施,实在并非易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很多大工程都下马了。林县县委面临严峻考验:干还是不干?不干,对于杨贵和林县县委来说,并不难。但经过全县范围内广泛讨论,全县干部群众做出了重大决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困难再大,也要把修建红旗渠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

修建红旗渠经历了哪些曲折?

红旗渠开工之前,中国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当时浮夸风盛行,各地都虚报粮食产量。在杨贵领导下,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顶住重重压力,既不虚报也不瞒报,始终坚持林县小麦亩产114斤。结果,不少地方因虚夸被征了过头粮,但林县除了安排好群众口粮外,还留有3000多万斤储备粮,这是他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向穷山恶水开战的重要底气所在。

1960年元宵节,杨贵率领37000人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70多公里的总干渠,如果每人负责1-2米,80天就可以完工。所以,工程刚启动时,杨贵提出的目标是“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开工不久,问题便暴露出来:战线太长、技术力量奇缺,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杨贵当机立断,召开现场会,集思广益,调整部署:一是公开检讨错误,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原本提出的“大干八十天”的口号是脱离实际的;二是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将工程划分为四段分期施工,完成一段通水一段,既检验了工程质量又鼓舞了士气。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有效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施工质量。

红旗渠工程最缺的是资金。据测算,红旗渠工程总投资需要大约7000万元,但1959年林县的家底总共只有300万人民币。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林县不能向国家伸手,必须靠自己解决资金困难。林县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当工匠的传统。1961年,林县抽调30多名干部组成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驻外办事处,由各大队组建工程队,到全国承揽工程,用建筑施工挣回来的钱补充红旗渠建设。全县共组织3.1万人,当年外出建筑总收入达1800万元,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后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陆续给予红旗渠工程拨款。截止到1969年7月工程完工,总投资6865 . 64万元,国家投资1025 . 98万元,占14 . 96 %;自筹资金及物料折款2099 . 49万元,占总额30 . 58 %;建设投工3740 . 17万个,民工费用差额合款3740 . 1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4 . 88 %。

红旗渠工程缺物资。没有炸药,把国家分配下来的化肥硝酸铵和锯末配匀,制成土炸药;没有石灰,就自己烧,他们创造出了“无窑堆烧石灰法”,在平地上起灶,一层燃料,一层灰石,一次就烧成石灰上千吨。资料显示:“修建红旗渠十年间,共烧制石灰14.5万吨,全部由自己烧制;造炸药1215吨,占总量的44.3%;制水泥5170吨,占总量的77.1%;编抬筐3万多个;修配、制作水桶18900多副,各种工具117万件,自带小推车,铁绳、手捶等31万多件。”

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了什么改变?

红旗渠解决了林县几十万人的吃水和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奋斗了十年,30万人参与修建,81人牺牲,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土石方修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红旗渠工程培养出了大批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林县10万民工出太行,从事建筑业,红旗渠本身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业品牌。林县儿女用赚回来的钱建设家乡,在几代人的努力下,1994年1月,林县撤县设市。2018年12月,林州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一个喝口凉水都奢侈的贫困县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历史性转变。

红旗渠从一项水利工程,延展为一个地标、一处风景,更升华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THE END
0.人工天河一红旗渠山碑: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jvzquC41yy}/onnrkct/ew45;vzys=}
1.红旗渠,一条流淌在我心中的“人工天河”2020年国庆假期,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老伴用自驾游方式来河南省旅行。第一站来中原油田濮阳探亲,第二站到太行山红旗渠游览,第三站去八朝古都开封感受厚重的历史。 上了年纪,酷爱旅行,渴望了解家乡之外的历史文化和异域风情。 七天行程两千公里,看景无数,收获颇丰,但给我造成心灵震撼的,唯有红旗渠。 jvzquC41yy}/onnrkct/ew45:lsy59j
2.红旗渠先从这里走来翻开林县志,就是一部与干旱抗争的血泪史,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说到底就是一个关于“水”的传奇故事。林县人民“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艰苦奋斗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但是,第一次经过分水岭流入林县大地的是南谷洞水库拦蓄的露水河水,这个秘密,知道jvzquC41yy}/c‚wdu0ipo8x|d1vbf8hqpvkov87245711<51eqtugwya638667mvon
3.红旗渠:太行山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后,林县410个村受益,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林县人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1990年3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时,林县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红旗渠精神浓缩为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jvzquC41yy}/zrsokp}fgtq{0eun0ls1ujo{jnsi166zgjwu1463385612=03><370nuou
4.红旗渠总指挥长趴在地上忍痛施工【嘉宾李蕾】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了。几万人从一个个的山窝窝里,很自觉地赶到了通水现场。老书记杨贵宣布:“开闸放水。” 漳河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应该说是万民沸腾,他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千百年干旱的历史结束了。 jvzquC41yy}/jww0ep5ip}{1yuve1}{tfz}049652:5u49652:82a>=59:
5.《红色印记》第70集:绝壁凿出红旗渠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37000多名民工汇聚到浊漳河边,劈山建渠,要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 △三万多林县人开始修建红旗渠 被后来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工程,就这样正式动工了。当时jvzquC41yy}/3;8930io1;5431671;91XKJF3?7672984:8456<60|mvon
6.红旗渠精神永在丨焦点网谈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图源:新华社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林县人民用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周总理评价红旗渠为“新中国奇迹”,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 图源:新华社 jvzquC41yy}/jwyx0v|0tqm/849:2?72385bt}neng521:;659=84<6248>55?:2
7.红旗渠,有颜色的奇迹。红旗渠纪念馆用影像、图片和场景全方面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的事迹。身临其境,震撼感动,几度哽咽。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这也是jvzquC41yy}/onnrkct/ew45v|78=k
8.乌蒙山间“红旗渠”|极目新闻出水堰是大关的“红旗渠”。设计能力是每秒1.8吨,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它的作用发挥就更为明显,就算最枯季节也能够达到每秒1方的流量,也就是每秒能流1吨出来。 渠水清澈,缓缓流淌,穿过隧洞,跨越沟壑,一路欢歌,滋润着关河东岸的山地,养育着灌区上万人口。金黄的稻谷、清香的贡茶、甘甜的水果,昔日靠天吃饭的雄魁、永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9281828?;750nuou
9.红旗开创万家福天渠唤来千里泉亭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jvzquC41ddy/tnipgv4dp8kqtws/rquAoqj>xrjyvjxfcm+vkfC5:>;:37;
10.时光相册丨渠水奔流精神永在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 绝壁穿石、挖渠千里 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 引入了干涸的林县 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们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旗渠的施工场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jvzq<84yyy4ykwmwcpku0lto1nudcu4424;1698152j53okfc2946j8c:8g7dmi9c3h66Ai31e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