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阶段也学过了水循环和大气运动两种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具备了初步的地理分析能力,但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而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可注意引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图片
导入
播放华山、喜马拉雅山、富士山三幅景观图,通过欣赏美图,激发学生探究山地成因的热情。
承转
【师】你知道这三种类型的山地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吗?
设疑,层层递进
新课
教学
火山
【生】火山是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师】回答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两组视频来直观的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火山的结构、火山的类型
【小结】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并在交流中掌握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承转
火山了解完了,那你知道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块运动
【生】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很好,回答的很专业。那就让我再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岩石圈的版块示意图吧。
【展示】图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师】1、共有几大板块,分别的名称?
2、完全是海洋板块的是?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什么板块?
4、看图例,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看视频,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分别形成的地貌景观。同时总计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
【生】讨论后回答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承转
褶皱山的成因我们清楚了,那平常我们是用怎样的图示来表示褶皱山的呢?
【视频】展示岩层形成过程
【小结】岩层由下到上,年龄为由老到新
【小实验】拿两片面包代表岩层,在水平方向用力挤压,观察岩层弯曲方向。
【小结】1、褶皱的定义
2、褶曲
3、褶曲的分类
【展示】图4.9 褶曲示意
【师】通过观察图,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加以比较背斜和向斜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后回答
【展示】例题
【师】背斜和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展示】视频“地形倒置”,并分析原因。
【活动1】1、判断背斜、向斜。
2、地形倒置的原因
3、隧道选址
4、采石场选址
【生】讨论后回答
【师】除了能判断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要在背斜和向斜中找到工业的血液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水。
【活动2】在背斜和向斜中分别能找到什么样的矿产。
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
加深印象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
过渡
褶皱山研究透了,我们再来啃最后一块山,断块山。
【实验】用力挤压面包代表的岩层,岩层发生断裂,展示怎么才叫断层。
【小结】断层必备的两个条件:1、岩层破裂。2、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貌】1、水平运动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若干地貌。
【视频】断层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分别形成不同地貌。并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加以印证。
【实践意义】1、有泉水出露
2、铁路、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要避开断层。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小结
三种山地我们都了解了,如果你到野外看到真正的山地,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类型的山地吗,为什么?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新课
教学
练习
巩固
【PPT】展示习题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图片
导入
播放华山、喜马拉雅山、富士山三幅景观图,通过欣赏美图,激发学生探究山地成因的热情。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承转
【师】你知道这三种类型的山地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吗?
设疑,层层递进
新课
教学
火山
【生】火山是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师】回答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两组视频来直观的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火山的结构、火山的类型
【小结】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并在交流中掌握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承转
火山了解完了,那你知道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块运动
【生】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很好,回答的很专业。那就让我再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岩石圈的版块示意图吧。
【展示】图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师】1、共有几大板块,分别的名称?
2、完全是海洋板块的是?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什么板块?
4、看图例,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看视频,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分别形成的地貌景观。同时总计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
【生】讨论后回答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承转
褶皱山的成因我们清楚了,那平常我们是用怎样的图示来表示褶皱山的呢?
【视频】展示岩层形成过程
【小结】岩层由下到上,年龄为由老到新
【小实验】拿两片面包代表岩层,在水平方向用力挤压,观察岩层弯曲方向。
【小结】1、褶皱的定义
2、褶曲
3、褶曲的分类
【展示】图4.9 褶曲示意
【师】通过观察图,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加以比较背斜和向斜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后回答
【展示】例题
【师】背斜和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展示】视频“地形倒置”,并分析原因。
【活动1】1、判断背斜、向斜。
2、地形倒置的原因
3、隧道选址
4、采石场选址
【生】讨论后回答
【师】除了能判断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要在背斜和向斜中找到工业的血液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水。
【活动2】在背斜和向斜中分别能找到什么样的矿产。
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
加深印象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
过渡
褶皱山研究透了,我们再来啃最后一块山,断块山。
【实验】用力挤压面包代表的岩层,岩层发生断裂,展示怎么才叫断层。
【小结】断层必备的两个条件:1、岩层破裂。2、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貌】1、水平运动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若干地貌。
【视频】断层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分别形成不同地貌。并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加以印证。
【实践意义】1、有泉水出露
2、铁路、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要避开断层。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小结
三种山地我们都了解了,如果你到野外看到真正的山地,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类型的山地吗,为什么?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新课
教学
练习
巩固
【PPT】展示习题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 “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该节课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多种教学用具(动画、图片和模型等)协调地运用到教学中,而不显得重复。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既有动画演示,也有利用模型来作演示的原始方法;还有就是利用图片和模型来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展小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评价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