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黄埔军校最耀眼的明星,毕业一年即升任少将,牺牲时才岁历史故事

提起黄埔军校,恐怕无人不知,它是近现代军校史上的一座丰碑,曾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量优秀军事将领。

新中国成立前,黄埔军校一共在大陆招收学生23期,毕业学生3万余人。其中人才济济,强者如云,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但在当年,校内最耀眼的明星不是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也不是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林帅、徐帅等人,而是公认的黄埔第一学霸蒋先云。

蒋先云,1902年出生于湖南新田,17岁就参加了“五四运动”,成为我方最早的青年骨干之一。1924年,他在主席的推荐下报考了刚刚成立的黄埔军校,考试成绩在1200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

这么厉害?

正如 小程序

集阅读,写作,交流于一体一样厉害

不仅如此,自进入黄埔军校,蒋先云就一直处于开挂模式,囊括了所有考试科目的第一名,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绝无仅有”的奇迹。一年后,蒋先云从黄埔军校毕业时,毕业考试成绩仍然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双料”状元。

蒋先云之所以能成为校内最耀眼的明星,可不是仅靠学习成绩。在校期间,他爱好广泛,社会活动频繁,还创建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一年半就将会员发展到2万多人,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影响了无数军人之后的从军历程,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威望,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据蒋先云的同学回忆“其犹如恒星一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好像天生就是人中龙凤。”

如此才华横溢、天资超群的人才,自然受到了学校的重用。1925年初,蒋先云毕业后被留校任职,担任校长秘书,不久又参加了东征,亲自带领敢死队攻下惠州,表现神勇。北伐战争开始后,蒋先云即被任命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兼补充第五团团长,授陆军少将军衔,很快就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名将,被誉为“黄埔奇才”。

1927年初,老蒋以高官厚禄,多次拉拢蒋先云加入反动阵营,都被他坚决拒绝。期间,蒋先云还曾苦劝老蒋悬崖勒马,无效后果断举起反蒋大旗返回武汉。

然而,人心莫测,老蒋的器重为蒋先云招来了非议,一些人对他坚定的革命意志视而不见,到处散步令人作呕的流言,说他两边讨好,是假革命。这些,让蒋先云陷入于苦闷之中,不时表现出失望,失意和心绪不定之情。最终,这种质疑和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成为他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1927年5月,蒋先云被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继续进行北伐。28日,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在河南临颍展开大决战。作为指挥官,蒋先云本应在后方指挥全军,但是他却总是身先士卒,策马冲在最前线。一次战斗中,蒋先云腿部中弹,仍坚持冲锋,被炮火炸到人马倒地依然不顾,最终胸部中弹,血流不止,方被手下强行抬回。可惜多方救治无效,一代雄才英年早逝,时年25岁!

蒋先云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始终散发着最耀眼的光芒。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将来的成就不可估量。天嫉英才,可悲可憾!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从军校走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未来战争中国共两边的骨干将领。国军中比较出名的有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黄维、王耀武等,我军中比较出名的有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左权、李运昌等人。 据统计,1955年授衔的一千五百多名我军开国将帅中,毕业于黄埔军校前七期的就有36人。这还不算如李运昌、程子华等因转行政而未被授衔的将军。如果再加上黄埔七期以后毕业的,那人数就更多了,比如黎原、曾泽生等。 那些能给未来的将军们讲课的教官,那更牛,可以说国共许多将军见了他们得礼貌地叫一声:“老师好!”。 那么,开国将帅中有哪些曾在黄埔军校授课,成为众多教官之一呢? 首先说说元帅,开国元帅中有三人曾在黄埔军校当教官。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元帅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算是朱总司令的学弟。毕业后参加了粤军。陈炯明叛变时,叶剑英任海军陆战队营长,拒绝了洪兆麟和叶举的威逼利诱,率部坚守大元帅府,护卫孙中山脱险,同叛军英勇作战。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 1924年初,叶剑英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兼兵器学教官。据一期学生回忆:“叶剑英教官讲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有风趣,大家都很愿意听。”为了整顿学风,叶剑英每天早起,亲自检查教官、学生内务、出操情况,既严厉又不失慈爱,是黄埔军校中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后来前线吃紧,叶剑英重回粤军第二师指挥作战,遂离开了黄埔军校。 第二个说说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元帅是四川江津人,我党创始人陈独秀的老乡。年少时赴法勤工俭学,成为我党旅欧支部的创始人之一。1924年被组织上派到苏联学习,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第一批中国学员,1925年奉命回国参与黄埔军校建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直接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向黄埔二期、三期、四期的学员讲授 社会 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聂荣臻元帅善于把比较繁杂的政治和 历史 课程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这时就展现了聂荣臻元帅杰出的政治工作才能。 “中山舰事变”后,聂荣臻离开了黄埔军校,调任广东区委军事部特派员。 第三个说说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也是四川人,毕业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1923年入党。后考入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分校后,急需大批教官,念过大学的陈毅元帅便被组织上派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 陈毅元帅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而且讲课幽默风趣。据学员回忆:“陈毅教官上课时总能让大家哈哈大笑,很多看不懂的术语,陈毅教官都会写首易背的小诗让我们理解。而且下课后还主动和我们学生下象棋、围棋、打篮球、踢足球……” 再说说将官,将官中最出名的教官就是陈奇涵上将。 陈奇涵上将是江西兴国人。当时在粤滇军在朱培德的主持下,于广东韶关开办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办学模式全部模仿云南讲武堂,陈奇涵于1919年考入,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加入赣军,任排长、连长、代营长。 1924年因不满军阀混战而脱离赣军,投奔广东革命政府,被任命为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参加了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并率黄埔学生队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因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好,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江西老乡刘峙特地从前线将陈奇涵调到黄埔军校,任第三队上尉队长兼政治讲师,到第四期时升任少校政治科大队长兼政治教官,前后培训了三、四、五期学员。1926年,组织上让陈奇涵回家乡赣南发动群众,壮大党组织,陈奇涵才离开了黄埔军校。 当时,因为刘峙的关系,黄埔军校的赣籍教员前后一共有五六十人,绝大部分后来都跟随刘峙或者校长,只有陈奇涵和熊雄等少数人不为所动。能活到建国后的我党黄埔军校赣籍教员只有陈奇涵一人。授衔前夕调任最高军事法庭庭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 接下来说说袁也烈少将。 袁也烈少将,湖南洞口县人,1920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算是主席的学弟。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7月赴广州,考入桂军军官学校。 1925年2月,桂军刘振寰等人联合滇军杨希闵发动叛变,袁也烈参与策动桂军军校学员起义,并联络同学200多人投奔黄埔军校,编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留校从事政治工作,任三期入伍生队指导员,负责给三期新生上政治课。后组建我党第一支武装——叶挺独立团,为了充实军官和干部队伍,我党选派袁也烈任叶挺独立团连长,遂离开黄埔军校。 最后说说鲜为人知的洪水少将。 洪水少将可以说是开国将帅中的唯一——唯一一名两国双料少将。 洪山少将原名武元博,越南河内人,早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前往广州参加中国革命,到黄埔军校四期政治科学习,毕业后被叶剑英元帅保举留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课讲师,是黄埔军校唯二外国教员之一。另一位外国教员是朝鲜人杨林,牺牲于红军东征战役。1927年随叶剑英参加广州起义,后被调到海陆丰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任职。抗战胜利后回到越南,任第五战区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被授予越军少将军衔。1950年回到中国,任军委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在我党 历史 上,一直存在二条战线:公开战线与隐秘战线。

在隐秘战线上,我党有过许多杰出的隐秘战士,他们在刀光剑影、云诡波谲的战场上同国民党斗争,为我党工作,牺牲极大,最后能全身而退活到新中国成立时的人不多。

廖运周将军是其中幸运的一位,他不但在战争年代为我党我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在1948年11月距离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年从国民党军队中亳发无损全身而退,堪称隐秘战线上的传奇。

一、廖运周早年的革命斗争与“潜伏历程”

廖运周,黄埔军校五期炮科毕业生,1903年,出身于安徽凤台廖家湾一个普通的家庭。受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的影响,1926年,中断了河南中州大学学业,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炮兵科学员。

1927年,在国内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为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奉命长期隐蔽,只与我党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单线联系。此后廖运周利用黄埔军校出身处处表现为“党国忠臣”,加之工作努力,事事求“上进”,于1938年2月,廖运周升任改编后的国民党第110师656团上校团长。同年10月因在武汉会战中阻击日寇有功,不久正式升任为国党军第110师师长。

在多年的潜伏中,廖运周始终保持着与我党北方局地下党组织同志单向联系,传递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由于廖运周本人思虑周密,办事谨慎,一直没有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并不断被上司所器重信任。

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内战,1946年6月,时任110师师长的寥运周为了避免在正面战场遭遇我党军队对阵,寥运周提出想回到党内。我党在经过认真考虑后,同意了寥运周这一计划。

然而,就在寥运周筹划起义的前夕,蒋介石突然命其师所在的第85军整体从河南新乡移防开往山东,于是起义工作被迫中断。

在寥运周部驻防河南新乡的这一年里,正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危险极大的战略险棋。为了减轻黄河以北和山东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对我军的压力,调动国军内撒回防,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已经在思考这一战略重大问题。至同年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开始谋划经营中原。

二、汝河之战中,廖运周将军为刘邓军挺进大别山让开一条通道

在挺进中原重新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威胁南京地区这步险棋上,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做了最坏的打算:若挺进中原失败,刘邓大军只好又回到黄河以北。

在渡过汝河时可谓危险到了万分,在这时,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避免了刘邓大部队突围不出有重大牺牲的危险。

23日,刘邓大军三纵陈锡联、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六纵队掩护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军整编第八十五师和十五师一个旅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追兵三个整编师仅距二十余公里,情况一时万分危机

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邓小平对纵队和旅领导说:“能否渡过汝河,关系到完成向大别山进军的战略任务,要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打过去。”

刘伯承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进攻手段对付敌人的进攻,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

六纵是刘邓大军中最骁猛敢战的部队,能否杀开血路掩护刘邓大军司令部渡过汝河,成为此次中原局和野战军直属队向南挺进的关键。

在当时刘邓直接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动员令来动员部队,由此可见情况万分危机。肖永银指挥十八旅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敌人一个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大雷岗渡口;李德生指挥十七旅拼命掩护了侧翼高山集。直接保护刘邓的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率部为右路军后卫,决定由已在四十六团指挥作战的旅参谋长赖光勋带电台继续指挥四十六团以机动防御阻击追敌,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河,坚持到最后胜利。

尤太忠旅长即同张国传政委亲率四十七、四十八团奔过浮桥,接过汝河南岸渡口两侧阵地。六纵政委杜义德也进行了相应部署,命令副司令韦杰负责全军过河,维护秩序,并且派人通知后卫四十六团,打到最后,过不了汝河,就地分散打游击,或者想办法转回鲁西南。

六纵九个团中,四十六团是唯一的红军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杜义德随即赶到前卫团指挥作战。十八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幸运的是六纵在冲杀的这一条路,正面就有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在这过程中,廖运周师长并不能随意变更其截击方向,必须听命国民党第85年军军部之令,所以说这次我军与廖运周师部正面碰上有其非常偶然的因素。

国军第八十五年110师师长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他故意“怯战”,令110师让出了一条大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原刘邓大军6纵司令部参谋武英遇到了廖运周时问寥:“既然你是地下党,为什么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汝河边打我们?”

廖运周说,面对解放军的冲锋,我当即把几个团长找来,给他们下了一道命令:“你们要灵活一点,共军打到哪个村庄,你们就撤出哪个村庄!”

几个团长有点不解地看着他,廖运周给他们解释说:“共军是杀红眼了,不要命地往前冲,我们把枪往天上打,不能去硬碰硬。”

这几个团长明白了,师长这是要“保存实力”。为这事,八十五军年长吴绍周事后曾严厉地训斥廖运周有意放走共军。

廖运周“据理力争”道:“要我顶也能顶住,可是打到最后,110师也就完了,对85军也没好处。”

吴绍周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在国军部队里,有人有枪就有实力,没有人枪了就是光杆司令。他吴绍周也是聪明人,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

为了保存实力而避战,竟然被上级理解,这在国民党军队中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所以说国民党军队不失败天理也难容了。

1949年元月19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召开南京政府要员会议宣布隐退,愤怒地吼道:“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而是被国民党打败的!”蒋的这话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所以说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下,其实国民党军队早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即使有廖运周做内应,刘邓大年挺进中原时的汝河之战,因敌我对比过于悬殊还是残酷无比。

第16旅后卫第46团最后通过浮桥后,炸掉了浮桥。在最后的时刻,旅长尤太忠一一看望滞留在岸边的伤员,伤员们关切地问他:“旅长,我们大部队都过去了吗?”

尤太忠握着他们的手:“同志们,你们好好养伤,大部队已经过去了!”说完,他立即转过身,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

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部队要强行军赶上大部队,十六旅只能带走一部分轻伤员,这些重伤员只能留在汝河岸边就地分散自行安置。

据此也可以想象这场发生在汝河南岸战斗的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原第16旅参加过安置这次伤员的会计赵歧贤回忆说:“那些伤员真惨啊,这不比在解放区打仗,一个战士可以动员两个民工支前,负了伤,有担架抢救。在这里,只能给他们简单地包扎一下。我对他们解释说道:‘部队要走了,带不上你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就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

赵歧贤给了他们一些钱,有些是银元,有些是中州票,让他们能走的就走,能爬的就爬,找个地方先隐蔽起来。战士们也很听话,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刘邓挺近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最残酷的战略行动,那些被带走的轻伤员,最后还是安插在了大别山老乡家里。这些人中大多数最后被敌对的土顽小保队所杀害。

历史 有时也很诡异,幸运的是留在汝河边的一些不能前行的重伤员,正好被赶来打扫战场廖运周收拢起来,留在了110师。

所以主席晚年多次提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着险棋,最后他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对全国局势的改变影响很大,刘邓是有功的。”

在这场战略行动中,立下了大功的同样还有隐秘战线上的廖运周。如果不是有我秘密党员廖运周“怯战”放开一条路,恐怕6纵及刘邓大军司令部及直属队要付出更加沉重的牺牲代价。

三、淮海战役中,廖运周带领110师临阵起义,结束21年在国民党军队的潜伏,全身而退,安全归队

如果说汝河之战中是廖运周这位“潜伏将军”辉煌的序幕,那么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临阵起义,直接加速了黄维兵团的全军覆灭则是他一生谍海生涯的高潮。

此时的廖运周意识到机会即将来临,在请示邓小平所领导的淮海前委党委后,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把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不料,我解放军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下子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一个设计好的“口袋”里。

黄维发觉情况不妙,急欲跳出我军的包围圈。黄维自恃兵力雄厚拥有12万之众,且装备精良,仍有信心从我军包围圈中突围杀出。

就在这时黄埔又收到不好的消息:原本和自己一同作战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为了保全自己,一早就南撤先跑路了。

此刻的黄维意识到自己的12兵团在双堆集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军作战。

但是饱读兵书又在德国军事院校留过洋的黄维也并未慌张,他对自己12兵团这支国军精锐主力部队仍有信心冲杀出去。分析思考后,于是决心在五个军中抽出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计划向西突围杀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在挑选4个主力师时,黄埔军校出身的廖运周的110师因为敢打,自然被选中。

廖运周一接到先锋突围的命令,马上就派人向解放军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请求解放军予以接应。

为了打乱黄维原先齐头并进的部署,制造阵前起义的契机,廖运周向兵团司令黄维建议:“若4个师齐头并进,挤在在狭小的地带,并不便于展开兵力,不如先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紧跟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便快速撕开共军包围圈的口子。”

黄维听后很是高兴,对廖运周道:“很好,我黄埔精神尤在,突围后我向校长为你请功!”

11月27日清晨6时许,110师官兵约5500余人,在廖运军的安排下快速开出双堆集地区的周庄、赵庄。每一位官兵们的手臂上都按预先与我人民解放军商量好的办法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解放军的阵地前进。

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几道防线,正在加速前进。”

两个小时后,110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的路线,全部通过了解放军的前线阵地。我军第6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

比时,跟在110师后面的敌人其余3个师部队,突然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

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

黄维有些怀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

侦察机在上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飞机一飞走,廖运周马上下令关闭全师所有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至此,黄维兵团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前方被打回后撒的3个师残部与12兵团前进的部队混乱地涌挤上前后不足20华里的地段上,部队一片混乱。

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12月2日开始,黄维12兵团一切给养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剩下的10万余大军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12月5日起我军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

在缺粮少弹士气低落之下的突围,很快就演变成了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

至此,黄维兵团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再说廖运周起义后的当晚,刘邓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二位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并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运周是我党多年的地下党员。

11月29日,刘邓首长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并高度赞扬了原国民党第110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

事后战史专家们分析,黄维的第12兵团虽然已被解放军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尚未受到解放军的重大打击,如果4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跑掉。

幸运的是,在周恩来21年就布局下的廖运周将军这枚棋子,在淮海战役发挥了别人无法代替的作用,极大加速了黄维兵团的覆灭。

四、尾声与花絮,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为人民再立新功,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后又任吉林省 体育 运动委员会主任。

1955年9月开国首次授衔,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位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21年的将军,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802位开国少将之一。

另值得一提的是廖运周起义后,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将军、黄埔四期生廖运升在受到蒋介石的怀疑打压情况下,仍然起义成功。

廖运周起义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廖运泽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往广州。由于蒋介石十分珍惜第110师的番号,便将暂编第一师改编为新的第110师,并任命廖运周的堂兄廖运升为师长。本来廖运升也没机会再任新的第110师师长的机会了的,但由于暂编第一师原是安徽的地方部队,淮军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所以蒋介石在拆开廖氏兄弟后,又不得不任命廖运升为师长。

但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廖运周率部起义不久,廖运泽、廖运升就立刻派人与他联系,请解放军派人前来协助起义。

廖氏三兄弟,全部安全从国民党军队回归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并且二次起义带出同一番号两个师起义成功,这在世界军事 历史 上也是没有过的事。他们的传奇成为了我军 历史 上一段佳话。(完)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10月23至25日写于宜昌

①《淮海战役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编者刘晓冰;

②《淮海战役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编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③《挺进大别山》河南人民出版社,作者骆荣勋;

④《敌营二十年:廖运周将军的非凡经历》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张圣芬、牛耕;

THE END
0.55年毛主席得知洪水为正师级少将,对相关领导说:可否改为正军级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为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军授衔,洪水被列入授衔名单中。 同年9月27日,洪水被授予正师级少将军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具备双重国籍的将军。 授衔几天后,正好是国庆节。当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洪水等授衔的将军。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1385715?42>532a716?5:62680|mvon
1.1955年授衔的802位开国少将名单及当时职务48.洪水 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 49.刘少卿 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副部长 50.周维 军事通信学院院长 51.刘绍文 总干部部三部副部长 52.安东 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 53.黄有凤 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 54.李基 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 55.况玉纯 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 jvzquC41yy}/onnrkct/ew472:ks{x8
2.55年唯一越籍少将被评为正师级,毛泽东:这不合适,改为正军级1955年10月1日,是我军大授衔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众多刚刚授衔的将军。当毛泽东看到中国唯一一名外籍少将洪水时,忍不住问道:“他们跟你定了什么级啊?” 洪水对曰:“正师级少将。” 毛泽东听后,脸色立即严肃了起来,他对身后有关领导说:“这不合适吧,能否改改,洪水同志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2;86;19:43B=26a71;@63;89:0|mvon
3.援越抗美与战地重游文正达与粟玉清河内陵园,向越南参加过中国红军、被中国授予少将的两国将官:洪水将军祭拜献花,周大喜摄 北越市求大桥,曾遭敌机十几次轰炸破坏,敌炸我修确保畅通,几十年过去还是当年我援越部队抢修恢复的那老样,真是战地重游,一睹为快! 市求大桥遭破坏,立马修起便线桥,图为周参谋察看便桥竣工现场后,乘轮机返程jvzquC41yy}/onnrkct/ew46{j8mhnm
4.中越两国将军洪水之女阮越恒访问广西师大传续深厚情谊阮越恒的父亲原名阮山,到中国后更名为洪水。在中国开国将军中,洪水少将是一位很特别的存在,由于除了是新中国的少将,他也是越南少将。洪水早年就追随胡志明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孙中山在广州兴办黄埔军校,后来在胡志明的安排下,洪水来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校园。是越南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31年春,洪水调入红军,先后jvzq<84yyy4mgpfnfcom{7hqo0io1o}l{1ipp}jpv1814<22;1891ltpvgtuaA>2:3770qyon
5.驻广西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领导抗洪抢险身先士卒,北方网房屋密集,飘浮物多,冲锋舟难以靠近,将军和士兵一样,跳进齐胸深的洪水中,将师生们转移到安全地带。7月7日上午,武警广西总队总队长温吉粦少将和政委张德顺少将指挥部队在洪水中救人。他们听说荣和新城有5000多名群众尚未脱险,洪水正在上涨,形势十分严峻。两名将军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救人。一位老太太被困在五楼上,温吉jvzq<84pgyy/gwttvj4dqv3ep1yzu}jo1461385913802952;47:87xjvor
6.“两国将军”洪水传奇党史频道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洪水被授予少将(正军)军衔。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洪水在接受少将军衔的同时,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洪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外籍将军。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永远感谢你”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771:7271i97989/4>:4>7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