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在进口来源国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年来,中国一直稳居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然而自2023年起,墨西哥突然崭露头角,取代了中国的位置。这一变化表面上看似美国与中国脱钩的结果,然而仔细分析,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的商品依旧通过墨西哥的渠道悄然流入美国市场,打破了外界的想象。
美国每年的进口额庞大,2024年已突破3.3万亿美元的大关,长期以来,中国都是美国的主要进口来源。从手机、衣服、玩具等各种商品,都离不开中国。尤其是在2023年之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持续保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启动的贸易战,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25%的税率令美国企业感觉直接从中国进口的成本急剧上升,迫使他们寻找替代供应链。
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迅速成为了美国进口的新宠。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总额已达到4758亿美元,超过了从中国进口的4272亿美元。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自20多年来首次失去了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而墨西哥因此跃升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地理上,墨西哥与美国相邻,运输速度快,成本低,而美墨加协议(USMCA)更是让墨西哥的商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然而,在这背后,中国并没有轻易放弃市场。看到墨西哥崛起的机会,中国企业纷纷在墨西哥投资建厂。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额激增至814.7亿美元,2024年预计达到近1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到墨西哥的商品主要包括汽车零件、电子元件和家电组件等。这些商品在墨西哥组装后,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便顺利进入美国市场。虽然这些商品标明了“墨西哥制造”,但核心零部件往往还是来自中国。因此,表面上看似美国和中国脱钩,但在实际操作中,墨西哥成为了中国商品流入美国市场的重要中转站。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和零部件占据了进口总额的很大一部分,其中不少商品由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工厂生产。墨西哥的贸易顺差也与中国对其出口密切相关。中国每年向墨西哥出口的商品金额高达19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商品最终会转口至美国,继续支持美国消费市场。
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所谓的“近岸外包”,即美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迁至墨西哥,试图通过避开关税来降低成本。然而,这并未改变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即使美国企业通过墨西哥规避关税,整个供应链的上游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根据美联储达拉斯分行的报告,尽管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占其外资总额的比例较小,但这一领域的投资增长速度却相当迅猛,2024年墨西哥的贸易顺差预计将达到1200亿美元。
中国能够在墨西哥展开如此大的投资,背后有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并在科研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突破了包括芯片和电动车等关键技术。尽管东南亚和墨西哥吸引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高端制造业依旧是中国的主导。例如,全球80%的电动车电池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愈加牢固。即使是墨西哥工厂生产的比亚迪电动车,其电池依然来自中国。
从宏观角度看,这场贸易大换位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的博弈。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和关税政策削弱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但全球化的供应链却让美国无法摆脱中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依旧保持低调发展,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扩展国际市场,寻求与更多国家的合作,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除了贸易和地缘政治因素,疫情之后的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也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对中国的依赖。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几乎停滞,美国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远东供应链的风险过高。墨西哥作为美国的邻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质的基础设施,加上USMCA协议的支持,成为了美国企业寻找替代供应链的理想选择。
2025年,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调整,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将继续增加。预计墨西哥将有多个中国工业园区投入运营,涉及电动车、电子等领域,累计投资金额可能达到150亿美元。虽然特朗普政府从2018年起对中国商品加税,但中国企业通过墨西哥的渠道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反而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
综上所述,虽然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让两国相互依存,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在墨西哥进口商品的增长并没有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反而显示出美国经济依然对中国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在未来,如果中美关系无法缓解,美国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经济挑战,而中国则将继续通过智慧发展,保持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