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褶曲褶皱等基本概念。

2.通过书本演示和折树枝的实验、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包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认识了不少的名山大川,而且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前一节课理论的具体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思考分析,进而应用到现实中。我会利用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我们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褶皱山、板块和褶皱的应用,教材以三段文字和一个活动来呈现,对褶皱的应用涉及较少。带领学生浏览教材。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一起大概浏览教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国名山大川》,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爬山,但是当人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中的时候,却总是惊羡它的巍峨、挺拔、俊秀,然而当初的形成却经历了千般苦万般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山脉形成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看视频,思考山脉的形成。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问题一: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弯曲方向和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文材料,讨论并画图。组织归纳语言再回答。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问题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投影课件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问题三:全球有哪些板块?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地图册,观察并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查阅地图,并获取有用信息。

问题四:问题四:背斜和向斜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影课件,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课题 山地的形成

导学案

设计人: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高中地理组   刘星亮

一、目标导学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褶曲褶皱等基本概念。

2.通过书本演示和折树枝的实验、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包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油、气、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二、导学流程

(一)教材导读

教师活动。提出阅读要求,带领学生浏览教材。

学生活动。按阅读要求,跟着老师一起大概浏览教材。

(二)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教师播放视频《中国名山大川》,导入

学生活动:看视频,思考山脉的形成。

(三)问题导思

问题一: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弯曲方向和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特征?

教师导语: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几种基本形态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文材料,讨论并画图。组织归纳语言再回答。

问题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导语:在内力作用下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全球有哪些板块?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导语:既然我们刚才看到板块对地貌的影响很大,一起学习下看看全球都有哪些板块?怎么影响地貌?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地图册,观察并完成学案。

问题四:背斜和向斜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怎样的?

教师导语: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四)导学过程 (文件中的图表见上传部分的资料)

活动一、结合教材图文资料和模拟演示讨论并完成学案

1、动手画出褶皱简易图并标注形态名称 。

2、观察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

3、每一种形态的岩层弯曲方向各有什么特征?

4、标出和岩层新老关系递变方向。

形成原理——褶皱

①褶皱的概念

②基本特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______,它的基本形态是_______和_______,

对比如下:

活动二  观察并讨论

1、本组图中的构造地貌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反馈1]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内力作用

2.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图中,P处属于   (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

活动三、结合课本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完成学案

1、观察全球有哪些板块?填出名称

2、写出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是由哪几大板块发生什么运动形成?位于什么边界?

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填在图上)

②板块张裂形成______或发育为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

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

③参考地图册39页图,指出以下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基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2]

3.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活动四:做个靠谱的专家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温馨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出没等方面考虑 (3min)

褶皱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工程:背斜适合开凿____________,向斜适合建造_____________

找矿:背斜构造中可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斜构造中可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3]

下图是“油气田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5.图中储 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气、油、水

第5题图

C.水、气、油     D.油、水、气

6.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在地

形上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判断

依据是________;

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________,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__。

第6题图

(4)在图中a、b两地,适宜采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题目中的图表见附件上传的资料部分

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

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3.在城市居住的小明回老家农村过暑假时,在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山上有自流井,还有坚硬的花岗岩等。这些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你能帮他解决疑问吗?

(1)甲、乙两处形成了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山上有自流井,可能位于哪个字母附近?为什么?如果打算勘探是否有石油,应选在什么位置?

(3)城市的新房正在装修,可以在什么位置选取优质的岩石做装修材料?

1、如果岩石所受的力量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会怎么样?出现什么现象?

2、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现象搜集图片照片等信息,做成课件,下次课汇报展

第一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年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学重点是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难点在于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本节教学设计的反思如下: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环节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褶曲褶皱等基本概念。通过书本演示和折树枝的实验、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图片、动画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包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了了因势利导,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目的。

优点:

2.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有目标导学法、观察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引导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观察图片、动画、画图、填写导学案、课本演示、折树枝、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4.课件制作较美观。课件的呈现形式美观,内容比较丰富,图片、表格、动画、地图等,地理元素得到充分体现。

5.课堂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例如读图识图分析图用图画图能力,列表格比较相似地理事物的特征,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等。

不足:

1.课堂缺少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讲到褶皱地貌在现实中的应用时,学生讨论背斜和向斜哪处更适合建造隧道,一个学生的回答较为合理,我就没有再关注有异议的学生,此处肯定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我没有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供平台和创造机会。

3.点评学生回答缺乏艺术性。面对学生的回答,我的点评多数是正确与否、哪个方面、角度、完整与否,对学生的鼓励和艺术性的点评还不够。

改进:

1.课堂多为学生创造和营造锻炼散发性思维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并给与学生机会。

3.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和教为学服务的意识,不断学会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认识学生。

4.逐渐学会利用课堂学生的讨论结果或成果,推进课堂。

5.在课堂小结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总结,最后与老师的总结,形成比较,进而发现学生的漏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师活动:我们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褶皱山、板块和褶皱的应用,教材以三段文字和一个活动来呈现,对褶皱的应用涉及较少。带领学生浏览教材。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一起大概浏览教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国名山大川》,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爬山,但是当人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中的时候,却总是惊羡它的巍峨、挺拔、俊秀,然而当初的形成却经历了千般苦万般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山脉形成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看视频,思考山脉的形成。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问题一: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弯曲方向和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特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影课件,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知识小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文材料,讨论并画图。组织归纳语言再回答。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问题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投影课件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问题三:全球有哪些板块?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地图册,观察并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查阅地图,并获取有用信息。

问题四:问题四:背斜和向斜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影课件,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课题 山地的形成

导学案

设计人: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高中地理组   刘星亮

一、目标导学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褶曲褶皱等基本概念。

2.通过书本演示和折树枝的实验、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包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油、气、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二、导学流程

(一)教材导读

教师活动。提出阅读要求,带领学生浏览教材。

学生活动。按阅读要求,跟着老师一起大概浏览教材。

(二)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教师播放视频《中国名山大川》,导入

学生活动:看视频,思考山脉的形成。

(三)问题导思

问题一: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弯曲方向和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特征?

教师导语: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几种基本形态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文材料,讨论并画图。组织归纳语言再回答。

问题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导语:在内力作用下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全球有哪些板块?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导语:既然我们刚才看到板块对地貌的影响很大,一起学习下看看全球都有哪些板块?怎么影响地貌?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地图册,观察并完成学案。

问题四:背斜和向斜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怎样的?

教师导语: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四)导学过程 (文件中的图表见上传部分的资料)

活动一、结合教材图文资料和模拟演示讨论并完成学案

1、动手画出褶皱简易图并标注形态名称 。

2、观察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

3、每一种形态的岩层弯曲方向各有什么特征?

4、标出和岩层新老关系递变方向。

形成原理——褶皱

①褶皱的概念

②基本特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______,它的基本形态是_______和_______,

对比如下:

活动二  观察并讨论

1、本组图中的构造地貌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反馈1]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内力作用

2.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图中,P处属于   (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

活动三、结合课本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完成学案

1、观察全球有哪些板块?填出名称

2、写出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是由哪几大板块发生什么运动形成?位于什么边界?

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填在图上)

②板块张裂形成______或发育为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

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

③参考地图册39页图,指出以下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基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2]

3.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活动四:做个靠谱的专家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温馨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出没等方面考虑 (3min)

褶皱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工程:背斜适合开凿____________,向斜适合建造_____________

找矿:背斜构造中可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斜构造中可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3]

下图是“油气田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5.图中储 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气、油、水

第5题图

C.水、气、油     D.油、水、气

6.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在地

形上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判断

依据是________;

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________,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__。

第6题图

(4)在图中a、b两地,适宜采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题目中的图表见附件上传的资料部分

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

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3.在城市居住的小明回老家农村过暑假时,在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山上有自流井,还有坚硬的花岗岩等。这些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你能帮他解决疑问吗?

(1)甲、乙两处形成了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山上有自流井,可能位于哪个字母附近?为什么?如果打算勘探是否有石油,应选在什么位置?

(3)城市的新房正在装修,可以在什么位置选取优质的岩石做装修材料?

1、如果岩石所受的力量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会怎么样?出现什么现象?

2、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现象搜集图片照片等信息,做成课件,下次课汇报展

第一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年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学重点是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难点在于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本节教学设计的反思如下: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环节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褶曲褶皱等基本概念。通过书本演示和折树枝的实验、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图片、动画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包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了了因势利导,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目的。

优点:

1.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充实,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不为教材所局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有目标导学法、观察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引导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观察图片、动画、画图、填写导学案、课本演示、折树枝、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4.课件制作较美观。课件的呈现形式美观,内容比较丰富,图片、表格、动画、地图等,地理元素得到充分体现。

5.课堂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例如读图识图分析图用图画图能力,列表格比较相似地理事物的特征,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等。

不足:

1.课堂缺少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讲到褶皱地貌在现实中的应用时,学生讨论背斜和向斜哪处更适合建造隧道,一个学生的回答较为合理,我就没有再关注有异议的学生,此处肯定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我没有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供平台和创造机会。

3.点评学生回答缺乏艺术性。面对学生的回答,我的点评多数是正确与否、哪个方面、角度、完整与否,对学生的鼓励和艺术性的点评还不够。

改进:

1.课堂多为学生创造和营造锻炼散发性思维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并给与学生机会。

3.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和教为学服务的意识,不断学会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认识学生。

4.逐渐学会利用课堂学生的讨论结果或成果,推进课堂。

5.在课堂小结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总结,最后与老师的总结,形成比较,进而发现学生的漏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THE END
0.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fknokkjtcp1775;7257649A53854ivv
1.《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12@4926817>5652622>60ujzn
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 15页内容提供方:贪玩蓝月 大小:796 KB 字数: 发布时间:2016-11-23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81723@4844814=6442613=80ujzn
3.《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4.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4.doc,《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解读: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12@43589259;90unuo
4.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新生,学习上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较为活泼,对新事物富有新鲜感,同时学生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预习了本节内容的基础上,以及电子白板对他们而言是新事物,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需动静结合,教学上需适当游戏与活动。 3重点难点 重点: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jvzquC41yy}/4:hpl{4dqv4C13911:881X<63?;50unuou
5.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ekun142793;5422:72:d39::88:3jvor
6.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内容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答疑解惑,进入新课 通过前一天微课的学习,答疑解惑,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教材P74活动题 活动3【活动】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活动4【活动】开动脑筋 jvzquC41yy}/4:hpl{4dqv4C13911:881X<6396: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