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上善若水,知白守黑”!!!

水的力量看起来柔弱,但是山洪暴发的时候,洪水摧枯拉朽的威力惊人。水滴石穿,柔能克刚;火看似凶猛,被它烧伤的人却很少;水看似柔弱,溺死其中的人却很多。

上善若水

老子用五千多个字一直在试图将“道”说清楚说明白,但还是让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越读越不明白,越想越糊涂。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要说是五千字,就是五千本书又能如何。“道”是需要体会的,只有以身体道,才能通达无碍。

既然谈玄论道没法沟通,那么,还可以作个比喻。

他这样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美好的事物象水一样。水的特征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这恰恰是道的本性。水几乎等同与“道”。认识了水,也几乎能够认识“道”。

那么怎样认识水?认识水的什么呢?

首先,水的第一个特征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怎样“善利万物”的呢?水是通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一系列行为来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

“居善地”,老子在第五十章讲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居善地”的意义应是居无死地,行无滞碍。

“心善渊”,老子在第二十八章讲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所谓的溪、谷都属于比较低的洼地,因为“洼则盈”,故能积水成渊。

“与善仁” ,老子在第三十六章讲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可见取舍也包含微妙的大道理。

“言善信”,老子在第八十一章讲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质朴无华,追求本真的表达才是最好的语言。

“正善治”,老子在第五十七章讲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接下来又在第五十八章讲:“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事善能”,老子在第十章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动善时”,老子在第四十章讲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虽然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它彰显的时间,往往是在事情出现转折的时候,再深一步说,等外在的表现弱化的时候,才能看见道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七种善举,老子对“善利万物”作了概括。大概是老子又觉得,如果一味强调“善利万物”会使人执著于此,故而,在这一句话没完就加了“不争”两字。并在这一章的最后,又强调“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是道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高境界,这是一门舍己从人的艺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到“不争”才能“诚全而归之。”

既然说道“全而归之”,接下来就看水的第二个特征,“处众人之所恶”。

水,存在于大家都很讨厌的地方,这是比较符合“道”的要求的。大家都很讨厌的地方是那里呢?当然是下方。所以,在第六十六章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第六十一章又讲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在第七十八章进一步讲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为什么水处于“下”,“牝”,“柔弱”这些“众人之所恶”的位置呢?在第二十八章作了回答:“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水的第二个特征,“处众人之所恶”中也有一个“不争”的情况。不然,一味处恶,岂不与原本主张的柔弱相矛盾。可见,即使“处众人之所恶”也要具备“善利万物”的七种为善的心态,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故而,《道德经》中的不争,不仅不争于“善”,也不争于“恶”;不仅不争于为自身,也不争于为他人;不仅不争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不争于别人的看法。因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去掉一切执著心,才能随顺解脱,与此一理。

到这时,才可以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仅我无尤,别人也无尤,连不相干的事物也无尤。

知白守黑,寻觅时代的和谐与诗意的远方

水告诉我们的生活智慧就是明明具有巨大力量,却以柔弱的面目显示出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白守黑”。

如果望文生义,那么可以这么理解。

明知有风头,却不去抢,明知有便宜,却不去占。只想占便宜的,吃的都是大亏;明知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却守着平实简单的日子,这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很显然,这种看法十分肤浅和消极。

如果再读读《庄子》,其实应该这么理解。

《老子》和《庄子》书中都强调“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是“有”,是“显”;黑,是“无”,是“隐”;白,是“动”,是“进”;黑,是“静”,是“退”;白是“器”,是“存在之物”;黑是“道”,是“存在”的本源;白是已知的世界,是知识的领域;黑是未知的世界,是信仰的空间……

这样看,“知白守黑”才是人生完善又完美的境界。

如果知其白可以理解为:知道太阳照耀万物,朗朗乾坤哪里有几个鬼,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守其黑,未尝不是守护心灵的月亮。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一种大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究竟有多大呢?依我看,心有多大,境界就有多大。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内心缩小了自己的境界。我们时常患得患失,往往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看待事物,从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因某一次失败灰心丧气从而懈怠时,却不知已经错失了更多的机遇;当我们为了一件小事与朋友斤斤计较时,却不知已经伤害了一位真挚的好友;当我们为了迎合某些庸人的口味自降品位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魅力。仔细想想,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吗?“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做人处世,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智慧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要有一种波澜不惊的睿智,风雨过后的超脱,这才是真正的风度。这样我们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

大千世界,有太多东西我们不能左右。面对不如意时,庄子告诉我们“外化而内不化。”正如于丹所言:“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如果水与黑都具有道的特性,那么水可以就是那黑乎乎的东西。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这句成语不无道理。仁智兼有,必存诗意于远方。

陶渊明便是一个例子。从他的名字中便有这层含义。

陶潜、陶渊明、陶元亮叫法不一,却不外乎相互映衬对照的两个方面:一是潜和渊,一是明和亮。即:一是幽暗,一是光明,“陶渊明”、“陶元亮”就是深潜于幽暗中的一丝光亮,就是道家哲学所推重的“知白守黑”。陶渊明正是因为“知白守黑”。所以才能够在穷通、荣辱、贫富、显隐以及生死、醒醉、古今、言意之间委运化迁、逆顺自然、身心和谐、意态从容。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指出:在大自然结构的最深远处,不但存在着“重粒子”,还存在着“轻粒子”;不但存在着“强作用力”,还存在着“弱作用力”;不但存在着我们日常能够感觉到的物质和能量,还存在着我们感觉不到的“暗物质”、“暗能量”。那些人类目前无法看到的“暗物质”大约占到了宇宙总质量的95%以上,而宇宙中的暗能量是人们已经知晓的能量的14倍以上。由此再看秦始皇与陶渊明,这一强一弱在历史天平上的“重轻”之谜,就不难得到解释了。秦始皇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强子”、“重粒子”;陶渊明则是人类历史上的“轻子“、“弱粒子”。轻的、弱的、暗的,并不比重的、强的、亮的不重要。我们很有必要向那些孜孜不倦的物理学家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的精神空间寻觅那些罕见的“轻粒子”、“弱粒子”、“暗物质“、“暗能量”。那么,我们也许就还会寻找到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那里。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中,陶渊明和“桃花源”已经成为一个被现代工业化、市场化“太大的光亮”置入黑暗中的“幽灵”。正如共产党宣言开头所讲的一样,人类的终极梦想虽然也是个“幽灵”,但始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伴随工业革命,幽灵也早已行动了。时至今日,这一西方人创造的梦想在东方生长壮大,是与中国文化上善若水、知白守黑的先进基因分不开的,因为我们有文化自信,所以我们有道路自信。

新时代的灾难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

“上善若水,知白守黑…”也许圣贤的伟大就在于千古之前,以它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看着后代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欢欣的,或痛楚的一一去实践。

当我们吟咏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时,有刘禹锡割舍不掉无穷无尽的愁肠,有我们寄予的空荡想象,也应该还有一种对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释怀,一种能在物序流转中真切感知的满足。

温和,大度,谦卑,简约,不争,习惯自己的角色,不贪心,不抗拒;知其混乱而己不乱,柔弱处下,如泉涌般玉蕴珠藏,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形式,内心就会难得的澄澈、宁静。或许我们是朴素的,柔弱的,宁静的,形单影只的,但我们却得到了热爱生活更多依据。如果生活是憧憬、隐痛、光荣的承载体,那么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反张力,却是一个人心灵教养的能力。

得意时,我愿复归于婴儿,常德不离,复归于朴,处之泰然;失意时,我愿是庄子笔下的鲲鹏,任我逍遥,击抟碧空,铿之持之;独处时,我是静胜噪,寒胜热的质真若渝,心善渊兮。

正心正举核心理念内观己心、外察世界,启迪多元思维;正心正举、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THE END
0.什么是潦水潦水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急流选项解释:潦水是指山洪暴发后,山间溪流因水量剧增而形成的急流。它通常发生在雨季或汛期,具有来势迅猛、流速快、破坏力强等特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潦水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坎坷、曲折。 问题:以下关于“潦水”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A. 潦水是指山洪暴发后,山间溪流因水量剧增而形成的急流。 B. 潦水是平静的河流jvzquC41ewr/uxmw0eun1j4:46=9:?93a382;?=287
1.“山笑”的意思“山笑”词语解释首页>词典> 山笑 广告x 词语名称:山笑 词语读音:山(shān)笑(xiào) 词典解释: 1.方言。山洪暴发。 2.人熊的别称。 山蛮山霭山观山龛山籁山夔山关山魑山颠山额山隘山湫山道山词山集山岚山落山琛山紬山菌子 阿空加瓜山 阿里山 阿耨达山 jvzquC41vqum0qyvret/exr1Jvsm1`ttf172989;94813:<;8:4tj}rn
2.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14篇)(6)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辞别 唯一 山洪暴发 猛涨 绾裤懒惰 稳定 俗语 平衡 有序 伏下 海峡 桂树移植 台湾 彼岸 袭击 多余 怀念 空旷 暂停 骨肉同胞 血脉相连 (7)帝国主义 模范 大伯 租界 非凡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振奋 闯进 推荐 翻到 眼帘 删掉 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 黄昏 客厅 模糊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xjk|ohg8knkgp1<9476
3.搭石教学设计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54A8:0jznn
4.山笑山笑怎么念山笑的解释山笑 首页>汉语词典 《山笑》 词语山笑 拼音shān xiào注音ㄕㄢㄒㄧㄠˋ 解释1.方言。山洪暴发。 2更多:https://www.bmcx.com/.人熊的别称。 其它“山”字典“笑”字典jvzquC41ekjjcw3doe~/exr1ujgozrfqa6|4ahhkfkgoeqfzwp5
5.大水的解释在线词典大水的解释 大水 dàshuǐ [flood] 长时间降雨之后形成山洪暴发或河流泛滥,即洪水 大水过后,留下一片凄凉景象 大水的引证解释 1. 洪水;水灾。 《管子·七臣七主》:“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 《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 孔颖达 疏:“其国大水,天灾。” 2. 指jvzq<84ekfobp7pzwg4dqv4o1eo0fjxjwk8/j}rn
6.山笑解释山笑拼音山笑造句查字典 > 汉语字典 > 组词 > 山笑的解释 《山笑》 更新时间:2023-07-05 07:29:41词语 山笑 拼音 shān xiào 书写 山 笑 解释 1.方言。山洪暴发。 2.人熊的别称。山笑造句 山笑造句 1、百年沧桑,风雨洗礼,一朝回归,万民欢庆,澳门领土,祖国血肉,血脉情深,岂容践关于山笑的作 待到jvzquC41o0iicƒnfkct/exr1|wij/.J7'D7&D:*G9'GD'B61
7.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释义最新版全文法律法规而且,气象灾害又是其他自然灾害的源灾害,因为它既可能引发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也可能引发森林、草原火灾以及农业病虫害等。加强气象工作,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战略性的任务。依靠气象科技进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成为国民jvzquC41yy}/|jnncy4dp8kciwo03@522878;<<:66<50qyon
8.话说五岳·东岳(下)泰山360°导游全讲解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的时候,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人畜都要冲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这伙人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秦始皇养尊处优惯了,休说山洪,这场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冲下山去。正在危急时候,忽然jvzquC41yy}/ojkgpi}p0ls1iqthnj1|kpwnpi1:2;:990jznn
9.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又好像台风来的情形一样。风雨交 加,一个人骂条小船在海洋上漂;又像山洪暴发,人被卷入这个洪流之中,像一片树叶……这种境界就是火雷噬嗑,就卦象上看是如此。也像吃牛排一样,一块牛排送到嘴里用牙齿咬,这也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孔子对火雷噬嗑被 九爻爻辞提出了他的意见: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klkth1:>264;/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