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是安阳林州一直以来的代名词。
由于这里常年缺水,林县村民如果要用水,就要去8公里之外的黄崖泉挑水。
大年三十这天,村民桑茂林老汉天不亮就起床去了黄崖泉,快到傍晚的时候才轮到他接水。
接完水的桑老汉刚走到村口,天已经完全黑了。孝顺的儿媳王水娥站在村口等着接公公,她将桑老汉担着的水接过来。结果没走几步,因为天太黑看不清路,王水娥被石头绊倒,两桶水撒了个精光。
桑老汉见状,赶紧趴到地上,想用手将水捧起来。然而,覆水难收啊!撒了的水瞬间就将泥土浸润,与之混合在了一起。
桑老汉并没有埋怨儿媳妇。但儿媳妇却因为愧疚,当晚就吊死在了家里的房梁上。
在林县,水真的比油贵,甚至比命贵。在王水娥看来,她打翻的不仅仅是两桶水,更是生命之泉。
王水娥因区区两桶水而愧疚自尽,不是想不开,而是现实的无奈。
在他的带领下,林县37000多名民众开始了“引漳入林”的计划,就此拉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帷幕。
不过,令人不解的事情也发生了。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是造福林县百姓的好事,然而政府却不断接到村民投诉。
村民到底为何投诉?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林县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好人日夜愁”,生动地体现了在这里生活的人民有多么缺水和惜水,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水”的问题变得异常艰难。
据《重修林县志》记载,从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林州总共发生旱灾30余次,因灾荒发生的人吃人事件高达5次有余。
林县缺水问题一直都亟待解决。
林州的降水,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降水量小;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匀。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
太行山贯穿着林州全境地区,其中地貌分为中山、低山、盆地和丘陵四种类型。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由此成为了地理的重要分界点。
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是黄淮海平原。这也造成了太行山对林州地区的降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夏季的时候,有了太行山的遮挡,暖空气进不到林州地界;冬季的时候,太行山又阻止了东北风的进入,冷空气又进不去。
这就造成了林州地区,虽然冬暖夏凉,但干旱少雨的现象。
除此之外,由于林州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地质构造主要以花岗片麻岩为主,造成了林州“掘地尽石,凿井无泉”的现象。林州的百姓为了能有一口水吃,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打旱井、引山泉或修建水塘等,然而这些方法始终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据史料记载,从元代开始,林县人民就想到了修建引水工程。其中,天平渠就是在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的主持下修建而成的。
传说,当年李汉卿路过林县时,对当地迎接他的地方官员说:“不要准备什么好吃好喝的,我只想好好地洗个澡,解解乏。”
然而,地方官员听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却显得特别为难,李汉卿心中纳闷。到了第二天,李汉卿换了一身便衣,去各家各户村民家里微服私访。
走了一天下来,他就发现了问题:这里的老百姓简直惜水如命,一盆水从早用到晚,反复使用,最后已经浑浊不堪了还不舍得倒掉。
最后,他登上太行天平山,在这里他郑重发誓:“我一定要在这里修条渠,以解百姓用水之苦。”
天平渠在李汉卿的带领下修建而成,渠长10km,宽l m,深0.7 rn,。因为这条渠引来的是天平山的泉水,所以取名天平渠,1951年改名为爱国渠。
然而,爱国渠的修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
1944年,日军在我国境内烧杀抢掠,疯狂扫荡,紧接着又恰逢两年旱灾,蝗虫肆虐,林县全县有1600多人饿死,10000多人被迫踏上逃荒之路。
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本就缺水的林县雪上加霜。河流干涸、深井也打不出一滴水,老百姓用水极度困难。当时的林县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个扁担两个筐,拖儿带女去逃荒;不上山西讨饭吃,人还咋个过时光。
被缺水问题困扰多年的林县人民,激发了心中的斗志,他们呼喊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口号,势必要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
修建红旗渠,引百姓告状
1954年,26岁的青年才俊杨贵被任命为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年龄不大,但他大刀阔斧的胆识和一心为民的精神为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刚上任的他,开始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四处走访,了解事实情况。当他得知林县地区十年九旱,当地人民因为缺水整年不洗脸,只有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这种特殊的日子里才舍得用水洗脸时,他深刻意识到,用水问题一天不解决,林县人民的生活永远都得不到改善,林县的发展也因此会受到掣肘。
对此,他号召林县人民,“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彻底解决林县人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然而,修建红旗渠这个浩大的工程,远远比想象的要难。
在当时物资极其缺乏的年代,修建工具、开山所用的炸药以及修建工人的食宿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在这些急需解决的困难面前,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找到了一个个问题的办法和方案。
修渠的材料包括石头、水泥和石灰,光这些东西就要耗费不少资金。为了节省这方面的开支,充满智慧的民工利用太行山石头多的先天条件,发明了“无窑堆石烧灰法”。这种方法烧制出的石灰,质量好,产量高,还节约成本。
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炸药开山,工程队花费众多资金先买了一批,后来随着工程量的加大,炸药就供应不上了。然而,困难压不倒迫切想要改变的林县人民,他们买回来硝酸钾或硝酸铵,用柴秆、谷糠、硫磺或锯末,碾碎后再烘干,黑火药或黄火药就配成了。
他们学会了自制炸药,所用的材料是买来炸药的四分之一,再次节省了大量资金。
面对修渠的种种困难,杨贵和林县百姓没有退缩一步,他们勇敢无畏,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然而,就在解决了一系列用材问题后,这项伟大的红旗渠工程却引起了一些村民的不满,甚至投诉到了政府部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造福百姓的红旗渠工程,会被百姓反咬一口呢?
“引漳入林”要想实现自流,须得到山西境内修筑堤坝,拦截水源,流经到平顺县19㎞,然后通过架桥凿洞,由此才能实现漳水入林。
由于此事牵涉两个省市,自然容易引发上下游和左右两岸老百姓的冲突,特别是在爆破期间,对周围村民来说,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及安全隐患。
爆破期间,村民家养的牲畜因为接连不断的爆破声,被吓得四处逃窜,村民来不及追赶,损失巨大。时间长了,周围村民开始对修渠这件事的态度产生巨大反转,原本高度赞成的村民也开始持反对意见。
除此之外,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原本就缺乏水资源的村子,仅有的水源也被污染,有些村民的农田也被占领。一时之间,红旗渠工程成了“众矢之的”,所有百姓“群起而攻之”,并集体写了一份状告书递到了有关部门。
一心为人民着想的杨贵,看到老百姓的集体状告书有些难过。但他知道,想办法解决才能继续让红旗渠工程继续进行。于是,他亲自去了施工现场考场,最终找到了应对问题的办法。
两项规定的实施,让百姓不再反对修建红旗渠,杨贵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然而,刚处理完百姓投诉的问题,红旗渠工程又被内部的施工人员给投诉了。
这位施工人员叫吴祖太,1958年,他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就作为青年技术人员来到了安阳市水利局工作。听说要修建“红旗渠工程”,他主动报了名,来到了各种条件落后的林县。
对于“引漳入林”的工程计划,他不仅与修渠技术人员积极讨论,如何才能既经济简便,又兼顾工程质量。
测量工作时,他不畏艰难,亲自上阵,其严肃认真和尽心竭力的工作态度,不仅加快了修建红旗渠的进度,同时还激励身边的同事,共同为修渠工程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为了早日完成红旗渠工程,让林县百姓早日摆脱缺水问题,他甚至一次又一次给未婚妻写信,要求推迟婚期。
然而,就在吴祖太全身心为红旗渠工程奉献自我时,他发现团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合作问题。
工人和工人之间没有合作精神,很多时候都是“各干各的”,要么就“想一出干一出”,这无疑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进度,而且工程质量很没有保证。
于是,为了整治工程内部合作问题,吴祖太毅然决然选择了投诉。
看到吴祖太的投诉,杨贵这次不仅没有难过,而且甚觉欣慰。得知此事后,杨贵书记专门向红旗渠工程的所有人员开了一次动员大会,强调合作精神,统一指挥。
最终,这件事得到了圆满解决。吴祖太没有任何顾忌地投入到了红旗渠的修建当中。
有一次,在修建王家庄村下的双孔洞时,他凭着专业知识判断,这里的土层结构复杂,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为了保证其他施工人员的安全,吴祖太不顾工友反对,亲自去洞内寻找解决塌方隐患的办法。
当他和另一名实地勘测人员李茂德检查完毕,准备往外走时,上方的土石突然坍塌,吴祖太和李茂德来不及躲闪,不幸被埋。
其他在外面的修渠人员得知消息,迅速赶过去营救,却早已来不及,吴祖太和李茂德就这样为红旗渠修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1960年,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林县数十万人民历经十年,并在各种物资供应不足,资金匮乏,各种问题频出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终于在太行山腰上成功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水长城”——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解决了林县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另外,林县境内54万亩耕地也因此得到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因此,红旗渠又被林县人民称为他们的“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工程的成功建成,就此改变了林州世世代代水资源匮乏的悲惨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据说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把红旗渠工程中挖砌的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长度完全可以将广州与哈尔滨两个最难和最北的城市连接起来。
更有人说,即使是在工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要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工程,依然要面对和重重困难。周恩来总理说,林州的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再次看红旗渠工程这件事时,不得不敬佩那一代修渠人的伟大,不得不敬佩精神的力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上提到了红旗渠精神,他表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自古以来,中国的伟大成就数不胜数,之所以能在每一次的磨难中百舸争流,奋勇前进,正是中国广大人民人人具备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即是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