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三下乡:防灾治土护国安澜,强国有我青春担当

黄土塬区防灾治,稳固山川保安宁

黄土塬区黄土层厚度大、结构松散,受降水集中、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成为黄土灾害高发区。据调研显示,该区域内发育的黄土灾害链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链、沟蚀—崩塌链以及塬边退缩—滑坡链等。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链因降水集中而频发,导致地表大面积崩塌并引发泥石流,威胁居民点和农田安全;沟蚀—崩塌链则由于沟蚀加剧了土壤流失,进一步导致崩塌现象频发;塬边退缩—滑坡链主要集中在塬区边缘,重力作用与水土流失相互作用下,塬顶滑坡成为常态。

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中游黄土塬区黄土灾害链的形成演化及灾害监测预警机制,8月5日至6日实践队在朱武、马鹏辉、康孝森、宋闯、王晨和杜源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对金庄、冯堡、何家畔三个典型沟谷区的黄土灾害链调查点进行了实地调研。

实践队参观黄土塬区典型沟谷区黄土地貌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们明白了: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与人为因素如开垦、工程建设等是灾害链形成的主要诱因。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黄土灾害链的治理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安全,更关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推动生态修复与治理,最终实现黄河中游的可持续发展。

马鹏辉副教授为实践队讲解黄土塬区黄土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

黄土山城灾害多,科学治理保安全

黄河中游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地势陡峭,黄土层厚度大且结构松散,极易受到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黄土灾害频发。历史上,黄土山城区域多次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地貌形态、生态系统及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揭示黄土山城区域黄土灾害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链演化过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措施,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调研黄河中游黄土山城区的黄土灾害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机制,8月7日,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队,深入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老狼沟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每到一处,科考队几位老师都能详细的为队员们讲解了老狼沟地区的地质结构特征、降水条件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对黄土灾害的影响。实践队员们不仅徒步踏勘了崩塌、滑坡等灾害点,还使用无人机采集了区域地貌和灾害链的影像数据,并在现场与老师们分析讨论了黄土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式。

实践队在黄土山城区典型黄土地貌进行徒步考察

这次考察使实践队员们切实体会到黄土灾害对城市建设与居民安全的巨大威胁,认识到黄土山城地区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更加深刻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地质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坚定了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际、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安全贡献力量的信念。

马鹏辉副教授为实践队讲解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

防范地质灾害链,保障淤地坝安全

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面临黄土层厚重、地形起伏大和降水集中等自然挑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紧张。淤地坝的建设对于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水资源、减轻洪水风险和促进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淤地坝的建设也可能引发一些地质灾害,如坝体滑坡、淤积区的沉降问题以及坝区周边的地表塌陷。

为调查沟淤地坝周围的灾害类型及其发育特征,8月8日和9日,实践队成员深入榆林市吴堡县新庄村白家沟、宋家川镇和佳县刘家山乡进行实地考察。白家沟淤地坝周边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这些灾害的发生直接关系到坝体的稳定性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实践队在白家沟进行实地考察

滑坡问题主要集中在坝体周围的黄土边坡,由于该地区黄土层松散且降水集中,边坡在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后易发生滑坡。滑坡不仅会直接影响坝体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坝体下方区域的土壤和岩石移动,进一步威胁坝体结构。崩塌现象多见于坝体及其周边的松散土质区域,这些区域在强降雨后土壤饱和度增加,增加了崩塌的风险,对坝体及周边设施造成直接破坏。泥石流则主要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强降水导致的水流带动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冲击坝体及下游区域,可能引发坝区的淤塞或损坏。

实践队在宋家川水坝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此次考察,实践队员们认识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淤地坝的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在坝体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地质风险因素。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实施有效的预警系统和灾害防控措施,是确保白家沟淤地坝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这不仅关乎坝体本身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稳定性。

实践队成员考察宋家川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8月10日圆满结束。通过此次考察与调研,队员们对于黄河中游黄土灾害链的具体科学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确了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并掌握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地质知识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实践队员表示,在未来将更加关注黄河中游地区的实际问题和国家需求,致力于科学研究与实践,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供图供稿:丁光盛、陈丽丽、闻繁、莫晓明)

THE END
0.研究中心董广辉专家工作站开展岷江流域人类活动遗址与灾害链金沙江流域古今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推进昭通学院金沙江流域研究中心董广辉专家工作站科研项目建设,4月13日,由兰州大学董广辉教授、马敏敏教授、彭飞博士后、昭通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凡净博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黄明博士及兰州大学在读5位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一行在岷江流域进行了人类活动遗址与灾害链综合科学jvzquC41yy}/|}z0gf{/ew4kphu039741369:?3jvo
1.知道灾害是怎么回事,那你知道灾害链么?科普中国堰塞湖溃堤洪水淹没汽车(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此之外,重现型灾害链则是指同一种自然灾害二次或多次重新出现的情况。如地震之后发生的余震等;互斥性灾害链则是指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另一种自然灾害反而相应减弱的情况;偶排型灾害链则是指某些灾害偶然地在相近的时间段内、相近的地区内发生的现象。 正是由于灾害链往往是灾害出现的主要形式,因此jvzq<84mr|m/rntrng4dqv3ep1MC1w6142771:5421i52=8;2/899B7;834ivvq
2.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灾害链聚研究链—新闻—科学网然而,这样的风险如何实现准确的预测,又是否存在其他更有效的防治手段——这些来自“山地灾害博物馆”的拷问,将困扰当下山地灾害研究的难题暴露在了科研人员面前。 “要做山地灾害链的研究,很多科研设备都需要自己设计制造。”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说,对灾害链的研究,需要模拟振动、温控、降雨三种工况叠加下的灾害情况。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691954::9:50yivv
3.先进典型党建工作当前已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1)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InSAR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滑坡灾害(链)预测的新方法;(2)揭示了缓慢复活型滑坡水文过程与间歇性运动机制,构建了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启动阈值指标体系;(3)利用大型现场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滑坡堵江-溃决洪水灾害链动力过程与演进机制,并构建了新的预测评价jvzquC41gcxuj7q|w0kew7hp1jjndr4dcu5dqudfgvgjn7ujrAoe?=:47
4.卫星遥感·格物致知丨卫星遥感的力量——自然灾害监测的太空之眼由于SAR成像中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相对较低,利用该特征结合地形、纹理等可采用阈值分割、决策树分类、深度学习等方法提取水体范围信息,与灾前水体范围进行比较提取洪水淹没范围。在洪涝灾害过程中,通过SAR卫星辅以光学卫星数据的动态跟踪监测为及时了解灾情,调度救灾物资、人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9491gsvrhng1jfvjnnu1746<83:86
5.遴选高频考点防汛救灾从灾害链看,强降雨天气就会形成灾害链,这是甘肃防汛工作非常显著的特点,往往洪水造成的次生灾害大于洪灾本身,2020年陇东南“8·13”特大暴洪灾害就是很好的例证。洪水造成灾害损失为什么这样重,就是与我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有一定关系。我省陇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可概括为“江河为经、沟汊为纬”,江河都是东西走向,自西jvzq<84nzi~lu7hqo1qbqmncp1mbqynpmcuekjs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