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科学技术奖①与地震地质灾害“过招”年,她让灾害点提前“说话”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记者文莎

全文播报

川观新闻记者 文莎 文/图/视频

3月26日,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向记者亮出一组数据:我国以全球1/14的面积,承受着全球1/3的大陆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范宣梅说,强地震灾害范围广、危害大、灾害链长,多年来由于演化规律不清、链生机制不明,导致次生地质灾害及灾害链难以预测和防范。

为了攻克这一众难题,范宣梅带领团队与地震地质灾害“过招”14年。3月25日,以范宣梅教授等人为主要完成人的强震地质灾害链生演化机制与预测科研项目获得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范宣梅。

一条灾害链的研究

美丽的山谷里,河流静静流淌,强震来袭,山崩地裂,大量滑坡灾害发生,从山坡上滑落下来的土石可能堵塞山谷之间的河床,导致上游水位上升,形成堰塞湖,大规模的堰塞坝,一旦溃决,产生的洪水会严重威胁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滑坡、堵江成坝、溃决洪水,这就是一条典型的强震诱发地质灾害链。”通过一张动态图,范宣梅向记者还原了灾害发生的过程。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核心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范宣梅表示,提前预测和预警,是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

地震诱发滑坡。地震波上下震一震,左右震一震,山坡土层就松动了,可能引发滑坡,这是灾害链的第一环。那么哪里会发生滑坡?

经过长期野外观察,以及对全球40万条地震诱发滑坡数据分析,范宣梅发现了以“断层效应”为主控因素的地震诱发滑坡分布规律,并归纳出“三类因素、十种效应”。

简单来说,距离断层越近,地震诱发滑坡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岩石结构等因素也是导致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范宣梅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实验操作流程。

哪些滑坡会造成堰塞湖?会不会出现溃决?根据研究,范宣梅首次提出用滑坡体积和运动距离判断滑坡坝—堰塞湖形成的可能性,建立了“多动力过程—多灾种耦合”的灾害链预测模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范宣梅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预测模型在48小时内首次发布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目前,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已达到了80%以上,预测时间也提前到地震发生后的2小时内。

“数据库和预测模型,都是全球共享。”范宣梅说,人工智能算法需要不断学习,数据库更新,有利于预测模型变得更聪明、更准确。

一个交叉学科团队

把岩石样本套上热缩管,用热风枪对其均匀加热,待完全贴合后,再将样本放置到试验机上,随后按下启动装置……实验室内,范宣梅给学生们演示着岩石强度测试的操作流程。

范宣梅正在做岩石强度测试。

“每一个地方地质条件都不一样,比如砂岩、泥岩,它的强度差异很大,各区域的岩体结构和坡体结构也不一样,因此受到地震作用时的破坏模式和机制也不一样。”范宣梅说,从野外取得岩石样本进行分析测试,是地质灾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事实上,早在荷兰读博士期间,范宣梅就开始了相关课题研究。当时,国内外对强震地质灾害链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范宣梅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博士毕业后,范宣梅成为联合国防灾减灾专家团一员。2015年,她回国发展,并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范宣梅介绍,团队共有3名核心成员,另外还有20多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工程地质、人工智能、遥感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正  是这样一个交叉学科团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次次突破。”

目前,范宣梅所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已在四川、贵州、青海等地运用,成功预警了地质灾害60余起。

【科普小课堂】

什么是灾害链?

原生灾害是最早发生,且对随后产生的其他灾害起到诱发作用的自然灾害;而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发生后引发的一连串自然灾害。这种一连串的具有因果联系的灾害,我们就把它称为灾害链。

众多自然灾害大多以灾害链形式出现。比如台风灾害可能会引发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地震灾害会导致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四川,许多破坏性大的地震多发生在山区,而山区的城镇、乡村大多沿山间河谷、盆地分布,地震引起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醒着人们要重视“灾害链”的问题。

范宣梅团队的研究建立起“会学习”的“地震—同震滑坡—震后滑坡/泥石流堵江成坝—溃决洪水”灾害链预测模型,目的就是让灾害链上的灾害点提前“说话”,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一环接一环地发生。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THE END
0.研究中心董广辉专家工作站开展岷江流域人类活动遗址与灾害链金沙江流域古今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推进昭通学院金沙江流域研究中心董广辉专家工作站科研项目建设,4月13日,由兰州大学董广辉教授、马敏敏教授、彭飞博士后、昭通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凡净博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黄明博士及兰州大学在读5位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一行在岷江流域进行了人类活动遗址与灾害链综合科学jvzquC41yy}/|}z0gf{/ew4kphu039741369:?3jvo
1.知道灾害是怎么回事,那你知道灾害链么?科普中国堰塞湖溃堤洪水淹没汽车(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此之外,重现型灾害链则是指同一种自然灾害二次或多次重新出现的情况。如地震之后发生的余震等;互斥性灾害链则是指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另一种自然灾害反而相应减弱的情况;偶排型灾害链则是指某些灾害偶然地在相近的时间段内、相近的地区内发生的现象。 正是由于灾害链往往是灾害出现的主要形式,因此jvzq<84mr|m/rntrng4dqv3ep1MC1w6142771:5421i52=8;2/899B7;834ivvq
2.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灾害链聚研究链—新闻—科学网然而,这样的风险如何实现准确的预测,又是否存在其他更有效的防治手段——这些来自“山地灾害博物馆”的拷问,将困扰当下山地灾害研究的难题暴露在了科研人员面前。 “要做山地灾害链的研究,很多科研设备都需要自己设计制造。”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说,对灾害链的研究,需要模拟振动、温控、降雨三种工况叠加下的灾害情况。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691954::9:50yivv
3.先进典型党建工作当前已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1)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InSAR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滑坡灾害(链)预测的新方法;(2)揭示了缓慢复活型滑坡水文过程与间歇性运动机制,构建了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启动阈值指标体系;(3)利用大型现场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滑坡堵江-溃决洪水灾害链动力过程与演进机制,并构建了新的预测评价jvzquC41gcxuj7q|w0kew7hp1jjndr4dcu5dqudfgvgjn7ujrAoe?=:47
4.卫星遥感·格物致知丨卫星遥感的力量——自然灾害监测的太空之眼由于SAR成像中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相对较低,利用该特征结合地形、纹理等可采用阈值分割、决策树分类、深度学习等方法提取水体范围信息,与灾前水体范围进行比较提取洪水淹没范围。在洪涝灾害过程中,通过SAR卫星辅以光学卫星数据的动态跟踪监测为及时了解灾情,调度救灾物资、人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9491gsvrhng1jfvjnnu1746<83:86
5.遴选高频考点防汛救灾从灾害链看,强降雨天气就会形成灾害链,这是甘肃防汛工作非常显著的特点,往往洪水造成的次生灾害大于洪灾本身,2020年陇东南“8·13”特大暴洪灾害就是很好的例证。洪水造成灾害损失为什么这样重,就是与我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有一定关系。我省陇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可概括为“江河为经、沟汊为纬”,江河都是东西走向,自西jvzq<84nzi~lu7hqo1qbqmncp1mbqynpmcuekjs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