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到底有多伟大历时十年,削平座山头,凿穿个隧道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960年7月的一天,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红旗渠终于通水竣工了!林县男女老少相拥在一起热泪盈眶。这座人工天河,是30多万林县群众团结一心造就的伟大奇迹。他们用锤子、扁担和双手,花费10年的时间,一点点地削平1250座山头,一锤锤地凿通211个洞穴,架设了151个渡槽,才打造出全长70公里的红旗渠。为此还有81名干部和群众牺牲,最大的63岁,最小的仅仅只有17岁。

这不由得让人们好奇,为何要修建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何会耗费十年之久?

红旗渠建成

红旗渠的所在地是河南的林州市,在之前这个地方叫做林县。说起林县,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缺水,水比金子贵。大多数人只当笑话来看,而在林县却是实打实存在的。就在当时的林县,村中有一位妇女,因为不小心打碎了家中的一缸水,之后受不了压力,竟然自杀了。因为在林县,打一桶水需要跑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打碎了水缸,就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林县如此缺水呢?

林县地理位置

想要了解林县缺水的原因,就需要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林县这个小县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独特,它紧靠太行山,与山西、河北搭界。本来在林县的北侧是有一条河的,这条河叫做浊漳河,起源于山西。但是这条河经常“欺负”林县,总是改道,而怎么改道都不会流入林县这个地方,反而越来越远。林县人民也无可奈何,只能眼巴巴看着目送漳河“离开”。

这导致林县的自然河或者是一些小水泊,一到干旱时节就直接干涸了。林县这个地方又因为靠近太行山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丘陵,再加上地层也多以石灰岩为主,石灰岩具有吸水性。本来林县就因为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原因降雨不太均衡,所以一下雨,雨水就会被地层中的石灰岩和裂缝所吸走,地表水很难贮存。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了,既然地表水不好保存,不是还有地下水吗?林县的地下水蕴藏得非常深,所以开发极其不易。有人试过,但是掘地三尺,都没有见到过水的影子。对于他们来说,下雨天是最开心的日子,至少可以用瓶瓶罐罐装一些雨水。

在林县的地方志中,就很容易看到关于缺水的描述。从1436年再到新中国成立,林县发生的旱灾就高达了100多次,旱灾缺水导致庄稼绝收也高达30多次。在那个年代中没有粮食要怎么生存呢?人们只能去啃树皮,去吃草。当这些东西吃完之后,又该怎么生存呢?

为了能让自己活下来,“折骨饮髓,易子相食”的事件在当时经常发生。或许这种恐怖的事件在我们的认知中都是假的。实则不然,从1940年到1877年间,这种事件发生的次数还不在少数。有人说,人真的是太残忍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想要活下去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一个可怜人。

林县人们当然知道水的重要性了,于是从1956年就开始修建水库。然而1959年,我国林县又迎来了罕见的干旱天气。河水断流,水库枯竭,这意味着在这一年,村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又会变得颗粒无收,农民的吃饭喝水又是一件很大的问题。这也让林县的人们意识到原来水库的效果并不大,得需要水源才行,这时林县的人民该怎么办呢?是逃离这个地方?还是修建水利呢?如果是要修建水利,可是这地势这么复杂又该如何修建呢?

引漳入林示意图

1959年林县又经历旱灾之后。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坐不住了,他说道:“不能再等了,与其靠天吃饭,让百姓过得如此艰难,不如放手一搏,改变现在的局面。”于是他提出了建设红旗渠的计划,决定“引漳入林”。这是什么意思呢?

林县的北侧有条浊漳河,将浊漳河的水直接引入林县,这样林县就不会缺水了。杨贵赶紧把这个项目报给省里,省里也对这项提议表示高度赞扬。于是在接到肯定答复之后,杨贵的内心充满了斗志。1960年,他组建了一支四万人的修渠大队。此时杨贵认为四万人一起下手,三个月后这条工程肯定就能完成了。然而现实却给杨贵打了一巴掌,修建时问题层出不穷。

因为林县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形,所以得需要炸石才行,可是剧烈的爆炸声,将村民家的牲畜吓得四处乱窜,有的牲畜竟然因为惊吓过度自己撞死了。这下可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更加棘手,修建渠道是有规划路线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就会征用一些村民的地。林县的耕地本来就不多,于是这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反对。

杨贵看着桌子上放着的一封封反对信,杨贵并没有生气,反而从心里理解村民的想法。于是他又来到了村里,一家家地访问村民,向村民解释。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在固定的区域炸石,为了解决村民家的用水问题,会由工人们来打水。村民们一下子就被杨贵的真诚所打动了,也不再提出反对意见。

红旗渠开建中

就这样工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但是这时杨贵又接收到了一封举报信。原来,红旗渠项目的工程师吴祖太认为:民工们在工作上,实在是太手忙脚乱了,导致工程进展非常缓慢,而且他们根本毫无经验,有的地方挖得深,有的地方挖得浅。这样下去的话,就算红旗渠完成了,那么也会存在很多安全问题。杨贵看着这封信后,立马开始调整策略,将整个工程开始分期进行,同时要求民工们服从指挥,统一技术。

开建中的红旗渠

然而就在杨贵觉得问题终于解决,工程终于能顺利进行下去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在施工的时候山上的一块巨石滚了下来,造成9名民工死亡,还有3名民工受伤。此事一出,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惧的氛围中,不敢再进行下去了。很多人都觉得没有水喝不要紧,大不了直接迁往别地生存。可是,命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还有村民觉得,难不成是因为放炮惊扰了山神,所以山神动怒了。传言四起,民工们很快就乱作一团,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家伙事。

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工人

这时党员任羊成就不信这个邪,挺身而出,对大家大喊道:“做大事怎么可能没有牺牲,不流血流汗。我是党员,这种艰难的事情,我上!”于是包括任羊成在内的十几名有志青年,成为了一个探险队,负责在悬崖峭壁上进行困难的工作。

任羊成曾被小落石打中,牙都被打掉了,满口鲜血,依然忍着痛继续工作,为红旗渠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红旗渠中,还有一个青年洞。这个洞穴的修建也非常艰难。因为这相当于在陡峭的山上硬生生地凿出一个洞,而洞里都是石英岩,坚硬无比。

开凿洞穴

要是放到现在,可能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当年可没有大型机械,人们要一点点地用锤子凿,用土炸药炸。所以在这个一锤下去都能冒火星子的地方,300名青年不畏艰难地组成了突击队,在这里一厘米一厘米地凿着,最终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长六百多米的青年洞终于竣工了。就这样,总共十年的时间,近十万人的努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了211个洞穴,70多公里的红旗渠终于竣工了。

其实当时的困难不止这些,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困难时期,我国能拿出的资金有限,而红旗渠这个项目耗时又长,过程又艰辛,显然资金是不够的。当然林县群众也很清楚自己将会面临的情况。所以当时国家只承担37%,而剩下的63%都是林县人民自己所掏出来的,工程总耗费12504万元。

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红旗渠项目上可谓是出钱出力。公粮不够了,就自带粮食。粮食没有了,庄稼产出又不够,就一起啃树皮,啃草皮。没地方睡就是在山崖上,凡是能够可以休息的地方他们一点都不嫌弃。因为他们觉得修建红旗渠能带来的好处是源远流长的,历代千秋的,自己现在吃点苦,甚至是牺牲都没有什么。一旦修好红旗渠,最起码自己的儿女再也不用忍受干旱之苦。

事实上,红旗渠也确实跟他们所想的那样,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人们的生活,吃水用水再也不成问题。粮食也能够有水灌溉,再也不用靠天吃饭,粮食的产量也比之前高出了4倍之多。于是红旗渠也被人们称为幸福渠。如今的林县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也非常自豪。

红旗渠

红旗渠完完全全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现在来说,人们看到红旗渠也会被它所震撼,红旗渠的壮丽景象,是电视中,和照片中不能完全展示出来的。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亲临现场去看一看这一项伟大的工程。

THE END
0.清明节祭奠红旗渠领头人——杨贵老书记林贵与林县县委一班人,率领林县人民,历经十载,修成了世界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1955年,杨贵开始带领林县人先后修建扩建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对缓解林县干旱起了重要作用。 jvzquC41yy}/onnrkct/ew4435gpu:
1.照片: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林州(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73;85;1885;=855a?6;>6855:/uqyon
2.红旗渠的故事一从历史上来说,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是很悲惨的。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jvzquC41yy}/5?5fqey/pny1fqi09@=638=5;7mvon
3.红旗渠: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一个水字让世世代代的林县人心心念念。林县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70毫米,且时间分布不均,当地石多土薄,涵水能力差。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一首民谣唱道: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jvzq<84yyy4n{rir0pku1vfpcikngwyTgcj/rquAkfC38953
4.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红旗渠|林县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彻底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之决策被提上了日程。31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站出来了,敢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982768;:a:f?g3o5;22713v8oe0nuou
5.致敬英雄儿女仰望太行丰碑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最艰难的第一期工程——总干渠工程完工,由山西平顺而来的滔滔漳河水,终于流淌到了林县。正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改造山河的磅礴伟力,让被干旱缺水折磨了上千年的林县人民实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 jvzquC41yy}/onnrkct/ew46{jnhgg
6.河南之引漳入林工程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夏(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属冀州。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汉殇帝刘隆名讳,改名林虑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升为林州,后废州为县,1994年,撤销林县,设林州市。 1960年,林县人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总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水渠红旗渠。jvzquC41yy}/onnrkct/ew478o77q|g
7.国庆特辑:林县人民为何要花十年时间立志建成红旗渠?(上下)|国庆从水土保持,打旱井、筑渠到上马兴修三大水库,本以为有了这些工程,林县的水荒能得到缓解,但是1959年、1960年连续的干旱,林县又面临着旱灾的威胁。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当时修成以后,到1960年来了一个大旱,水都没有蓄住,特别是1959年没有蓄住一点水。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因为天旱水库没有水,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61887217<16;<8;a725>=:5:;40|mvon
8.林县县委书記杨贵的风雨人生他回忆说:“林县境内有几条河流,我和县委其他领导当时都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但1959年一场干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由于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已jvzquC41yy}/onnrkct/ew45xl
9.《红旗渠》余副书记等人遇见去找水的百姓明白林县情况真的困难02:15 《红旗渠》余副书记因为干旱一事想要暂停林县渠线测量工作 03:00 《红旗渠》石水生发现了妹妹石水莲 无奈将她留下 03:13 《红旗渠》社队降低了补助粮标准 工地闹粮荒 02:50 《红旗渠》桑红想到烧石灰的新方法 水生和顾叔商量 00:45 《红旗渠》吴念祖无法入睡 石水莲开导了他几句 吴念祖心中宽慰不少 01jvzquC41vx4de}{0ep5w191XKJFn€YtI\K4fƒ:tdG;V3}Z444723A3jvor
10.渠水不息,精神永续:林州以“新活力”续写“新篇章”1960年2月,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没有先进设备,就靠人力开凿;没有充足物资,就节衣缩食自筹。历经 10 年,削平 1250 座山头,凿通 211 个隧洞,架设 152 座渡槽,终于在 1969 年 7 月工程全面竣工,引来了漳河水,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 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781:?=:4881;:9346>0
11.林县人民夺水记但是,遇到严重的干旱,水库的水源不足,还是不能完全顶住旱灾。彻底解决水的出路在哪里?多少年来,林县人民就设想过把漳河水从山西省平顺县引到林县来。在旧社会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今天,在总路线精神鼓舞下的林县人民,下定决心,“引漳入林”,誓叫北水往南流!jvzquC41yy}/h8830ipo8ucig52;?:12:811<>7;;620|mvon
12.“高举红旗前进”,这条渠做到了!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 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 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 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 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 庄稼颗粒不收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 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 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 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但由 jvzquC41o0zigyfrgt4dp8sgyuJfvjnnahusyjwfa4>49B994
13.红旗渠建设与发展时期经济问题探析1959年林县县委领导考察过浊漳河后,认为引漳入林工程可解决困扰林县人民千百年的干旱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说:“出县境引水无疑困难是很大的”,但也存在有利条件:“林县人民勤俭办社,经济上的积累是进行引漳入林工程的物质基础”[①]。杨贵关于经济积累、物质基础的说法是有数据支撑的,从图jvzquC41yy}/lrsilkjbqtfp0eun1rhou1tvnu4pwnr0p|?NJS
14.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独特视角为您讲述鲜为人知的红旗渠故事在红旗渠总干渠沿线,竖立着15座纪念碑。当年林县一共有15个公社,每个公社完成路段修建的任务后,都会在竣工的地点树立起这样的一座石碑来。这些碑文中有一个相同的词汇——引漳入林。 1959年,全国遭遇建国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林县境内河水断流,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为了能够找到新的水源,杨贵和县委的党员干部组成了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jvzq<84pgyy/jww0ep5syƒo1ctzjeuj131783A>69;<52B88:3<77
15.历史人物战天斗地敢叫山河改变的河南书记(一)杨贵曾是河南林县(后改为林州市)的县委书记。从1954年到1973年,杨贵当了将近20年的县委书记。 在任上,杨贵耗费十年时间,主持挖掘人工引水渠“红旗渠”,彻底解决林县地区干旱问题,杨贵因此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红旗渠”总设计师。 (图片来自网络)jvzquC41yy}/jwyx0v|0pn|u1252:?6;6378:;;4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