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阶段也学过了水循环和大气运动两种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具备了初步的地理分析能力,但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而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可注意引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图片

导入

播放华山、喜马拉雅山、富士山三幅景观图,通过欣赏美图,激发学生探究山地成因的热情。

承转

【师】你知道这三种类型的山地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吗?

设疑,层层递进

新课

教学

火山

【生】火山是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师】回答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两组视频来直观的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火山的结构、火山的类型

【小结】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并在交流中掌握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承转

火山了解完了,那你知道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块运动

【生】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很好,回答的很专业。那就让我再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岩石圈的版块示意图吧。

【展示】图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师】1、共有几大板块,分别的名称?

2、完全是海洋板块的是?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什么板块?

4、看图例,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看视频,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分别形成的地貌景观。同时总计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

【生】讨论后回答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承转

褶皱山的成因我们清楚了,那平常我们是用怎样的图示来表示褶皱山的呢?

【视频】展示岩层形成过程

【小结】岩层由下到上,年龄为由老到新

【小实验】拿两片面包代表岩层,在水平方向用力挤压,观察岩层弯曲方向。

【小结】1、褶皱的定义

2、褶曲

3、褶曲的分类

【展示】图4.9 褶曲示意

【师】通过观察图,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加以比较背斜和向斜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后回答

【展示】例题

【师】背斜和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展示】视频“地形倒置”,并分析原因。

【活动1】1、判断背斜、向斜。

2、地形倒置的原因

3、隧道选址

4、采石场选址

【生】讨论后回答

【师】除了能判断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要在背斜和向斜中找到工业的血液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水。

【活动2】在背斜和向斜中分别能找到什么样的矿产。

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

加深印象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

过渡

褶皱山研究透了,我们再来啃最后一块山,断块山。

【实验】用力挤压面包代表的岩层,岩层发生断裂,展示怎么才叫断层。

【小结】断层必备的两个条件:1、岩层破裂。2、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貌】1、水平运动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若干地貌。

【视频】断层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分别形成不同地貌。并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加以印证。

【实践意义】1、有泉水出露

2、铁路、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要避开断层。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小结

三种山地我们都了解了,如果你到野外看到真正的山地,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类型的山地吗,为什么?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新课

教学

练习

巩固

【PPT】展示习题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图片

导入

播放华山、喜马拉雅山、富士山三幅景观图,通过欣赏美图,激发学生探究山地成因的热情。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承转

【师】你知道这三种类型的山地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吗?

设疑,层层递进

新课

教学

火山

【生】火山是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师】回答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两组视频来直观的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火山的结构、火山的类型

【小结】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并在交流中掌握火山的成因,类型,组成。

承转

火山了解完了,那你知道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块运动

【生】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很好,回答的很专业。那就让我再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岩石圈的版块示意图吧。

【展示】图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师】1、共有几大板块,分别的名称?

2、完全是海洋板块的是?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什么板块?

4、看图例,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看视频,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分别形成的地貌景观。同时总计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

【生】讨论后回答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承转

褶皱山的成因我们清楚了,那平常我们是用怎样的图示来表示褶皱山的呢?

【视频】展示岩层形成过程

【小结】岩层由下到上,年龄为由老到新

【小实验】拿两片面包代表岩层,在水平方向用力挤压,观察岩层弯曲方向。

【小结】1、褶皱的定义

2、褶曲

3、褶曲的分类

【展示】图4.9 褶曲示意

【师】通过观察图,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加以比较背斜和向斜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后回答

【展示】例题

【师】背斜和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展示】视频“地形倒置”,并分析原因。

【活动1】1、判断背斜、向斜。

2、地形倒置的原因

3、隧道选址

4、采石场选址

【生】讨论后回答

【师】除了能判断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要在背斜和向斜中找到工业的血液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水。

【活动2】在背斜和向斜中分别能找到什么样的矿产。

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

加深印象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

过渡

褶皱山研究透了,我们再来啃最后一块山,断块山。

【实验】用力挤压面包代表的岩层,岩层发生断裂,展示怎么才叫断层。

【小结】断层必备的两个条件:1、岩层破裂。2、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貌】1、水平运动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若干地貌。

【视频】断层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分别形成不同地貌。并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加以印证。

【实践意义】1、有泉水出露

2、铁路、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要避开断层。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小结

三种山地我们都了解了,如果你到野外看到真正的山地,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类型的山地吗,为什么?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新课

教学

练习

巩固

【PPT】展示习题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 “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该节课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多种教学用具(动画、图片和模型等)协调地运用到教学中,而不显得重复。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既有动画演示,也有利用模型来作演示的原始方法;还有就是利用图片和模型来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展小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评价鼓励。

THE END
0.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fknokkjtcp1775;7257649A53854ivv
1.《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12@4926817>5652622>60ujzn
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 15页内容提供方:贪玩蓝月 大小:796 KB 字数: 发布时间:2016-11-23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81723@4844814=6442613=80ujzn
3.《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4.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4.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解读: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12@43589259;90unuo
4.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新生,学习上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较为活泼,对新事物富有新鲜感,同时学生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预习了本节内容的基础上,以及电子白板对他们而言是新事物,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需动静结合,教学上需适当游戏与活动。 3重点难点 重点: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jvzquC41yy}/4:hpl{4dqv4C13911:881X<63?;50unuou
5.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ekun142793;5422:72:d39::88:3jvor
6.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内容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答疑解惑,进入新课 通过前一天微课的学习,答疑解惑,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教材P74活动题 活动3【活动】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活动4【活动】开动脑筋 jvzquC41yy}/4:hpl{4dqv4C13911:881X<6396: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