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关于土壤,你应该了解的地理知识!附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母质冰沼腐殖质有机质土层

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也有很多朋友后台问关于土壤的问题,今天再次整理与土壤有关的拓展知识,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土壤的成分和类型

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

其实土壤无处不在!

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

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

一起来看看吧!

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 ,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

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如果是10%的黏土,40%的砂土,50%的粉土,则可称为粉壤土。

所有这些不同组合形成的土壤都具有不同的性质。

如果土壤更接近黏土,它可以保留更多的水分,但植物的根将难以穿过它生长。

如果它更接近砂土,则蓄水能力会更差,但植物更容易生根。而粉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不同程度的特征。

但在大多数地方,它通常可以在垂向上被分为五个不同的层。

最上面的是O层。O代表有机,这是大部分被称为碎屑的死植物物质所在的地方。

然后是A层,这是真正的表层土壤所在的地方。它有时被称为生物地幔,因为这也是大多数土壤生物居住的地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B是下一个地层,通常是植物的根寻找土壤的最深的地方。

C层是基岩慢慢分解成土壤的地方。所以大部分是大块的岩石和砂砾,中间有一些土壤。

然后是R层,R代表岩石,因此它就是岩石层。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土壤各不相同。

我们根据土壤层的特征,可以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

第一种为新成土,是具有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土壤。土壤性状基本保持土壤母质的特性,仅有淡薄表层,广泛分布于大江大河两岸、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以及风沙物质积聚区。而新成土继续发育可形成弱育土(始成土)。

弱育土是指土壤发育程度微弱,土壤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母质特征显著,土壤保持相对的幼年阶段,并明显区别于地带性土壤的一些土壤类型。

在高纬度地区和山脉顶部,你可能会发现冻土层。这些土壤表层存在永久冻土,因此土壤不会经常移动,这也同时意味着它们极不易开发。它们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北部和加拿大等寒冷地区。

向赤道移动,下一个发现的是在针叶林和北方森林生物群落中存在的灰化土。由于松针落在地上并分解成酸性化合物,使土壤呈酸性。灰化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纬向绵延展布。中国灰化土面积较小,只在大兴安岭北端与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有所发现。

接下来是淋溶土。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淋溶和淀积的土壤。淋溶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为40—8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土以上。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地区中,常为世界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之土壤。

老成土,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一个土纲。成土过程中常处于湿润状态,但在暖季部分时间里,部分土壤干燥、风化和淋溶程度高,受化学风化影响而有盐基移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非常潮湿的地方,如美国东南部和东南亚。

旱成土的土壤发育程度很浅,有机质含量低,属具有浅色表层的矿质土壤。旱成土发育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和荒漠植被条件下,为荒漠地区的主要土壤。包括漠境土、红色漠境土、灰钙土和盐土等。它们在阿拉伯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北部和美国西部等地都有分布。

松软土,又称黑沃土,常分布于中纬度的半干旱到半湿润的地区,特别是草原地带。形成松软土的主要机制是分解及腐殖化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松软土的古地质学记录历史不早于始新世。其形成与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变干有密切联系。 外观上呈显著红色的氧化土,属高度风化、具有氧化层的矿质土壤。它们多发育于热带或亚热带低地和中等高地的缓坡或中等坡地上,养分利用率很低,也不是很肥沃,在亚马逊和刚果雨林中有分布。

除了这些土壤以外,还有一些土壤的分布并不符合纬度分布规律。

比如火山灰土(Andisols)、有机土(Histosols)和变性土(Vertisol)等,其形成机制不同,所具特征也各有差异。

土壤的分类十分复杂,且其在世界上的分布是零星的,不完整的。

这是因为影响土壤特征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在土壤学中有一个常见的缩写——“CLORPT”,用来记住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首先是气候(CL)。

一个地区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纬度,也取决于海拔高度和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带来了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使土壤发育成为各种不同的样子。

O意味着有机体。

R是起伏,或海拔的变化。

不同海拔造成了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你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不同的海拔高处发现完全不同的土壤。

P表示母质。

母质不同,形成的最终土壤自然不同。例如土壤母质如果是石灰岩,那么它很可能溶解掉,并形成黏土,也将富含钙。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土壤终于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土壤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 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占据一定的不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地位

1 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 土壤圈 与水圈 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 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作用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2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土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动态变化,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认为条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现代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地退化,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5 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

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由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这几个层记住):

腐殖质聚集层(A)

过渡层(B)

母质层 (C)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母质层 (C) 母岩层(R)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犁底层(亚表土层) 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状结构,紧实,腐殖质含量比上层少。•心土层(生土层) 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作用明显,颜色较浅。底土层 (死土层) 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少,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

土壤颜色

•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如用颜色命名的 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

黑色 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白色 与土壤中含石英、高岭石、碳酸盐、长石、膏和可溶性盐有关

红色 是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黄色 是水化氧化铁造成的

棕色 含大量的伊利石、云母类矿物质和不同水化程度的氧化铁混合物

紫色 游离氧化锰含量高

绿色或蓝色 土壤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的亚铁氧化物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结构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核状、柱状、棱状、片状

松紧度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孔隙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湿度 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侵入体 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肥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因子,而且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它存在于孔隙中。

土壤水分平衡

△水=水收入-水支出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吸湿水 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收的水汽,不能移动, 植物不能吸收。

毛管水 毛管孔隙中毛管力所吸附保存的水分,是自由液态水, 是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有两种: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

重力水 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值)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主要成土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 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 灰化过程 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3.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4. 富铝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5. 钙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 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7. 碱化过程 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 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 潜育化过程 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9. 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 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 腐殖质化过程 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12. 泥炭化过程 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13.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 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

国外土壤分类

1. 前苏联

强调土壤的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土壤形态、土壤物理、土壤化学、矿物及生物等)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土壤分类系统中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2.美国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背)

分类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划分只要一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用于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土壤分类系统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级,共分出11个土纲。

中国的土壤分类

1.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基础。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共分12土纲,27亚纲,60土类,234亚类。

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J *W) 式中 s 为土壤分布特征;W 为纬度;J 为经度;G 为海拔高度;)

(二)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状分布两种表现形式:

全球性的( 由北而南的冰沼土带、灰化土带和砖红土带)

区域性的

2.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从沿海向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

(三) 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减,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垂直带谱由繁到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在相似的纬度上由湿润到半湿润,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世界土壤分布

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在大陆内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及砖红壤等;在大陆西岸自北向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

非洲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北呈对称性地带分布依次为砖红壤、红壤、红褐土、红棕土、荒漠土。

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河西部依次分布为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灰钙土、荒漠土。

南北美洲土壤分布规律

北美洲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延伸,土壤表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布,由东而西土壤类型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东部因南北走向山体不高,土壤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土壤退化

(1)土壤侵蚀:土壤的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为水蚀和风蚀,风蚀主发干旱区,说土地荒漠化现象之一。湿润区则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2)土地荒溴化:广义的荒漠化是指土地变得干旱,植被趋势减少和难以生长,地表物质松散,易被外力吹的沙化现象。

(3)土壤退化:土的退化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化学性质改变,土壤质量和生产カ下降的現象。如土壤受侵变浅,板结,结构破坏:土壤盐渍化,酸化,沙化,有机质含量减少和营养元素亏缺等

(4)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有许多渠道,污染物的类型也较多。但比较突出和典型的是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污染;

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

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但是,这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因为没了土壤,人类也将无处容身。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耐以生存的基石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

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

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

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东边-青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南边-红色。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西边-白色。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边-黑色。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中间-黄色。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

中国土壤十四大家族

1、有机土。2、人为土。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地球陆地表面上的各种土壤,都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地球陆地表面,一方面,由于在不同纬度上,接受太阳辐射能不同,从两极到赤道呈现出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有规律的气候带;另一方面,由于海陆的分布,地形的起伏,又引起同一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气候条件变化所造成的水热条件的差异,必然会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植被类型,并呈现地理分布规律性,而生物气候条件在地理上的规律性分布。

土壤类型分布随地理位置、地形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土壤类型的分布,既与生物气候地带性条件相吻合,表现为广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并分别称之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

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

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

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

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

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

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专家视角】土地荒漠化及其恢复过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系统针对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室内微缩实验与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并长期监测, 整合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开展荒漠化对土壤动物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2)开展生态退化和恢复措施对土壤动物多维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 重点关注群落内性状变化对荒漠化的响应机理, 从而为极端干旱环境中土壤动物适应性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2;2481jpe6npgo{ftz=4;37587xjvor
1.环境微生物专栏|近期重要期刊最值得看的研究进展盘点(20210512干旱低碳环境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而低温高碳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比值最低。之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化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碳含量的降低可能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比值的显著变化,并可能对大部分的土壤功能产生潜在的影响。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22>651euovnsv/382;A940jznn
2.笔记(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书评竺可桢: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基本都起源于干旱的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黄河流域的周、秦、汉、唐,正是干旱大河流域周边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干旱环境,成功地阻隔了其他民族的人侵并保全了文明。(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中国进入国家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7=82B>1
3.中国膨胀土(二)膨胀土具有显著的胀缩性,其体积随水分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特性使得膨胀土在降雨或干旱等气候条件变化时,易发生严重的土壤侵蚀。此外,膨胀土的透水性较差,使得水分在土壤中难以渗透,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同时,膨胀土的化学性质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1;86915>55986a3734A6729=/uqyon
4.第八届农业生态前沿青年论坛(第二轮通知)论坛将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举行,论坛围绕“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设三个主题:“农田生态过程与流域环境治理”、“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提升”。 聚焦农业生态领域三个主题研究的前沿态势、新思路以及新技术和方法。 jvzquC41yy}/k|f0ecy/ew4v|im04975325u49753274a?>242>40qyon
5.北京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及大气环境研究3陶晓;姚晓洁;杨春;戴允泽;徐小牛;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4王献溥;于顺利;城市绿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5粟志峰,刘艳,彭倩芳不同绿地类型在城市中的滞尘作用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2年03期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248.495929=44>3jvo
6.油料作物抗旱技术研究.docx《油料作物抗旱技术研究》是一篇关于油料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和抗旱性能的研究文章。其中,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进行简要介绍。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是指通过对油料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收集土壤湿度、气温、风速等关键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旱情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业生 jvzquC41yy}/vjtfqey/exr1r/735B:582830qyon
7.国重室张超研究员在土壤微生物功能对气候响应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同时,在干旱环境中,微生物网络复杂性显著降低(例如,节点和边的数量减少,连接度、平均度、聚类系数和集中度均出现明显降低。在不同的干旱环境中,土壤微生物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更为干旱的环境中(>0.6干旱水平),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木质素和果胶降解相关的基因以及与反硝化相关的基因(例如,nosZ、nosZ-jvzq<84umn4ju€h0ecy/ew4m{l€04976255u49762573a?65:4?/j}rn
8.2020ASLA住宅设计类荣誉奖:垂直绿洲:干旱气候下的绿色可持续此外,每个公寓单元都拥有自己专属的绿色屋顶露台,为居住者创造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 挑战 Optima项目是首个在真正干旱的环境中使用“大面积”浅层绿色屋顶系统的项目。场地中5英寸(12.7厘米)深的可用土壤层为设计团队带来了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大挑战。虽然这种屋顶系统曾应jvzquC41yy}/ixtqqf4dp872423buuf/tgyjfnsvkcr.fnxkip3byjwf/ql.jxsqt/|ft}necn3pc|nu/xksfjsv/u{tvjnpcdomk}~/kp3bp6ftkf3dnrrcvg3gnxtt/cytqlncvgy.kwh0jvs
9.科研|南开大学: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特征对图5 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细菌类群、土壤特性(包括生物可利用HMs和理化性质)和土壤代谢物的共现分析。 节点大小与连接到节点的边数有关,边宽与相关性的绝对值有关。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多种HMs干扰非根际和根际微环境的机制。本研究结果证实,柽柳的生长通过吸收和稳定根际土壤中的HMs来减弱其生态毒性,尤其是Cu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32B791euovnsv/3:53@<;0jznn
10.农田土壤环境范文一方面可能是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农作物的不同生理特性、不同环境条件土壤理化特性、气候条件等、不同的生产栽培技术施肥、灌溉等等,相互作用相互叠加造成两者相关性较差;另一方面在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分析过程中质量监控措施不得力,造成监测结果偏差,影响正确结论。 3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对策与建议 农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6658/j}rn
11.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共培养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法,考虑了真实自然环境下微生物互作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对于互生或共生关系的微生物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当前对微生物间的互作机制及其对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有限,所以成功筛选出的难培养微生物种类并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大微生物互作与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jvzq<84lqwxocux0ko4be7hp1jznn8|uyzzcew44247078yd43663@;7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