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卓**(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第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一节灾害链的类型一、灾害链的概念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连锁效应,由一种灾害引发出一系列的其他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这种呈链式有序结构的灾害传承效应称为灾害链。灾害链S(n)由n个相互关联的灾害要素组成,灾害链中的灾害要素用SG(n)表示,也是一个灾害系统,灾害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用R表示,灾害链所处的环境用E表示。因此,灾害链一般可描述为:S(n)={SG(n),R,E}第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灾害链中各种灾害相继发生,从外表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其内在原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可初步认为,能量守恒、能量转化传递与再分配是认识它的重要线索和依据,灾害的发生往往是能量突变的结果。
第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灾害链的类型根据灾害链的发生发展,一般可以归纳出五种灾害链。1.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如发生在山区的地震都会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滑坡或泥石流如果规模较大就会堵塞江河、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就截断水流,上游不断形成回水、壅水,水位不断上涨,形成淹没灾害;一旦堰塞体溃决,会在下游形成溃决洪水灾害。这就是一个灾害链,多个灾害相互作用、相伴共生的过程,从而形成灾害链。第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同源灾害链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第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4.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5.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这是人们在对过去发生的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些可能相关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第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二节重要灾害及其灾害链第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地震及地震灾害的分类1、地震及其分类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通常,人们认为地震是由岩石圈运动引发的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地震一般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90%以上为构造地震。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第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第1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20世纪前后,我国已经历了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四个地震活跃期。在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共发生12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万至30万人死亡。在第四个活跃期的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第1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破坏性地震是受到一定地质条件控制的。人们把全球地震分布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该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80%。第1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该地震带横贯欧亚大陆,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全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很不一致,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至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该带的地震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大多数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第1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1)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除与土壤性质、山坡坡度、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不合理垦殖方式、对森林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是人为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严重水土流失区,必使河道淤塞严重,洪灾加剧。
(2)围湖造田,与水争地湖区滨湖农民,争相围垦滩涂,造田种植、养殖。如鄱阳湖湖盆新中国成立后被围控面积已超过1400km2,容积减少80亿立方米,使鄱阳湖的调蓄洪水能力大为减弱。第3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圩堤薄弱,标准偏低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各河中下游两岸圩堤大多堤身单薄,且存隐患,抗洪标准不高,一般10年一遇,重要圩堤也仅能抗30年左右一遇的洪水。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培修加固,抗洪能力较前虽大为增强,但总的来说,防洪标准仍普遍偏低。(4)河道设障,影响行洪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或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擅自在河道上兴建违章建筑物,缩小了行洪断面,导致洪水涌高。(5)城市不透水地面现代大城市易形成城市洪水,主要是因城市大多为不透水地面所覆盖,下渗基本为零,再加上边沟、排水沟和雨水管网等的汇流作用,导致遇雨就使城市内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或城市内管涌增强,形成城市洪流。第3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洪水灾害的特点及危害1.洪水灾害的特点(1)洪水破坏和灾害损失严重
1931年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广东北至关外洪涝严重,波及16个省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就有5127万,死亡约40万人;武汉长达3个月被淹。2002年,中国洪涝受灾人口1.52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40万公顷,成灾面积约75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38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水毁损失166亿元。2003年上半年,中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955.9万公顷,成灾618.4万公顷,绝收145.8万公顷;1.4亿人(次)受灾,成灾9079.8万人,因灾死亡569人,伤病5.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29.2万人;倒塌房屋50.5万间,损坏房屋133万间;各类直接经济损失398.7亿元。第3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灾害发生频率高从大洪水的时序分布来看,过去百年中,我国有过三次洪水频发期。第一个频发期是1930~1939年,第二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在频发期内七大江河几乎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有的江河甚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正处于第三个洪水高频期,相继发生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辽河大水、1996年长江中游和珠江及海河大水以及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等。第3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灾害影响范围广中国和孟加拉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变率大,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居各灾害之首。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达约2267×104hm2,受灾1.8亿人次,死亡4150人。(4)灾害持续时间长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年决堤水位2.8m,武昌、汉口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第4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洪灾的危害(1)直接影响洪水淹没城镇建筑;淹没农田、作物和牲畜;冲击水库大坝和河堤,破坏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设施;摧毁厂矿、电力和通讯等,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领域,造成农业减产、工业停产、交通瘫痪、电力通讯中断,使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第4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环境危害大洪水能大乱江河水系,污染环境、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水冲、淤埋、沙压,造成农田荒芜。(3)社会后果
第4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帕尔默干旱指数帕尔默干旱指数的基本原理是:干旱期是一个水分持续亏缺的时段,干旱程度可以认为是水分亏缺量及其持续时间的函数。它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水分亏缺量和持续因子等对干旱程度的影响,并考虑了前期的天气气候状况,有较好的时空比较性。该指标可客观地描述旱情的各项特征,能给出干旱开始、发展、减弱和结束的过程,能定量任意时刻的干旱程度,能科学预测干旱的未来趋势和影响程度。
3.降水的时空变化降水的时空差异影响着干旱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首先,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是干旱分布的主导因子,降水量较小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干旱发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如我国华北的一些地区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在全球变暖和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受旱面积呈上升趋势,旱灾增加。其次,大多数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都呈不均匀性,干湿季明显。在降水量较少的季节最容易发生干旱,如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在7—8月,各地发生冬春连旱或春旱的机会最多,持续的时间往往也最长;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也频繁发生。最后,某些气候类型因受大气环流强弱变化和进退时间差异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使某些地区有的年份降水较多,有些年份降水较少,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容易发生干旱。第5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人为因素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等,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第5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干旱的危害干旱是指持续期较长的气候现象,可以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江河断流、禾苗干枯,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干旱不仅引起农业生产受害,而且由于干旱缺水,又会使城市生活用水紧张、工业用水困难,甚至使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受损,致使水资源的短缺。俗话说“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是一种渐进式的灾害,特别严重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损失也特别严重。此外,干旱还可能引起火灾、虫灾、土地退化甚至沙尘暴肆虐,以及疾病传播等,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政治不稳、社会动荡。第5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干旱灾害链干旱往往表现出广泛性特征,影响的范围广、影响的领域广。干旱在形成的灾害链中一般都是在首端,是灾害链形成的原因。因此,结合成灾机制和危害,干旱灾害链一般表现出:干旱一火灾干旱一虫灾干旱一沙尘暴一土地沙化干旱一饥荒一疫病一逃荒干旱一政治不稳、社会动荡一朝代更替等第5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干旱灾害链第5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冰冻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冰冻灾害的类型冰冻灾害是大气温度急剧降低而产生的一种破坏性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冻害、寒潮、雪灾、冻雨、冷雨等。1.低温冷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由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不同季节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在冬季,冷空气强、温度低,为寒潮,可使气温在1~2天内急剧下降8~10℃或以上;在春季,主要表现为倒春寒、晚霜冻和低温阴雨;在夏季,整体温度较高,突遇急剧降温则会引起农作物低温冷害事件;在秋季,可能会因为冷空气的侵入而形成早霜,中秋季节可能会发生寒露风、霜冻和冷冻害等降温事件。第5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寒潮灾害我国冬季常受西北、北、西季风影响。当大范围强冷空气从上述方向凶猛入侵,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4℃以下时,该强冷空气被称为寒潮。寒潮入侵时,常伴有大风、低温和雨雪,使我国农作物从北到南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3.雪灾雪灾一般指冬春季节因降雪量大、气温低,造成积雪持续多日不能融化、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在牧区,也称“白灾”。雪灾的发生和降雪量、积雪深度、积雪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主要取决于降雪量的多少。第5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冰冻灾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低温冷冻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低温冷冻害的划分标准狭义的低温冷冻灾害是指春秋季节出现的对我国农业十分有害的低温连续阴雨天气。中央气象台曾规定长江以南省区低温阴雨天气标准:3~4月份日平均气温≤lO℃的阴雨天气出现在两个省区范围或以上,且持续4天以上者,定为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如1996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广大地区持续低温,导致早稻大面积烂秧、烂种。第5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低温冷冻害的影响低温冷冻害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不同的低温冷冻现象影响的结果是不同的。
1)倒春寒现象: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出现“前春暖,后舂寒”现象,对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可引起南方早稻烂种烂秧等现象。
2)霜冻现象:春末的晚霜和秋初的早霜,往往使土壤中水分冻结,以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等。
3)夏季低温现象:往往使作物在生长期内因异常低温而减产,这是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
4)寒露风现象:秋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江淮及以其南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导致双季晚稻受害减产。第6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寒潮灾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寒潮的预警标准寒潮是9月至次年5月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指高纬度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侵入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的灾害过程。
2010年中央气象台寒潮预警发布标准:橙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6℃以上并伴有6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12℃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局地降至2℃以下。第6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黄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2℃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10℃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8℃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第6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寒潮灾害的影响寒潮灾害最严重的是春、秋二季,频度大、强度高、危害重,常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造成巨大破坏。严冬时节,气温已很低,寒潮往往对越冬林木、牲畜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冷冻害能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亦能破坏病虫害的越冬环境,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第6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雪灾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雪灾的气象指标雪灾一般以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时间为气象指标。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11~20天、5~10天时,为轻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11~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21~40天、11~20天、5~10天时,为中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11~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大于40天、21~40天、11~20天时,为重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5~10cm、11~20cm、大于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大于40天、大于20天、大于15天时,为特大灾。第6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暴风雪是指伴有强降温和大风的降雪天气过程。它是直接造成牲畜伤亡和阻碍陆地交通的重要气象灾害。降温强度、风速和降雪量是形成暴风雪天气的基本因素。研究者根据新疆不同地区暴风雪实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放牧条件下,牲畜死亡率与大风、降温和降水合并出现的次数、强度及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由此得出,日平均气温≤5℃、24小时降温≥6℃、日降水量≥5mm、瞬间风速达到8m/s,即为牧业暴风雪的气候指标。(2)雪灾的主要危害雪灾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工程,影响户外作业等。雪灾对干旱具有缓解作用。第6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牧区还会发生一种与“白灾”对应的“黑灾”,即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我国牧区有大量的无水冬牧场。在牧草生长季因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牧草。只有到冬季形成稳定的积雪后才能利用。无积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就会遭到灾害,这就是“黑灾”。第6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寒潮的路径
1.寒潮的源地一般来说每年的3月份与10~11月份是寒潮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个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③冰岛以南的洋面。
2.寒潮的路径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我国寒潮冷空气活动主要有三条路径:①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可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②从北方来的寒潮,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俄罗斯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③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然后拐弯向东,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第6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低温冰冻灾害链低温冰冻灾害是大气温度急剧降低的一种破坏性气象灾害,这种灾害形成的链条以大风、降温或雨雪等天气的出现为主,往往影响工业、农业、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灾害链往往会随着大风降温过程的变化而迁移,因此低温冷冻灾害链有灾害一灾害的链条,还有时间上的传递性灾害链条和空间上的继起性链条。寒潮灾害链,如寒潮一暴风雪,寒潮一冻雨,寒潮一大风一翻船,寒潮一龙卷风等;其次时间上的灾害链,主要是某地在时间上的变化,可能表现为寒潮一大风降温一暴风雪一冻害;最后随着冷空气的运动,寒潮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寒潮一北方大风降温一南方冻雨、冷雨等。第6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寒潮灾害链及其影响示意图第6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冰雪灾害已经造成黔、湘、鄂、皖、苏、陕、甘等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灾民过亿。截至2月12日,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冰雪灾害造成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线停运、京珠高速公路交通瘫痪、大量房屋倒塌、农作物冻死、物价上涨、电网瘫痪、人员伤亡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据统计由于交通延误、电力资源的紧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交通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倒塌房屋35.4万间。此次冰雪灾害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国道中断、交通受阻、建构物坍塌、通信不畅、菜价上涨、电网瘫痪等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问题。第7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008年中国南方冰雪灾害链第7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五、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台风的概念1.台风的概念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因产生的区域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在西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typhoon),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hurricane),印度洋地区称为“旋风’’(cyclone)或“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2.热带气旋的分类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热带气旋分为5个等级,按风速由小到大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风力常用蒲氏风速表表示,通常使用12级风力。现在部分国家修正为17级,我国从2006年起,采用17级风速表。第7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分类风速(km/h)风力(级)引起的浪高(m)描述热带低压118~153<6>1.2基本无破坏热带气旋154~1776~7>1.8轻微破坏热带风暴178~2108~9>2.7破坏强热带风暴211~24910~11>4.0严重破坏台风>249>12>5.5毁坏性破坏
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分类表第7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台风结构示意图(3)台风的结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第7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西行路径,台风一般在加罗林群岛海区形成后向西移动,由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广西或越南登陆,或者经巴士海峡在台湾、广东或福建登陆而减弱。另一类是转向路径,台风在加罗林群岛海区一带形成后不久便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一般在20ºN~30ºN路径由西北转向东北,最后移向日本或太平洋。在我国大陆上转向的台风,后来多经朝鲜或我国东北地区消失。第7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台风的分布及灾害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等区域。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热带风暴的灾害性居十大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掘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80~100个,造成经济损失60亿~70亿美元和2万人丧生。最严重的是1970年11月袭击孟加拉国的热带风暴,导致30万人死亡;近年来,台风灾害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数十亿元,90年代为100亿元,2005年高达750亿元。第7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热带风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害,但假如没有热带风暴,人类将更加遭殃。
1)如果没有热带风暴,世界性水荒将日趋严重。因为,热带风暴从大海里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资源。据测算,每年热带风暴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菲律宾、越南和美国东南部带来的雨水,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25%~30%。在我国,台风降水是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可达一半以上;正是有了台风,才使这些地区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才使这些地区大小水库蓄满雨水,利于发电。
2)如果没有热带风暴,世界各地将更加冷热不均。热带风暴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那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太阳高度大、气候炎热,如果没有热带风暴的巨大潜热输送来驱散这些地区近地面的热量,那里将会变得更加炎热,地球上的寒带也将变得更加寒冷,温带将会消失。第7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3)在酷热的日子里,热带风暴来临,凉风习习,可以降温消暑。如果没有热带风暴,我国江南地区的夏日将是酷暑难熬。
4)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地球将失去热量平衡。热带风暴风速较大,强台风(或飓风)的最大风速可达200km/h以上,加快了高低纬间和海陆间水热交换,促进全球“海—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5)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其过境海域的渔业产量将减少。每当热带风暴来临,大风吹袭海面,掀起巨浪,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促进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繁殖,使鱼饵增多,进而促进渔业产量的提高。第7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台风灾害链
2007年6月下旬,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据粗略统计,从6月21~24日,灾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在草原上,由于人类生活及捕猎活动使得鼠类的天敌(蛇、鹰等)大幅减少,使得草原生物链失衡,鼠类大量繁殖,形成灾害。第8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农作物杂草害农作物的杂草害是指杂草与农作物都长在同一块地里,竞争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地面上跟农作物竞争光线,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抑制作用。豚草、葛藤、假高梁、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米草、水葫芦等生殖力很强,往往泛滥成灾,属于祸害农作物及其他林木的恶性草本植物。第8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农作物生物灾害成因一般来说影响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有四个条件:①气象、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见气象要素,如温度低、湿度大、农作物容易得病害,干旱一般容易发生蝗灾;②可以提供病虫害营养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是比较重要的;③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以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④人类采取的管理方法,如是否进行病虫害防治、喷洒农药、采用抗病抗虫品种、新的栽培方法等,以应对病虫害。第8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农作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被称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及水分、土壤、肥料等的变化。
2)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病原物侵染作物,作物不一定发病,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作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抗病能力强,则不发病或发病很轻。第8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农作物虫、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1)适宜繁殖的条件干旱使蝗灾爆发,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森林病虫害,使成千上万亩林木毁灭,其损失远远大于森林火灾。研究发现松毛虫的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降水强度增大可起杀虫作用,因此松毛虫灾害随气候的韵律变化而起伏,一般在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大年和极小年附近,常是松毛虫大发生年。1957~1958年、1964~1965年、1973年、1976~1977年、1979~1980年、1987年均是我国松毛虫灾害严重的时期。许多作物病虫害是随温度、湿度、风和水文、土壤环境的变化而迁移的。群居性飞蝗成长到一定时期,遇上生存环境的温度超过3l.5℃即羽化迁飞,危害庄稼。第8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盲目引进物种会造成外来物种侵入,引发动物易地泛滥。
第9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农作物杂草灾害的主要成因草害主要是与作物竞争造成破坏。这类植物生命力强、繁殖迅猛,有的还有毒性。它们抢夺其他农作物的养分,甚至致其死亡。例如,紫茎泽兰生命力极强,在农田、牧草地、经济林园甚至荒山、荒地、沟边、路旁、屋顶、岩石缝、沙砾堆都能生长。原产地在墨西哥,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墨西哥魔鬼草”。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东南亚传入云南省,首先在26ºN以南,海拔1000~1900m地区生长,以后逐年由南向北蔓延,目前除极少数地区外,已覆盖云南省。紫茎泽兰的种子比蒲公英的种子还轻,繁殖能力极强。每年的夏、秋季节,其种子可随风飘扬,落到哪里,就会在哪里扎根繁殖,迅速形成优势群落。紫茎泽兰主要是靠它那密集成片的生物学特性和惊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长。它所到之处,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喜吃的草类均告消灭,只有紫茎泽兰唯我独尊。第9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造成衣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②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l0%,因草害损失11%;棉花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仍高达400×108kg,损失棉花20t,并且严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年给国家造成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年度的丰歉、国家计划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第9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根据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
I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5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50%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可能造成巨大危害的生物灾害。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早。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30%以上造成严重危害的生物灾害。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20%以上,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
Ⅳ级——一般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在5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10%以上,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第9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农作物病害的危害农作物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以致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农作物的病害使病原体引发作物组织发病,对农作物的器官或者它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影响粮食质量和产量,以致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农作物虫灾和鼠害的危害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对蝗区的改造与治理尤为重要。老鼠不仅啃食植株、糟蹋粮食、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破坏森林草地,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第9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农作物杂草的危害在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地区,每年由于恶性杂草成灾引起的农作物产量减少可达50%。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花、飞机草、大米草等都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严重侵占轮歇地、增加垦殖费用、覆盖荒山、增加造林费、使牲畜生病至死亡,与茶叶等经济作物争夺资源。第9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农作物生物灾害链农作物生物灾害大多都是在灾害链的中端或终端,往往是由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且大多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或饥荒,在历史上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如温度低、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容易得病害,小麦、玉米等遇暴雨或阴雨天气容易发生霉变,森林林木也会腐朽枯死,这就是阴雨或暴雨—农作物病变—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灾害链。第9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七、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一)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突然暴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第9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与级别1、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08年初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2006年2月吉林化工厂有毒物质泄漏就给松花江沿岸城市的饮水安全一度带来极大威胁。第9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食品恐怖”正威胁着中国的老百姓,毒米、毒酒、毒奶粉、苏丹红及受污染的海产品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SARS'、“HINl”流感等蔓延全世界,造成社会恐慌和安全威胁。(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5)经济安全事件重要包括金融安全、物价异常波动、因突发事件引起的能源、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短缺等事件。第9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