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盛世悲歌:花年成就引水传奇,为何年后却遇断水尴尬林县漳河太行山

他们修了10年,电影《红旗渠》便跟拍了10年,留下了10000多尺胶片,通过这部真实的影片,全国人民见证了红旗渠的诞生,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红旗渠精神”。当年红旗渠修建完毕后,周总理自豪地说道:“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此后,无数人来到这里瞻仰红旗渠,感受它恢弘的气势。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位于河南、山西交界处的林县(今林州市),长期以来便饱受干旱缺水的折磨,根据史料记载,自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这500多年里,林县就发生了100多次自然灾害,大旱绝收更是多达30次,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人们不是没有想过解决这个问题,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实在太过渺小,好不容易修建了谢公渠、英雄渠、淇河渠等,却因为水源有限,根本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林县的人民,依然过着无比困苦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饱受折磨的百姓们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梦想,那便是修建一条可以惠及整个省内百姓的水渠,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然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那个科技落后,机械甚少,交通不便的年代,如何才能修这样一条水渠?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但我们中国人,就是能干出一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事情,林县百姓们拿着锄头铁镢,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用近乎“原始”的方法,硬是凿出了一条“天渠”!

当年经历过这一切的老百姓回忆道,那时候日子苦,大家又一心想着早日完成工程,连家都不回,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当真是过着“地为床,天为被”的日子。

当年修渠要水泥,可又没有技术人才,曾在合涧公社雪山大队工作过的工程师听说后,立马赶来筹办水泥厂,完全不顾自己已经是六旬老人,正是有这群人的付出,才造就了伟大的“红旗渠”。

红旗渠建成通水后,千千万万百姓迎来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再也不用操心没水灌溉庄稼,修成当年,林县粮食亩产就从以前的100斤,上升至800斤,甚至1000斤,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水渠建成前,这里的山头都是光秃秃的,如今有了水,山头绿了,风沙再也不刮了。

与此同时,全国都掀起了一股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风潮,这让林县的老百姓们,都自豪极了。然而这一切,却在20年后遭到巨大破坏。

可想而知,这对林县的百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流到林县的水,越来越少,眼看着粮食就要枯死了,林县的百姓们提出了“抗议”,可上游地区的人怎会退让?很快,矛盾爆发,自1990年~1992年间,漳河上下游百姓数次械斗,影响极其恶劣。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竟然有一些人,跑来破坏红旗渠,将渠壁生生砸烂、炸毁,导致盘阳村被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该事件震动全国。

后来,国家立刻派人对红旗渠进行抢修,在此后的几年里,又进行了数次维护,但即使如此,红旗渠仍然遭遇了断水危机,最长的一次,甚至断流超过70天。

2008年,地方再次投资修缮红旗渠,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科技发达、技艺进步的今天,昔日惊艳全球的红旗渠,竟然一步一步被“修缮”成了豆腐渣工程,原本计划排水、清淤、凿毛、清洗渠墙、渠底,结果无良承包方一样都没干,直接用渠底混浊的污水将沙石、水泥和淤泥一起搅拌成混凝土,用于施工。这一切,都为日后红旗渠漏水坍塌埋下隐患,实在令人寒心!

在此,惟愿世人勿忘红旗渠精神,切莫因为一些蝇头小利,毁了前人的心血。

THE END
0.清明节祭奠红旗渠领头人——杨贵老书记林贵与林县县委一班人,率领林县人民,历经十载,修成了世界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1955年,杨贵开始带领林县人先后修建扩建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对缓解林县干旱起了重要作用。 jvzquC41yy}/onnrkct/ew4435gpu:
1.照片: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林州(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73;85;1885;=855a?6;>6855:/uqyon
2.红旗渠的故事一从历史上来说,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是很悲惨的。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jvzquC41yy}/5?5fqey/pny1fqi09@=638=5;7mvon
3.红旗渠: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一个水字让世世代代的林县人心心念念。林县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70毫米,且时间分布不均,当地石多土薄,涵水能力差。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一首民谣唱道: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jvzq<84yyy4n{rir0pku1vfpcikngwyTgcj/rquAkfC38953
4.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红旗渠|林县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彻底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之决策被提上了日程。31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站出来了,敢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982768;:a:f?g3o5;22713v8oe0nuou
5.致敬英雄儿女仰望太行丰碑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最艰难的第一期工程——总干渠工程完工,由山西平顺而来的滔滔漳河水,终于流淌到了林县。正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改造山河的磅礴伟力,让被干旱缺水折磨了上千年的林县人民实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 jvzquC41yy}/onnrkct/ew46{jnhgg
6.河南之引漳入林工程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夏(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属冀州。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汉殇帝刘隆名讳,改名林虑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升为林州,后废州为县,1994年,撤销林县,设林州市。 1960年,林县人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总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水渠红旗渠。jvzquC41yy}/onnrkct/ew478o77q|g
7.国庆特辑:林县人民为何要花十年时间立志建成红旗渠?(上下)|国庆从水土保持,打旱井、筑渠到上马兴修三大水库,本以为有了这些工程,林县的水荒能得到缓解,但是1959年、1960年连续的干旱,林县又面临着旱灾的威胁。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当时修成以后,到1960年来了一个大旱,水都没有蓄住,特别是1959年没有蓄住一点水。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因为天旱水库没有水,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61887217<16;<8;a725>=:5:;40|mvon
8.林县县委书記杨贵的风雨人生他回忆说:“林县境内有几条河流,我和县委其他领导当时都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但1959年一场干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由于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已jvzquC41yy}/onnrkct/ew45xl
9.《红旗渠》余副书记等人遇见去找水的百姓明白林县情况真的困难02:15 《红旗渠》余副书记因为干旱一事想要暂停林县渠线测量工作 03:00 《红旗渠》石水生发现了妹妹石水莲 无奈将她留下 03:13 《红旗渠》社队降低了补助粮标准 工地闹粮荒 02:50 《红旗渠》桑红想到烧石灰的新方法 水生和顾叔商量 00:45 《红旗渠》吴念祖无法入睡 石水莲开导了他几句 吴念祖心中宽慰不少 01jvzquC41vx4de}{0ep5w191XKJFn€YtI\K4fƒ:tdG;V3}Z444723A3jvor
10.渠水不息,精神永续:林州以“新活力”续写“新篇章”1960年2月,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没有先进设备,就靠人力开凿;没有充足物资,就节衣缩食自筹。历经 10 年,削平 1250 座山头,凿通 211 个隧洞,架设 152 座渡槽,终于在 1969 年 7 月工程全面竣工,引来了漳河水,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 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781:?=:4881;:9346>0
11.林县人民夺水记但是,遇到严重的干旱,水库的水源不足,还是不能完全顶住旱灾。彻底解决水的出路在哪里?多少年来,林县人民就设想过把漳河水从山西省平顺县引到林县来。在旧社会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今天,在总路线精神鼓舞下的林县人民,下定决心,“引漳入林”,誓叫北水往南流!jvzquC41yy}/h8830ipo8ucig52;?:12:811<>7;;620|mvon
12.“高举红旗前进”,这条渠做到了!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 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 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 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 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 庄稼颗粒不收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 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 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 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但由 jvzquC41o0zigyfrgt4dp8sgyuJfvjnnahusyjwfa4>49B994
13.红旗渠建设与发展时期经济问题探析1959年林县县委领导考察过浊漳河后,认为引漳入林工程可解决困扰林县人民千百年的干旱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说:“出县境引水无疑困难是很大的”,但也存在有利条件:“林县人民勤俭办社,经济上的积累是进行引漳入林工程的物质基础”[①]。杨贵关于经济积累、物质基础的说法是有数据支撑的,从图jvzquC41yy}/lrsilkjbqtfp0eun1rhou1tvnu4pwnr0p|?NJS
14.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独特视角为您讲述鲜为人知的红旗渠故事在红旗渠总干渠沿线,竖立着15座纪念碑。当年林县一共有15个公社,每个公社完成路段修建的任务后,都会在竣工的地点树立起这样的一座石碑来。这些碑文中有一个相同的词汇——引漳入林。 1959年,全国遭遇建国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林县境内河水断流,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为了能够找到新的水源,杨贵和县委的党员干部组成了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jvzq<84pgyy/jww0ep5syƒo1ctzjeuj131783A>69;<52B88:3<77
15.历史人物战天斗地敢叫山河改变的河南书记(一)杨贵曾是河南林县(后改为林州市)的县委书记。从1954年到1973年,杨贵当了将近20年的县委书记。 在任上,杨贵耗费十年时间,主持挖掘人工引水渠“红旗渠”,彻底解决林县地区干旱问题,杨贵因此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红旗渠”总设计师。 (图片来自网络)jvzquC41yy}/jwyx0v|0pn|u1252:?6;6378:;;4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