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特征有哪些

导语:环境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环境的基本特性无处不在,这些特性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不管是从空气清新到土地肥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下面就一起去看看环境特征有哪些吧!

环境的基本特性

环境

(一)整体性与区域性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性是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系统。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被、人工物等)以特定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特定的结构,并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网络进行运动,从而在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状态。环境系统的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整体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之和,而是要由各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结构形式所呈现出的状态来决定。具体地说,环境系统大多由气、水、土、生物、阳光等主要环境要素组成。虽然它们的各自特性和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独特作用不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组成的具体环境则会因它们之间结构方式、组织程度、物质能量流动规模和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水网地区环境与干旱地区环境等就各有不同的具体特性。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说就是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性。它与环境整体性一起是环境在空间域上的特性。

(二)变动性与稳定性

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与变动性相对的是环境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就是说,当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结构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系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

环境的变动性与稳定性是环境在时间域上的特性。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限度是决定环境系统能否稳定的条件。环境的这一特性表明,人类社会的行为将会影响环境的变化。因此,人类社会必须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相适配、相协调,以求得环境向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方向变化。

(三)资源性与价值性

从实用性讲,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人类的繁衍、社会的发展都是环境对其不断投入物质、能量和状态的结果。

过去,人们较多注意的是环境资源的物质性方面,以及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性方面,比如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无疑都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但近几十年来,通过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除物质资源外,环境资源的概念还应包括非物质性方面,即环境状态也是一种资源。不同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将会提供不同的支持。这里所说的不同支持,既有方向的不同,也有大小的不同。比如说,同样是海滨地区,有的有利于发展滩涂养殖,有的则利于发展港口运输。同样是内陆地区,有的利于发展旅游,有的则利于发展工业;有的利于发展市镇,有的则利于发展疗养地等。

总之,环境状态因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不同,从而将影响到人类对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说它也是一种资源。环境,包括其组成要素和整体状态,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脱离的依托条件和限制条件。也就是说,环境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特定关系。因此,环境是有价值的。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是环境在功能域上的特性。

环境价值可归纳为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价值即满足人类生存(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由环境提供人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发展价值是指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环境所满足的程度;生态价值为人类健康生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环境具有的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特性,都是由于环境是一个系统所决定的。环境是一个系统,是因为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稳定的有机联系,并存在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环境结构是环境系统的内在表示,环境状态是环境系统的外在表示。

环境结构是指环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联系的内容和方式。通俗地说,环境结构表示的是环境要素是怎样结成一个整体的。所谓不同的环境,实质上指的是它们有不同结构。环境状态是环境结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若环境结构不同,环境状态就不同;若环境结构运动和变化,则环境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自然环境

地形多样性。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形成了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和丘陵等。这些地形特征对气候、水文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产生显著影响。

水文特性。水是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等特性受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水系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不同区域的生物种类繁多,从微生物到大型动植物,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气候调节、土壤形成和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土壤多样性。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其类型和特性受地形、气候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和质地影响植物生长和人类农业生产。

区域差异性。自然环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或地域分异。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特征各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THE END
0.【专家视角】土地荒漠化及其恢复过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系统针对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室内微缩实验与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并长期监测, 整合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开展荒漠化对土壤动物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2)开展生态退化和恢复措施对土壤动物多维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 重点关注群落内性状变化对荒漠化的响应机理, 从而为极端干旱环境中土壤动物适应性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2;2481jpe6npgo{ftz=4;37587xjvor
1.环境微生物专栏|近期重要期刊最值得看的研究进展盘点(20210512干旱低碳环境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而低温高碳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比值最低。之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化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碳含量的降低可能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比值的显著变化,并可能对大部分的土壤功能产生潜在的影响。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22>651euovnsv/382;A940jznn
2.笔记(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书评竺可桢: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基本都起源于干旱的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黄河流域的周、秦、汉、唐,正是干旱大河流域周边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干旱环境,成功地阻隔了其他民族的人侵并保全了文明。(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中国进入国家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7=82B>1
3.中国膨胀土(二)膨胀土具有显著的胀缩性,其体积随水分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特性使得膨胀土在降雨或干旱等气候条件变化时,易发生严重的土壤侵蚀。此外,膨胀土的透水性较差,使得水分在土壤中难以渗透,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同时,膨胀土的化学性质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1;86915>55986a3734A6729=/uqyon
4.第八届农业生态前沿青年论坛(第二轮通知)论坛将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举行,论坛围绕“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设三个主题:“农田生态过程与流域环境治理”、“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提升”。 聚焦农业生态领域三个主题研究的前沿态势、新思路以及新技术和方法。 jvzquC41yy}/k|f0ecy/ew4v|im04975325u49753274a?>242>40qyon
5.北京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及大气环境研究3陶晓;姚晓洁;杨春;戴允泽;徐小牛;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4王献溥;于顺利;城市绿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5粟志峰,刘艳,彭倩芳不同绿地类型在城市中的滞尘作用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2年03期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248.495929=44>3jvo
6.油料作物抗旱技术研究.docx《油料作物抗旱技术研究》是一篇关于油料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和抗旱性能的研究文章。其中,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进行简要介绍。旱情监测与预警技术是指通过对油料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收集土壤湿度、气温、风速等关键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旱情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业生 jvzquC41yy}/vjtfqey/exr1r/735B:582830qyon
7.国重室张超研究员在土壤微生物功能对气候响应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同时,在干旱环境中,微生物网络复杂性显著降低(例如,节点和边的数量减少,连接度、平均度、聚类系数和集中度均出现明显降低。在不同的干旱环境中,土壤微生物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更为干旱的环境中(>0.6干旱水平),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木质素和果胶降解相关的基因以及与反硝化相关的基因(例如,nosZ、nosZ-jvzq<84umn4ju€h0ecy/ew4m{l€04976255u49762573a?65:4?/j}rn
8.2020ASLA住宅设计类荣誉奖:垂直绿洲:干旱气候下的绿色可持续此外,每个公寓单元都拥有自己专属的绿色屋顶露台,为居住者创造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 挑战 Optima项目是首个在真正干旱的环境中使用“大面积”浅层绿色屋顶系统的项目。场地中5英寸(12.7厘米)深的可用土壤层为设计团队带来了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大挑战。虽然这种屋顶系统曾应jvzquC41yy}/ixtqqf4dp872423buuf/tgyjfnsvkcr.fnxkip3byjwf/ql.jxsqt/|ft}necn3pc|nu/xksfjsv/u{tvjnpcdomk}~/kp3bp6ftkf3dnrrcvg3gnxtt/cytqlncvgy.kwh0jvs
9.科研|南开大学: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特征对图5 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细菌类群、土壤特性(包括生物可利用HMs和理化性质)和土壤代谢物的共现分析。 节点大小与连接到节点的边数有关,边宽与相关性的绝对值有关。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多种HMs干扰非根际和根际微环境的机制。本研究结果证实,柽柳的生长通过吸收和稳定根际土壤中的HMs来减弱其生态毒性,尤其是Cu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32B791euovnsv/3:53@<;0jznn
10.农田土壤环境范文一方面可能是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农作物的不同生理特性、不同环境条件土壤理化特性、气候条件等、不同的生产栽培技术施肥、灌溉等等,相互作用相互叠加造成两者相关性较差;另一方面在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分析过程中质量监控措施不得力,造成监测结果偏差,影响正确结论。 3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对策与建议 农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6658/j}rn
11.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共培养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法,考虑了真实自然环境下微生物互作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对于互生或共生关系的微生物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当前对微生物间的互作机制及其对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有限,所以成功筛选出的难培养微生物种类并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大微生物互作与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jvzq<84lqwxocux0ko4be7hp1jznn8|uyzzcew44247078yd43663@;7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