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再大,终会退去,但这些故事永远温暖人心

在灾区采访,节奏像洪水激流般紧张。可就在不经意间,记者常常被一些平凡的故事打动。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年龄不同,角色有别,处境各异,却因直面艰险而展现了共同的精神气质。与他们相处,总让人内心多出一分勇气和温暖。

洪水再大,终会退去。然而,因坚守、抗争、搏斗而生的精神烙印,却会长久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恰如一棵不断成长的大树上穿越岁月的那一圈又一圈年轮。

“10后”娃娃:呵护中经历第一次洪灾

(上图)7月7日,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孔城初中受灾群众安置点“10后”的张雯雅面对记者镜头露出了笑容。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下图)7月6日,江苏无锡宜兴官林镇,3岁的王天赐在当地安置点之一官林镇中心小学教室里和家长玩耍。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张雯雅5岁,特别爱笑。在安徽桐城孔城初中的安置点里,她结交了新朋友,起初的恐惧和失落已经被笑脸所代替。

一棵树萌芽,第一轮年轮,来自感受世界第一次干湿交替、寒暑变迁。这个夏日,孩子们有了人生第一次有关洪灾的记忆:看不懂爸爸妈妈的焦虑,而安置点里的新朋友都很有趣。

也许,直到多年之后,成年的他们再次触摸人生起步的年轮时,会真正读懂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对天灾的态度:无论多么艰难凶险,始终顽强坚守。

“00后”志愿者:青春的爱心在洪灾中闪亮

7月10日,“00后”15岁的叶淑婉在水灾发生后第一时间来到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协助救灾人员收发食品及物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青春期也许以“叛逆”和“自我”为标志,可是在15岁的叶淑婉身上,记者看到的却是“投入”。

洪灾来了,听说自己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成为临时救灾安置点,她立即报名返校,充当志愿者。扛米袋、搬箱子、给灾民们跑腿……这些在家里很少干的重活,如今她却习以为常。饿了啃口饼,累了坐地上歇口气,只要看到安置点大爷大妈们安心,她就感到无比的快乐。

叶淑婉说,尽管自己年龄小,能力有限,但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为受灾群众多做点事情,而自己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

“95后”武警战士:刻骨铭心的“成人礼”

(上图)7月8日,“95后”武警战士邓聪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白沙洲村升金湖大堤上喝水。

(下图)7月8日,邓聪和战友一起乘坐拖拉机前往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白沙洲村升金湖大堤加固堤坝。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岁,很多同龄人还在校园。然而,过去的200多个小时里,刚满20岁的武警黄山支队战士邓聪参与了他一生难忘的抗洪任务——营救被洪水围困的500多名村民,堵住决口保卫下游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固大堤守护升金湖大坝…… 洪水冲走稚嫩,烈日锤炼意志。邓聪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着蜕变与成长。

“90后”消防战士:第一次扛起重任

(上图)7月2日,“90后”武汉消防支队战士刘峰(左一)将一名孕妇安全转移。

(下图)7月2日,武汉消防支队战士刘峰跳入水中拉着冲锋舟靠近被困村民。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千钧一发之际,“90后”消防战士刘峰果断跳入过腰深的水中,拉着冲锋舟靠近被困村民。这位家人眼中的大男孩,瞬间化身为勇担重任的“救援战士”。

他正在帮受灾群众转移一个小孩子,动作并不熟练,自己还有点紧张,却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救护。对于孕妇、老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刘峰竭尽全力用最安全的方式,将他们送上冲锋舟。

一位、两位、三位……刘峰不顾高强度工作的疲惫,全神贯注于每位被困者,他用略显稚气然而坚实的手臂,托起了一次又一次突围的希望。

“80后”新妈妈:抗洪女子也如男

(上图)7月9日,“80后”新妈妈黎婕准备离家前往江西九江市濂溪区虞家河乡防汛一线,儿子挥舞着小手不愿意妈妈离开。

(下图)7月9日,黎婕(左一)和女队员们顶着烈日巡查堤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黎婕,33岁,是一名10个月孩子的妈妈,却不愿享受特殊待遇,主动请缨,和乡镇的其他14名女干部一起成立了“女党员防汛应急分队”。

每天一大早,她便把孩子当天要喝的母乳挤出来存放好,便带领5位“90后”姑娘为男同事们运送物资,分担巡防大堤的任务。为熟悉了解防汛专业知识,她还专门请防汛经验丰富的男干部给大家上课,学习辨识泡泉、管涌。

说起丢在家里的儿子,黎婕有些愧疚。但经历过1998年九江决堤的黎婕母亲却非常支持女儿的选择:“当年我们家就被洪水淹了,部队战士天天为我们九江人拼命呀。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这个我们九江人最理解了。”

“70后”警察:洪水冲不垮的责任

(上图)7月9日,“70后”干警吴德伙在救灾一线接听村民来电。

(下图)7月9日,吴德伙来到被淹的派出所内查看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上图)7月9日,吴德伙(前左一)与同事一起乘坐皮划艇前往被淹村庄。

(下图)7月9日,吴德伙(右二)与同事一起乘坐皮划艇来到被淹村庄劝说留守老人撤离到安全区域。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腰疼犯得越来越频繁,吴德伙下意识地拿手撑着。他身上是不知多久没脱下的警服。

吴德伙摸摸袖子上的警察臂章,说:“老百姓看见我们在,心里安稳。”

被淹村庄有不愿撤离的村民需要劝说,有来不及拿走的财物需要转移,有刚到的救灾物资需要搬运,哪里都能看到吴德伙的身影。年及不惑,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70后”吴德伙明白“责任”二字的意义。

他说着说着,就困得不行了,在米袋上打个盹,随时准备奔赴下一个抢险点。

“60后”守堤人:18年两立抗洪“生死牌”

(上图)7月7日,“60后”守堤人李建强(左)和唐仁清在武汉龙王庙闸口处合影。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上图)7月7日,“60后”守堤人李建强(前)在武汉龙王庙闸口巡查水情。

(下图)抗洪一线人员于7月2日在龙王庙闸口写下的生死牌。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8年前,时任武汉市江汉区防汛办堤防所所长的唐仁清和同事李建强及其他14名党员,一起在武汉龙王庙闸口立下生死牌,誓与长江大堤共存亡。

18年后,已年过半百的唐仁清、李建强又担起值守武汉龙王庙闸口的任务,与其他7名党员再次立下“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

“60后”倪维国:“家在,猪在,我就在”

(上图)7月11日,被洪水淹没的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村,55岁的村民倪维国站在自己的家门口。

(下图)7月11日,被洪水淹没的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村,55岁村民倪维国在查看洪水围困的猪圈。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村,洪水围困村庄已超过一周。站在自家被水浸泡的偏屋,望着门外的一片汪洋,看着几十头猪困在院子里,55岁的倪维国有些发愁。但经历过双手手指被炸断、全身多处烧伤的倪维国有一种草根般的韧性,很快从愁绪中摆脱出来。

“做烟花爆竹出的事故,当时几乎绝望。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开始养猪,养了13年,算是村里的佼佼者吧。”

彼时加在身体上的伤痛已经平复。倪维国说,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洪水能留多久?只要家在,只要猪在,我就会坚守。”

倪维国不愿转移,他担心猪会饿死。因他家地势较高,村里干部看洪水没有进一步上涨,也没有强制疏散,但是定期划船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

“50后”退休专家:关键时刻随时“返岗”

(上图)“50后”退休工程师关道明因长时间奋战在抗洪一线,嘴角都长出了水泡(7月10日摄)。

(下图)7月11日,“50后”退休工程师关道明坐船查看灾情。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64岁的关道明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务局的一名退休工程师。暴雨来袭,圩区告急,他临时被召回“返岗”,在抗洪一线负责防汛技术指导。连续作战,老关的嘴角起了泡,嗓子也哑了。

年逾花甲,本可以享享清福。

“我熟悉水,大敌当前,退休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老关说。

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有很多像老关一样的“50后”。他们平时是温厚宽容的长者,但在关键时刻,用他们的经验和奉献筑起阻挡洪水的另一道“堤坝”。

“40后”独臂老人:历经三次洪水,每次都不掉队

7月10日,“40后”独臂老人杨洪生在东湖黄暮浜堤坝加固现场与其他抗洪人员一起抬沙袋加高加固堤坝。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上图)7月10日,“40后”独臂老人杨洪生在东湖黄暮浜堤坝加固现场装沙袋的时候与大家开玩笑。

(下图)7月10日,“40后”独臂老人杨洪生在东湖黄暮浜堤坝加固现场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巡查堤坝情况。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古稀之年的杨洪生像很多同龄人一样,经历过1991年和1998年的大洪水,在两次洪灾中他都挺身而出,参加抢险。

“这次我也不想掉队。”杨洪生说。

家住江苏宜兴周铁镇东湖村的他,16岁时整个左手臂被水车绞断。今年汛期,村边直通太湖的黄暮浜遭遇太湖水位倒灌,杨洪生的房子和50多亩水田被淹。还没拾掇好自己的家,听说村里的堤坝要加固加高,老人放下家里活儿就赶了过来。

在浊浪滔滔的长江堤防上,有着许多像杨洪生这样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世代居住的村庄正经历着“空心化”危机,洪水来袭,留守的他们义无反顾走上堤坝。因为,家园是他们的根。

九旬“淡定爷爷”:最大的水,最安的心

(上图)7月7日,洪水来袭时90岁“淡定爷爷”王仁安老人在安徽桐城市孔城镇小儿子家中等待洪水退去。

(下图)7月7日,90岁“淡定爷爷”王仁安老人家中,疏散时长条凳上还放着一杯清茶一把蒲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当突如其来的洪水包围村子,一辈子逐水而居、与水共生的王仁安从未如此淡定。

经历过1954年以来的多次洪水,他的记忆里有家园被毁、颠沛流离的疼痛,也有振臂一呼、乡情互助的温暖,但洪水来时的不安感始终记忆犹新。

但这次不同。堤坝上、洪水中、安置点里那些气质不同但都散发着各自力量的“后生们”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心安。那些“后生”是挡在百姓前的“50后”“60后”,是站在水中的“70后”“80后”,是活跃在安置点的“90后”“00后”……(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记者:吴晓凌、何雨欣、陈尚营、詹婷婷、杨玉华、肖磊涛、林晖、吴锺昊、陆华东朱国亮、周畅、张紫赟、朱青、汪奥娜)

THE END
0.漳州1960年:“6.9特大洪水”洪灾洪峰灾民山洪泥石流水灾后我们兄妹6人与母亲在农展馆前的合影 以上老照片源自冯水国收藏品 作者简介:李哲文,漳州人,现年68岁,工艺美术师、旅行者、摄影师。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jvzquC41f{428<3eqo5bt}neng5JFSH3L2:17=6CGJI/j}rn
1.老照片1939年天津大水灾天津城被淹了一个半月福岛街77号的铃木洋行。福岛街,即今天的多伦道。 寿街,现在的兴安路。 位于市中心的旭街(今和平路),是天津的商业中心。 在大水里浸泡了一个半月以后,1939年10月初,洪水才告退。大灾之后,是大疫。水灾过后,霍乱、伤寒和痢疾等病肆虐天津。 平台声明jvzquC41o0ypj~3eqo5b1=<::5724:d6:4683
2.每天老照片1万883这是一组花园口决堤和抗战胜利后花园口堤防修复工程的老照片: 1938年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现场 黄河决堤后一片泽国,逃难的百姓 洪水淹没的村庄 航拍水灾照片 水灾形成的黄泛区 郑州附近,水中灾民 郑州附近,国民政府救济队 郑州附近,军民协力抢堵黄河决口 黄河花园口封堵工程顾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塔德(Oliver J. Todd)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73486413;59<=87a?59;572:?/uqyon
3.【老照片】1931年武汉洪水照片洪水是严重危害地區性安全的自然灾害,回顾中国历史,洪水时有暴发,灾情程度也不尽相同,且近代水灾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古代。据《中国历史大洪水》记载,从1583年到1840年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发生2次大水灾,而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不到110年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就发生了9次大水灾。其中,1931年江淮洪水肆虐,被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91;86416:35;;5;a?789987;
4.1939年天津大水灾老照片灾害1939年天津大水灾老照片2022-04-28 09:28:06 来源: 周山文化 举报 0 分享至 1939年天津水灾是发生8月至10月期间,这场灾害造成当时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 可以看到,此时的天津只能依靠船只出行。 天津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水灾,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1917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83MU2@L2778:OZ;0jvsm
5.雷鸣远司铎的“巴比伦流放”——雷鸣远在绍兴的三年特殊岁月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1917年在天津拍摄的水灾时教堂照片 9月,天津被洪水冲破河堤,洪水突涌市区,天津西、南区部全部被淹,水深处竟达丈余。就连日、法、英、德租界也未能幸免,全市数十万民众流离荡析,栖食无所。 雷神父义不容辞参加救灾工作,在《益世报》发出声音,赵主教积极参与雷神父的救灾行动,甚至将他苦像上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82385219919?744a713?<;54650|mvon
6.回忆洪灾中的采访在灾害面前,也是对我们新闻人的考验。水灾后,8月份的天气,每天都是烈日当空照,发霉腐烂的街道上的泥巴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我推着车子,边走边看边拍照。只要是看到了好的场面马上记录这难得的瞬间。 原安康电影院对面安悦街的糖业烟酒门市部外,一个战士和营业员抢救出来的钱清理后,和账本上的分文不差。真的是jvzq<84yyy4bm|0ep5og€x1cpqbpp4cmpkxu8724531:65316:2:?60jvsm
7.张学良曾自驾飞机察看荆州水灾但并未在荆州落脚新据当年沙市荆报社蔡清泉主编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记述:古城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巅,或骑屋顶,或站高埠,均鹄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悉死于饥,并见有剖人而食者。 近年英国一家名为H.M.S.Falcon的网站,发布了一组大水漫城、街能行船的老照片,记录了1935年宜昌受jvzq<84yyy4k|wjyu0ipo7hp1eunpn|u1utvnr1427419;14;513:5;83970|mvon
8.今日高邮经过1991年特大水灾,我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全面拉开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固湖西大堤,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兴建环湖防洪旅游大道、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新建和完善,使高邮湖防洪大堤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 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安全生态通道。据市水利jvzq<84yyy4h{}tfc{4dp8yd1462;65:/3?099<55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