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999年两次“6·30”是余杭百年史上最大的两次水灾。北湖、南湖开闸分洪,余杭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堤塘决口、良田被淹、家园被毁……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保住了青山水库、西险大塘,也护住了杭嘉湖人民的安全。
狂涛卷起千重浪,遍地英雄战洪灾。
这次特大洪灾使余杭27个镇乡、514个村受灾,受灾总人口56万人,损毁倒塌房屋1.7万余间;受淹农田50余万亩,冲毁堤塘堰坝850处,损毁水利工程及设施1200余处;余杭直接经济损失达7.2亿元,受灾特别严重的潘板、余杭、中泰、彭公、瓶窑、长乐及湖羊场、南湖农场等镇乡和单位的损失都在2500万元以上。
危难时刻,余杭组建了372个抗洪抢险救灾突击队、12000多名干部和10多万群众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奋战了七个昼夜。
夜战独塘
为了确保杭城安全,余杭镇付出了沉重代价:30日晚,上级下达南湖蓄水分洪的命令。
弃小家保大家,上门的同志喊哑了嗓子、跑酸了腿,终于抢在分洪前把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7月1日0时50分,南湖开闸分洪。顷刻间,水产村146人赖以生计的900亩渔塘、年产值255万元的砖瓦厂被淹没,沿苕溪的丁桥、白坟、七里、上湖、中南、永丰、溪塔、东塘、永安、姚村、仇山、下木桥等村全线溢塘,有64处出现滑坡、漏洞、塌方、决口。西险大塘全线告急!
“青山水库库容水位突破33米,入库量高达733立方米/秒,下泄量增到400立方米/秒,均已超过历史最高记录。而且上游大雨未停,境内北湖、南湖泄洪区已近饱和,常规调洪手段已全部用上,情况危急……”在瓶窑堤防管理所设立的临时指挥部里,众人听着这些数据眉头紧锁,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青山水库下泄量要继续加大,更大的洪峰很快会来,余杭苕溪沿线乡镇将遇到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考验。
林水局和农委的同志准确地背出了1963年、1984年两次大洪灾时的基本水情数据,并提出了几项措施。经商议,余杭当即决定将重点转移到保卫西险大塘,沿堤塘各地组织力量上塘,要有巡逻队、突击队,北岸镇乡都要有出现更严重情况的准备,确保人员安全撤出。
但是,这样大的泄洪量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大面积决堤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大家心里似乎都有一块千斤磐石压着。
2日凌晨,丁桥等处决堤,近千亩农田受淹;4时35分,上南湖决堤,余杭中南、中泰南头等5个村近万亩受淹……6时左右,一个电话把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西险大塘仓前长松段一处涵洞漏水,一时难于堵绝,情况危急。
漏洞是长松村护塘队发现的,仓前镇立即组织60多人的突击队奋力搬运土包抢堵。由于青山水库下泄洪量已增至500立方米/秒,苕溪水位持续上升,洪流湍急,土包上去毫无作用。
上午11时左右,涵洞漏水情况又严重了许多。从杭州请来的潜水员赶到现场,立即潜入水中摸清情况,塘上突击队员也加快了运送土包的速度。经过紧张的抢堵,2个小时后,漏水明显减少,险情基本被控制。
塘堤堵洞
2日19时许,苕溪流量已达600多立方米/秒,西险大塘乌龙涧向北4里的横港机埠几乎与乌龙涧同时发生险情。姚村干群奋力自救,集拢了2000只麻袋,村民李宝龙砍去100多株竹供抢险取土;6组32户人家共拿出72条棉胎,一同投入洞内俱无踪影,也不见从背水坡洞口流出,而漏水如常。据行家分析,涵管周围已形成大空洞,涵管上方堤塘已成“空中楼阁”。
横港险患还使机埠无法使用,永建片内涝无法排出。4日21时,128名驻杭空军官兵按照新方案实施大手术,终于初步遏制住漏水。
7月13日,南湖4.7平方公里蓄洪区的洪水基本退去,只留下大片空鳖塘、空鱼塘和绝收的早稻田。南湖农场下辖的特种水产养殖场1000多亩鱼塘受损达九成以上,连日带着职工堵漏洞、搬货物、巡逻、拣鳖的场长语气坚定地说:“从头来过。”下午4时,从厦门空运来的14000枚鳖蛋到货,职工们忙着检测验收,力争“不空塘”。
灾害面前不畏难,同心自救建家园。7个无眠的日日夜夜,抗洪一线的广大干群和部队官兵争分夺秒扛运沙石,补堵决口排除险情,军民合力筑起一道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共同谱写一曲人定胜天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