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山地的类型的判断。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山地,哪位同学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山地(或山脉)?(生:略)很好,这(几)位同学知道的山脉很多。从全球范围看,有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从我国来看,有著名的五岳等。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呢?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山地的形成。请同学们翻到书第73页,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板书)
【新课学习】
同学们浏览书本后,知道山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吗?(生:略)对,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褶皱山。
一、褶皱山(板书)
要学习褶皱山,首先我们知道褶皱,我们主要从褶皱的概念、形成、基本形态以及判读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学习褶皱。
(一)褶皱(板书)
1. 概念(板书)
[演示讲解]原始地壳上覆盖着厚厚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岩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达到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地球上的岩层就像我手中的这本书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我们可以知道岩层是由老到新变化的。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弯曲,我们把这样一个弯曲叫做褶曲,把向上拱起的这部分叫做背斜,向下弯曲的这部分叫做向斜,把这一系列的弯曲叫做褶皱。刚刚演示了褶皱的一个简单的形成过程,我们现在看书上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叫做褶皱。(边板书边讲解)简单的说褶曲就是一个弯曲,而褶皱就是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一个弯曲
褶皱: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板书)
2.基本形态(板书)
[讲解] 根据我们刚刚的演示,我们知道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背斜 向斜(板书)
那这两种形态怎么判断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褶皱的判断。
3.褶皱的判断(板书)
⑴岩层外部形态(板书)
根据我们刚刚的演示,某某同学回答一下,在外部形态上它们有什么不同?(生:略)很好,请坐下。从外部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向斜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说明背斜和向斜的中心和两翼)。
背斜 向
图1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背斜和向斜(图2)。
图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其余同学是否同意他的判断呢?似乎产生不同意见,我们搁浅它来学习第二种判断褶皱的方法。
⑵岩层新老 ④
③ ⑤
图3判别方法二——岩层关系
(板图讲解)我们知道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那么岩层从①——⑤是由老到新变化的。现在我们分别作两条辅助线——水平的直线和垂直的辅助线(并标记ABCD四点),由A到B变化是从背斜的中心向两翼变化,岩层是从①——④变化,即岩层从老到新变化;同样的,由C到D变化是从向斜的中心向两翼变化,岩层是由⑤——①变化的,即岩层由新到老变化。这种判别褶皱构造的方法同学们理解了吗?(生:略)好,我们刚刚留下的问题,请同学们下来自行分析并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过渡] 同学们想象一下褶皱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⑶地貌上
[讲解]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底或盆地。我们把这种在地貌上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形态成为正地形。
正地形
(⑶地貌上)
逆地形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正地形占优势,而在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小结] 我们现在学习了三种判别褶皱构造的方法,同学们下来自己从这三个方面来总结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过渡] 认识了褶皱后,那什么是褶皱山呢?
(二)褶皱山
1.概念:(板书)
褶皱山是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的总称。
在坚硬的地壳中为什么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呢?
2.成因
[讲解] 对此,科学家们用板块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板块学说(板书)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海沟、海岭等分割成许多不连续的单元,这些不连续的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海沟或大断裂,而不是大陆的边缘。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我们从板块学说的内容中,对板块学说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来看书上第73页的图4.10,同学们看图上有哪六大板块?(生:略)对,就是这六大板块。同学们,图中有两条线,一条绿色的,一条是红色的,绿色的线条表示什么?对,绿色的线条表示消亡边界。那红色的线条呢?对,表示是生长边界。同学们要注意各板块的范围,在这里我就不讲解了。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板块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板块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⑴相对运动(板书)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坚硬的地壳中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的原因。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系。消亡边界就是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板块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块发生背离运动。
⑵背离运动(板书)
当板块当板块发生背离运动时,地壳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了大西洋,生长边界就是两个板块的背离运动形成的。同学们注意在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是属于南极洲板块的。
同学们学习知识要会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识别褶皱构造是属于哪种类型。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褶皱山,主要学习了褶皱的概念、基本形态和判别方法及褶皱山的成因。同学们课后完成第74页的活动题的1、2题,并思考第3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山地,哪位同学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山地(或山脉)?(生:略)很好,这(几)位同学知道的山脉很多。从全球范围看,有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从我国来看,有著名的五岳等。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呢?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山地的形成。请同学们翻到书第73页,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板书)
【新课学习】
同学们浏览书本后,知道山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吗?(生:略)对,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褶皱山。
一、褶皱山(板书)
要学习褶皱山,首先我们知道褶皱,我们主要从褶皱的概念、形成、基本形态以及判读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学习褶皱。
(一)褶皱(板书)
1. 概念(板书)
[演示讲解]原始地壳上覆盖着厚厚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岩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达到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地球上的岩层就像我手中的这本书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我们可以知道岩层是由老到新变化的。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弯曲,我们把这样一个弯曲叫做褶曲,把向上拱起的这部分叫做背斜,向下弯曲的这部分叫做向斜,把这一系列的弯曲叫做褶皱。刚刚演示了褶皱的一个简单的形成过程,我们现在看书上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叫做褶皱。(边板书边讲解)简单的说褶曲就是一个弯曲,而褶皱就是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一个弯曲
褶皱: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板书)
2.基本形态(板书)
[讲解] 根据我们刚刚的演示,我们知道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背斜 向斜(板书)
那这两种形态怎么判断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褶皱的判断。
3.褶皱的判断(板书)
⑴岩层外部形态(板书)
根据我们刚刚的演示,某某同学回答一下,在外部形态上它们有什么不同?(生:略)很好,请坐下。从外部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向斜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说明背斜和向斜的中心和两翼)。
背斜 向
图1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背斜和向斜(图2)。
图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其余同学是否同意他的判断呢?似乎产生不同意见,我们搁浅它来学习第二种判断褶皱的方法。
⑵岩层新老 ④
③ ⑤
图3判别方法二——岩层关系
(板图讲解)我们知道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那么岩层从①——⑤是由老到新变化的。现在我们分别作两条辅助线——水平的直线和垂直的辅助线(并标记ABCD四点),由A到B变化是从背斜的中心向两翼变化,岩层是从①——④变化,即岩层从老到新变化;同样的,由C到D变化是从向斜的中心向两翼变化,岩层是由⑤——①变化的,即岩层由新到老变化。这种判别褶皱构造的方法同学们理解了吗?(生:略)好,我们刚刚留下的问题,请同学们下来自行分析并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过渡] 同学们想象一下褶皱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⑶地貌上
[讲解]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底或盆地。我们把这种在地貌上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形态成为正地形。
正地形
(⑶地貌上)
逆地形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正地形占优势,而在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小结] 我们现在学习了三种判别褶皱构造的方法,同学们下来自己从这三个方面来总结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过渡] 认识了褶皱后,那什么是褶皱山呢?
(二)褶皱山
1.概念:(板书)
褶皱山是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的总称。
在坚硬的地壳中为什么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呢?
2.成因
[讲解] 对此,科学家们用板块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板块学说(板书)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海沟、海岭等分割成许多不连续的单元,这些不连续的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海沟或大断裂,而不是大陆的边缘。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我们从板块学说的内容中,对板块学说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来看书上第73页的图4.10,同学们看图上有哪六大板块?(生:略)对,就是这六大板块。同学们,图中有两条线,一条绿色的,一条是红色的,绿色的线条表示什么?对,绿色的线条表示消亡边界。那红色的线条呢?对,表示是生长边界。同学们要注意各板块的范围,在这里我就不讲解了。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板块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板块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⑴相对运动(板书)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坚硬的地壳中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的原因。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系。消亡边界就是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板块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块发生背离运动。
⑵背离运动(板书)
当板块当板块发生背离运动时,地壳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了大西洋,生长边界就是两个板块的背离运动形成的。同学们注意在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是属于南极洲板块的。
同学们学习知识要会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识别褶皱构造是属于哪种类型。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褶皱山,主要学习了褶皱的概念、基本形态和判别方法及褶皱山的成因。同学们课后完成第74页的活动题的1、2题,并思考第3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褶皱构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