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汇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凝聚了30多万林州人的心血。
然而,这样一个造福百姓的伟大引水工程,但为什么经常有人抱怨呢?施工中甚至还频繁被告状呢?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红旗区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林州市全市乡镇。
发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林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部与太行山接壤,境内断层众多。它属于华北地震带,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地形崎岖,水资源匮乏。20世纪60年代以前,缺水是林州的主要代名词。长期缺水使林州人的生活非常不便。
古时候,林州人经常为水争吵,经常打架,甚至一度杀人。以前曾听过一个故事。60年代,一个刚在林州结婚的新媳妇感到内疚,因为她不小心打翻了两桶水。有人可能会说是她心理素质差,或者是婆家对她态度不好。
实际上,两者都不是。当时,林州,的水比油贵,一次挑水通常需要几十公里。女人打翻的不仅仅是两桶水,更是生命之源。所以,女子的自责也是有迹可循的。不是思想的极端,而是现实的无奈。
两桶水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真是令人心碎。然而,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林州缺水的现状亟待改变。
1954年,河南省任命杨贵为林县(今林州市)市委书记。当时,杨贵26岁。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对林县的了解不亚于当地人。经过十年的干旱,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县,人用水困难,甚至平时都不洗脸。只有在过年、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期间,他们才愿意从水箱里舀出一点水来洗脸,需要回收。缺水的程度可想而知。
直到1960年,年仅三十出头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议挖掘红旗渠,将山西浑浊的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1960年元旦,红旗渠工程开始随着新年的脚步逐渐推进。十年后,杨贵带领林县30万人,用双手凿出一条70.6公里长的生命运河。
杨贵书记
天时地利人和之“天时”
在那个材料极度匮乏的年代,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计算和重型机械的辅助,说仅靠人力开凿运河,是异想天开和疯狂的,并不为过。没过多久,红旗渠项目就遇到了瓶颈。这个项目引来了周围很多村民的不满和抱怨。本来,红旗渠的建筑长度非常长,工程量巨大。而且土薄岩厚,山高坡陡,施工难度极大。此外,民间土法爆破对周边村民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近几天周边大部分村民,为数不多的家畜被爆破声吓得四处逃窜,村民损失巨大。这次事件后,村民们对修渠的态度发生了大逆转,原本支持这项工作的村民现在都反对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但是没有水,食物从何而来?在这个水极度匮乏的村庄,食物和水的匮乏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然而,当红旗渠被挖掘时,附近村庄的水被污染,农民赖以生存的农田被占用。这一事件成为压倒村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在他们看来,红旗渠项目“有害无利”。因此,他们奋起攻击,并专门写了一封意见书给有关部门,严厉举报红旗渠项目。
接到当地居民的投诉后,杨贵不知所措,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亲自去工地检查和纠察。杨贵在与挖运河的工人协商后,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施工队必须在固定区域作业,不能每天破坏村民的水源。工人们甚至千里送水来完成这项工程。
然而,一波又一波。刚处理完村民的投诉,施工队就被自己人投诉了。“自己人”是吴祖太。
吴祖太
然而,渐渐地,吴祖太发现他的团队没有合作精神,不协调。这无疑减缓了整个项目的进度,建设红旗渠的巨大任务,需要团队的协同努力。对此,吴祖太果断行动,决定投诉。
接到吴祖太的投诉后,杨贵部长和几名负责人立即着手处理此事。经过调查,正如吴祖太所说,施工队人员往往不遵循统一指挥的原则,“想一出,是一出”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经过耐心劝说、苦心拉拢、统一指挥、加强领导,杨贵等人终于走到了尽头。
就在人们以为可以全心全意修运河的时候,另一个问题悄然而至。原来,这次“惠民”的大运河修复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人多是好事,但正是因为人多,施工队伍战线拉得很长,施工任务根本无法安排。大多数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做一些无用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低效率是不可避免的。杨贵等人再次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考虑和讨论,他们想出了一个实用的分段开凿运河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在杨贵和其他领导人的领导下,长达70多公里的红旗渠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步一步修凿运河的工人们,脚踏实地确保这个庞大工程的每一段都达到标准。
“人工天河”红旗渠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没有村民和吴祖太的抱怨,红旗渠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建设。红旗渠建设的起源,是为了解决当地人饮水和用水困难的问题。在林州人看来,充足的水是他们的目标。
不得不说,林州人民是伟大的。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他们独自走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上。群山寒冷刺骨。在冬天的几个月里,建筑工人有时需要穿过山里冰冷的河流,在另一边安装仪器。只要林县能得到水,他们就会享受这一切的艰辛。1969年7月,林州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促成了人工天河的成功建成,生命之源也在几经波折后终于传入林州。
红旗渠的建成承载了林州人民的殷切期望,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除了物质方面,红旗渠项目也值得在精神方面得到推广和传播。红旗渠一直被林州人称为“生命的运河”。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困难和恶劣的环境中,在一个充满困难和障碍的时代建造的。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林州人民把辛勤的劳动投入到修渠的石灰中,这种精神都是林州先辈用汗水和汗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红旗渠不仅是林州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与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相比,红旗渠建造的更艰难。中国的红旗渠是地球上的奇迹,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
红旗渠,建设前,林县干旱频繁,干旱严重,产量低。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难逃饥渴的命运。自从红旗渠出现以来,生活用水就成了日常琐事,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林县的前辈们所做的贡献。拆分了雄伟的太行山,引入了涓涓的漳河。林州人喝红旗渠的再生水已经50年了,却没有一代人知道。曾经建造红旗渠项目的年轻人,也进入了中年和老年。他们的后代正在喝着70.6公里外的漳河的水,他们在思考50多年前祖先的引水,目的是“造福未来”。
周恩来总理曾称赞红旗渠工程是继南京长江大桥之后,世界上又一个伟大的中国奇迹,红旗渠工程之所以受到周总理如此热烈的赞扬,一定有其自身的优势。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林县来说,但他们创造了看似不可能的红旗渠!奇迹。
说到奇迹,我们不得不提到红旗渠的财政问题。如此庞大的项目必须有资金支持。然而,红旗渠的财务是一个谜。只有290万户家庭的林县人民,是如何建成一座耗资7000万元的红旗渠的?1960年,中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更不用说苏联的压迫了,林县人民承受着难以形容的压力,风餐露宿,树皮和野菜是餐桌上的常客。即使偶尔有野菜和玉米芯,他们仍然吃不饱。
然而,他们有信念,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林县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十年,依然如痴如醉,心中不仅筑起了一条运河,更筑起了一堵信仰之墙。每一个运河建设者都为这个工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想象的。
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幸运的是,为这条路而战的勇士并不缺乏。正是因为他们,林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有一个崭新的中国站在世界各国之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