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大进口国“换人”,不再是中国,却被中国暗度陈仓全球最大来源国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美国脱钩中国的一个成果,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尽管墨西哥在进口榜上超越了中国,但中国的商品通过墨西哥的渠道,依然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市场。事实上,这一变化反映的并非美国真能完全摆脱中国,而是两国之间复杂的经济联系依然存在。

首先,美国的进口总额每年都在天文数字之间。2024年,美国的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3.3万亿美元。过去,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几乎涵盖了从手机、衣物到玩具等各类商品。2023年之前,中国每年对美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然而,自2018年起,特朗普启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实施了25%的关税,而拜登政府上台后并未撤销这些关税,反而在一些方面加码。这让美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从中国直接进口已经变得过于昂贵,寻求其他路径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墨西哥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额达到了4758亿美元,超过了从中国进口的4272亿美元,这也是近20年来中国首次失去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墨西哥之所以能够逆袭,有几个主要原因:首先,墨西哥与美国的地理距离非常近,运输成本较低,且运货速度较快;其次,美墨加协定(USMCA)为北美三国的贸易提供了免关税的优惠政策,使得墨西哥制造的商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这背后,中国并未退出这场贸易游戏。中国企业看到墨西哥的机会,纷纷在墨西哥投资建厂。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额猛增至814.7亿美元,并预计到2024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商品包括汽车零部件、电子元件以及家电组件等。比如,像比亚迪、华为等中国公司在墨西哥北部边境的城市设立工厂,将从中国运来的半成品组装后,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再进入美国市场。结果,美国市场上的汽车、电视、电脑等产品,尽管标签上写着“墨西哥制造”,其核心零件依然来自中国。

2024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和零部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不少产品实际上是由中国投资的工厂生产的。墨西哥的贸易顺差与中国的出口密切相关,中国每年向墨西哥出口超过1900亿美元的商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转售给美国。经济学家分析,这种现象称为“近岸外包”,即美国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往墨西哥,试图避开关税,但上游的供应链依然掌控在中国手中。

根据美联储达拉斯分行的报告,尽管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占墨西哥外资总额的比例仅为2%,但其增长速度非常快,预计到2024年,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达到1200亿美元左右。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且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比如芯片和电动车领域。中国制造业从低端转向高端,而东南亚和墨西哥则接管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分。比如全球80%的电动车电池生产都集中在中国,墨西哥的工厂虽组装比亚迪的电动车,但电池等核心部件依然是从中国进口的。

尽管美国表面上看似“脱钩”,但全球经济的联系异常紧密。美国的这种进口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一直试图通过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来保持全球霸权,而“去美元化”潮流的兴起,使得欧元和人民币的需求逐渐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降至60%以下。

而中国,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外交战略,保持低调但持续的进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扩展市场,并通过与墨西哥、越南等国的转口贸易,稳住了全球市场的份额。即便面临美国的经济制裁,中国也能够通过巧妙的策略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中的领导地位。202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依旧将保持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将依旧巨大。

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全球经济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试图独立运作都很难成功。中国通过智力与战略上的优势,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可能面临不断加剧的通胀压力,而中国则继续稳步推进,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THE END
0.美国第一大进口国“换人”,不再是中国,却被中国暗度陈仓近年来,美国这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进口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曾稳居美国最大的进口伙伴长达多年,但自2023年起,墨西哥突如其来地取代了中国的位置。乍看之下,似乎是美国在推行“脱钩”政策,但仔细观察,事情远比表面上复杂。实际上,中国的商品依然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绕道而行,悄无声息地填补着进口空白。 jvzquC41pg}t0|tjw0ipo8f1;4:74@683a733B=7:29
1.外贸资讯:全球最大的50个进口国/地区排名来了!根据数据,2022年美国进口额预计将达到3.4万亿美元,高居全球进口国榜首。 尽管通胀压力的上升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给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美国的进口额仍保持着每年15%的强劲增长势头。其中,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商品进口伙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虽然在2022年的进口额增长有所放缓,但仍达到了2.7万亿美元jvzquC41yy}/{xtlkc4dqv4ctvodnn4:97673@<4576:7B:;7: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