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1)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2)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3)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3.森林土壤剖面
(1)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2)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降水量大于800mm)和半湿润地区(400-800mm),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3)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4)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4.草原土壤剖面
(1)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2)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3)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4)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5.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征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二、中国土壤类型
黑土:采至东北黑土地,包括东北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
黄土:来源于中原黄土地,为黄河冲洪积和西北风沙积形成,矿物质流失所致。
红土:西南诸省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特别是云南的红土高原,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之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
青土:中国东南多雨水,盛产水稻,土地因长年被水浸泡,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
白土:西部高原土地矿物资丰富,多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地常呈现白色。
我国土壤pH大多在4.5~8.5范围内,由南向北pH值递增,长江(北纬33°)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和强酸性,如华南、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壤、黄壤,pH值大多在4.5~5.5之间;华中华东地区的红壤,pH值在5.5~6.5之间;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如华北、西北的土壤大多含CaCO3,PH值一般在7.5~8.5之间,少数强碱性土壤的pH值高达10.5。
01
规律总结
01
太阳视运动规律
1.(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迹
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一年中)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1)该地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①,该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2)该地春秋分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②,该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该地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③,该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02
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应用
在掌握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据此获取一些与之有关的时空信息(以北半球为例):
(1)判断季节(或节气):若太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夏至);若太阳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则为北半球的冬季(冬至);若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则为北半球的春、秋分。
2.推知空间(方位)信息
夏至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北方,太阳落下的方位是西北方;冬至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南方,太阳落下的方位是西南方。春、秋分日太阳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太阳视运动与物体影子
(2)影子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3)影子移动方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呈顺时针在地面上移动。
4.特殊地点的太阳视运动
(1)有极昼现象的地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当发生极昼时,一天之中可见太阳。
(2)北极点上,太阳高度不变。
02
例题
[典例] (2019·江苏高考)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答案:(1)B (2)B
03
习题训练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分析,图的中心为观测者的位置,视运动轨迹与NS线交点处的度数为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可以看出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且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所以该地为北半球,为冬至日,D对。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位置最北的一条为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线,B错。中间一条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线,A、C错。第2题,根据图示,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左右,位于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计算可知,当地纬度为44°N左右,新疆(新)的纬度位置符合。海南(琼)、江苏(苏)和江西(赣)的纬度均远低于44°N。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下图是40°N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K、L、M三条曲线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分别表示地平面上的四个方位,其中代表北方的是( )
A.a B.b C.c D.d
4.有关K、L、M所对应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刻为一年中最迟
C.M——此时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D.L——长江口外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析:3.C 4.A 第3题,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对于40°N而言,一年中各个季节正午时太阳均位于正南方的上空,由于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则可从图中判断出a点表示南方,则c点表示北方。第4题,从上题分析可知,a、b、c、d四个方位分别是南、东、北、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因此,图中M线是夏至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路线;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因此,图中K线是冬至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路线;则L线表示该地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短,北京日出最晚,升旗最晚,A对;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北京和南京昼长相同,B错;夏至日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C错;夏季长江水量最大,河口处盐度最低,D错。
(2020·湖州模拟),一位观测者在某条回归线上使用位置、角度固定的普通相机,以相同的时间间隔持续拍摄太阳,再通过叠加获得当日从日出到日落的太阳视运动图(如图),太阳在R位置时树影最短。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太阳位于R所指位置时,相机朝向和他所在纬度分别是( )
A.朝北 23°26′N
B.朝北 23°26′S
C.朝南 23°26′S
D.朝南 23°26′N
7.若观测者要在同一地点,使用同样方法再次获得完全相同的太阳视运动图,在不考虑天气状况的条件下,拍摄日期应选择在( )
A.前后 B.前后
C.前后 D.前后
解析:6.B 7.C 第6题,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如果在23°26′N观测则镜头必需朝南才能拍摄正午的太阳视位置,但因相机是固定的,故无法拍摄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与题意不吻合。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此外,也可从图中直观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较低而确定观测点位于23°26′S。第7题,只有太阳直射纬度与的太阳直射纬度相同时,才能再次获得完全相同的太阳视运动图,即下次拍摄日期与关于夏至日对称。
10.该月可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11.该月从1日到28日,该地( )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B.日落方位逐渐向南偏移
C.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日出方位逐渐向南偏移
解析:10.A 11.C 第10题,图示两天昼长都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半年;同时1日昼长比28日短,说明该月该地昼长逐渐变长,则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据此可判断可能是2月。第11题,因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该地从1日到28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