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

【导读】良渚文化在2019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它为何突然消失,也众说纷纭:有战争说,有洪水说,有台风说。在申遗成功三周年之际,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新著 《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于今年7月出版,其中详细解析消失的原因,讲堂获权编摘其中章节。

本周六下午(24日),159-3《5000年前:中华大地的早期文明》邀请刘斌、韩建业、贾笑冰同台讲述5000年前的故事(见文末链接),欢迎有兴趣者报名参加。

今年7月10日上午,“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深化考古成果转化”座谈会暨《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新书发布会隆重举办

文首照片为作者刘斌发言 摄影 均为朱于心  源自浙江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良渚文化从距今约5300—4300 年,经历了将近1000 年的稳定发展,那是一个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社会井然有序的神话般的时代。从余杭玉架山遗址的环壕聚落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由6个环壕组成的小小村落,每一个环壕内都有从良渚文化早期到晚期的墓葬,良渚早期不仅城市的规划井然有序,反山、瑶山等贵族墓地,也反映了早期集体化的统治集团,规范化的管理与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距今4300年龙山时代来临前,良渚晚期社会动荡,南北融合增加

良渚晚期,这里几乎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城墙上住满了人,他们随意地往河里倾倒垃圾。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晚期及龙山时代,水灾气候增加,良渚一带的环境逐渐沼泽化,许多良渚时期低洼地区的稻田被淹没,气候环境的多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在良渚之后,种植类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良渚时期发达的石镰等农业工具,在钱山漾与广富林文化中比较少见,适合采穗的半圆形石刀在遗址中出土较多。

挖掘发现,北墙东门(火溪塘)边上被垃圾填满

这一切好像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距今4300年左右,良渚王国的圣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许是王都迁徙了,也许还有我们无法猜测的原因。一段有关蚩尤部族传说的历史,为我们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提供了一种想象的空间。据《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我们无法将良渚文化与蚩尤部族完全地对等,但蚩尤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可推理的想象空间,良渚的玉器何以会散落在陕北呢?或许是他们跟随蚩尤逐鹿中原并沙场战败。随着被遣散发落,他们所拥有的玉琮也便出现在了远隔数千里的延安芦山峁遗址和榆林神木石峁古城遗址。

距今约4300 年前后,中国迎来了龙山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圈进一步扩大,许多共同的文化现象在更大的范围里出现。不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自身的文化交流加强,中国南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范围也进一步加大。

良渚文化晚期不同类型的鼎与袋足鬶

在浙江南部的遂昌好川遗址和温州老鼠山遗址,都发现了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一样的台形玉片,好川文化与良渚文化晚期的大镂孔豆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豆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晚期开始出现的袋足鬶,在进入龙山之初,由敞口演变为捏流,而且逐渐朝着细高颈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很具特征的时代标志和文化因素的标志,在黄淮和长江下游地区都普遍存在。

总之在大洪水到来之前,在良渚古城消失之前,这里的文化面貌已经发生了改变,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距今4 1 0 0 年左右,持续洪灾来临,良渚消失在汪洋之中

距今约4200 年前,一场世界性的灾变改变了许多文明的方向。据近年来国际古气候学家们研究,距今4200 年被定为晚全新世梅加拉亚期的起点,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全球各地的洞穴石笋、湖泊沉积、海洋沉积、泥炭、黄土等沉积物的分析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在距今4200 年前出现了持续强烈的变冷变干状态。这场气候突变,导致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等文明的崩溃。

而此时正值中国的龙山时代,多变干冷的气候,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北方民族的南下。表现在长江下游的考古学文化上,则正是钱山漾与广富林文化取代良渚文化的时期。在浙江临平茅山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时期规范种植的水稻田,在这个时期已经处于没有田埂的荒废状态,农具中大量出现的半月形石刀取代石镰的现象,也似乎反映了从根部收割到采摘稻穗的农业退化。

距今4000年前后,持续变冷变干状态一场大寒冷来袭,使得不少古文明中断。来自159-1嘉宾吕厚远PPT

随着龙山时代的到来,在文化面貌变化的表象后面,反映了大范围社会的变革。黄河流域中原社会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炎黄集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没能像崧泽时代晚期那样最终取得与北方抗争的胜利。随着代表社会上层的玉器的四散,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曾经辉煌的王国的分崩瓦解。在群龙无首的混乱生活中,在持续干旱的天灾之后,一场持续的洪灾降临了。良渚古城在距今4100 年左右,消失在了一片汪洋之中。

洪水之后,这里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良渚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洪荒之中一直沉睡了2000 多年。直到战国时代,才重新有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新的繁衍生息。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良渚这个曾经辉煌的王国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而只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良渚所在的余杭史称“禹航”,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经在此登岸,如今考古证实了4000 多年前那场洪水的存在,也许大禹真的曾航行至此。

良渚古城自兴起直至消亡大约经历了1000 年的时间,洪水之后,这座千年的王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尽管良渚人创造的玉器一直延续到了后代的历史和文化中,但是史书中却只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记忆。

在卞家山遗址挖到洪水层的黄粉土,昔日洪水曾高达1米

关于对良渚文化晚期洪水的认识,还要从卞家山遗址的发掘说起。卞家山遗址位于莫角山遗址南面,紧邻新的104 国道。发掘由赵晔主持,2002 年试掘,2003—2005 年经历三次发掘,揭露面积共计2600 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66 座、房址1 处、灰坑5 个、灰沟3 条、木构码头遗迹1 处。出土陶、石、玉、骨牙、漆木、竹编等各类文物1400 多件。

卞家山遗址的原地貌是一条东西向的台地,台地南北都是水稻田。2002—2003 年,通过对台地的解剖发掘,发现这里是良渚文化的居址和墓地。良渚一带的水稻田,一般挖下去30 厘米就可以看到浅黄色的粉沙质的沉积层,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生土层,相似土质的地层,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常常可以见到,当地人称之为“小粉土”。挖得深时有的地方会呈青灰色,质地细腻柔软,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香灰土”。卞家山台地发掘证明是人工堆筑的,要建厂区的土地都已经征用了,所以我要求赵晔从卞家山台地向南面的水稻田范围解剖一条探沟,我想要了解一下人工堆筑的台地与周围的生土之间的叠压与交接的关系。

挖下去之后发现,原来这层所谓的生土是压着人工堆筑的台地边缘的,挖到1 米多深时发现,这层黄粉土的下面是河塘的青淤泥,里面包含良渚文化晚期的大量陶片等生活堆积。

这一发现与认识着实让我兴奋不已,我们从此知道了这层堆积层形成的年代在良渚文化晚期以后,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一带的古地貌、寻找遗址提供了年代和地层土质上的标识。尽管这是未经扰动过的生土层,但是却是良渚之后的生土。我要求赵晔沿着这种洪水沉积层,向外围调查,希望他能够回答我两个问题:一、被洪水层覆盖着的河湖相区域,到底是良渚时期的河道还是池塘?二、卞家山台地北面的水稻田下面,到底有没有河道,还是直接陆地连接到了莫角山高地?

卞家山的发掘取得了很重要的收获,我们认识了这种黄粉土的洪水层,良渚古城的发现和临平茅山水稻田的发现都和这一认识有关。良渚古城发现后的2010 年,我们认识到,原来卞家山遗址就是良渚古城外郭城的南城墙。

良渚古城概貌

2006 年葡萄畈遗址的古河道发现后,河道堆积的最上层就是这层洪水沉积层,所以2007 年我在寻找良渚古城时,洪水沉积层与河相沉积就是判断的标准之一。

在良渚古城发现后十几年的考古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距今4200 年左右杭州余杭所在的1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洪水滔天,浊浪翻滚,以至于在这片土地上普遍留下了1 米多厚的洪泛层。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年那些站在莫角山上和城墙上的期盼的眼睛,往日美丽的田园已经成了汪洋一片。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一场洪水刚刚退去,新的洪水又席卷而来,最终他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块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离开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

在茅山遗址开挖了南北向100 米长探沟,看到牛和人的脚印

2009—2010 年,在临平的茅山南侧,由于要兴建房地产,调查发现了茅山遗址。由丁品担任领队,在茅山南麓发掘了大面积的从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的生活居址和墓地。发掘区南面是大面积现在的水稻田,表土层以下有1 米多厚的洪水层,洪水层下面是类似于沼泽相的青灰土,这种在洪水层覆盖的情况下,发现水稻田的概率比较高。

如果几千年来人们在同一地面耕种和生活,我们不可能在现在的耕种层下面发现古代的水稻田遗迹。20 世纪90年代我就陪同郑云飞博士和他在日本的老师、研究水稻的专家藤原先生到良渚一带寻找水稻田,当时我们设想在靠近北面山口的地方发现水稻田的可能性较高,因为也许在一场洪水层的下面会幸运地保留下良渚人的稻田。但是在多年的寻找中,我们一直未能发现。

我认为从茅山南麓向南钻探,如果洪水层下面的沼泽相地面是比较水平的,那么有水稻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我想水稻田在灌溉时如果高低落差大肯定是不行的。郑博士钻探取样分析证明遗址附近是有水稻植硅体分布的。所以我和丁品说从遗址向南开挖一条长探沟寻找稻田遗迹。

广富林地层留下的牛和人的脚印

丁品和郑云飞博士开挖了一条南北向将近100 米的长探沟,在约1.3 米的洪泛层之下,有大约20 厘米厚的钱山漾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黑色文化层,里面包含着陶片和石器,这也为判断洪水层形成的年代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地层依据。在广富林地层的表面,发现了一排牛脚印和人的脚印,这说明在那场洪水来临之前,这里曾经有一头牛走过,也有一个人走过,他们在湿地上留下了很深的脚印,接下来大洪水发生了,脚印被洪水的沉积层灌满了,所以才被永远地留在了地上。

挖去20 厘米的钱山漾与广富林地层之后,发现了良渚时期大面积的水稻田遗迹。发掘区共发现了9 条南北向的田埂小路,宽度在0.6—1.2 米之间,揭露最长的田埂长达83 米。田埂之间间距,大部分在17—19 米不等,最宽的在31 米左右。结合考古发掘和钻探的土壤植硅体、植物种子分析结果判断,良渚文化晚期水稻田的范围呈东西狭长的条状分布,东西长700 多米,南北宽45—110 米不等,总面积约5.5 公顷。

茅山遗址良渚文化水稻田及红土田埂

对于洪泛层泥沙,我原来一直认为它们来源于苕溪的泛滥。后来与华东师大的戴雪荣先生合作研究,在临平茅山附近的洪水沉积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有孔虫;而且对泥沙颗粒粗细度的分析也表明,靠近临平附近的泥沙颗粒粗,而靠近良渚古城附近的泥沙颗粒细,那么就说明有一部分泥沙来自于钱塘江涌潮。

临平茅山钱山漾与广富林底层上的洪泛层

而良渚古城西面,在瓶窑以西的径山镇潘板一带,以及老余杭南湖一带,在地下也存在很厚的沙层,说明苕溪的泛滥也是存在的。直到今天,每年的雨季,苕溪仍然是杭州抗洪的重点。那么良渚之后的洪水与洪泛层的形成,到底是哪种主要因素引发的呢?我们在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院的合作研究中,南京大学徐士进先生的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案,即通过对洪泛层泥沙的微量元素,来对照分析其来源。于是我们到东苕溪上游的每一个山谷溪流中去采泥沙样本,另外也采取了长江口的泥沙样本,通过实验室与良渚古城周边及茅山遗址等地的洪泛层样本对比分析。

最后发现,杭州盆地的洪泛层泥沙,应主要来源于长江口。这表明在前4200—4100 年,长江流域暴雨成灾,在灾害天气的同时,钱塘江潮推波助澜,大量的泥沙随着潮水涌入杭州盆地,无法退去,以至于良渚古城所在的这块美丽肥沃的土地,在这场洪水中沉寂了上千年。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2000 年后,战国时期的人们才重新走进这片荒芜的土地,这里又逐渐繁荣起来。

THE END
0.漳州1960年:“6.9特大洪水”洪灾洪峰灾民山洪泥石流水灾后我们兄妹6人与母亲在农展馆前的合影 以上老照片源自冯水国收藏品 作者简介:李哲文,漳州人,现年68岁,工艺美术师、旅行者、摄影师。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jvzquC41f{428<3eqo5bt}neng5JFSH3L2:17=6CGJI/j}rn
1.老照片1939年天津大水灾天津城被淹了一个半月福岛街77号的铃木洋行。福岛街,即今天的多伦道。 寿街,现在的兴安路。 位于市中心的旭街(今和平路),是天津的商业中心。 在大水里浸泡了一个半月以后,1939年10月初,洪水才告退。大灾之后,是大疫。水灾过后,霍乱、伤寒和痢疾等病肆虐天津。 平台声明jvzquC41o0ypj~3eqo5b1=<::5724:d6:4683
2.每天老照片1万883这是一组花园口决堤和抗战胜利后花园口堤防修复工程的老照片: 1938年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现场 黄河决堤后一片泽国,逃难的百姓 洪水淹没的村庄 航拍水灾照片 水灾形成的黄泛区 郑州附近,水中灾民 郑州附近,国民政府救济队 郑州附近,军民协力抢堵黄河决口 黄河花园口封堵工程顾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塔德(Oliver J. Todd)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73486413;59<=87a?59;572:?/uqyon
3.【老照片】1931年武汉洪水照片洪水是严重危害地區性安全的自然灾害,回顾中国历史,洪水时有暴发,灾情程度也不尽相同,且近代水灾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古代。据《中国历史大洪水》记载,从1583年到1840年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发生2次大水灾,而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不到110年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就发生了9次大水灾。其中,1931年江淮洪水肆虐,被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91;86416:35;;5;a?789987;
4.1939年天津大水灾老照片灾害1939年天津大水灾老照片2022-04-28 09:28:06 来源: 周山文化 举报 0 分享至 1939年天津水灾是发生8月至10月期间,这场灾害造成当时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 可以看到,此时的天津只能依靠船只出行。 天津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水灾,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1917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83MU2@L2778:OZ;0jvsm
5.雷鸣远司铎的“巴比伦流放”——雷鸣远在绍兴的三年特殊岁月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1917年在天津拍摄的水灾时教堂照片 9月,天津被洪水冲破河堤,洪水突涌市区,天津西、南区部全部被淹,水深处竟达丈余。就连日、法、英、德租界也未能幸免,全市数十万民众流离荡析,栖食无所。 雷神父义不容辞参加救灾工作,在《益世报》发出声音,赵主教积极参与雷神父的救灾行动,甚至将他苦像上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82385219919?744a713?<;54650|mvon
6.回忆洪灾中的采访在灾害面前,也是对我们新闻人的考验。水灾后,8月份的天气,每天都是烈日当空照,发霉腐烂的街道上的泥巴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我推着车子,边走边看边拍照。只要是看到了好的场面马上记录这难得的瞬间。 原安康电影院对面安悦街的糖业烟酒门市部外,一个战士和营业员抢救出来的钱清理后,和账本上的分文不差。真的是jvzq<84yyy4bm|0ep5og€x1cpqbpp4cmpkxu8724531:65316:2:?60jvsm
7.张学良曾自驾飞机察看荆州水灾但并未在荆州落脚新据当年沙市荆报社蔡清泉主编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记述:古城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巅,或骑屋顶,或站高埠,均鹄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悉死于饥,并见有剖人而食者。 近年英国一家名为H.M.S.Falcon的网站,发布了一组大水漫城、街能行船的老照片,记录了1935年宜昌受jvzq<84yyy4k|wjyu0ipo7hp1eunpn|u1utvnr1427419;14;513:5;83970|mvon
8.今日高邮经过1991年特大水灾,我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全面拉开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固湖西大堤,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兴建环湖防洪旅游大道、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新建和完善,使高邮湖防洪大堤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 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安全生态通道。据市水利jvzq<84yyy4h{}tfc{4dp8yd1462;65:/3?099<55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