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进口来源国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中国长期占据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宝座,但从2023年开始,墨西哥突然崛起,取代了中国的位置,成为美国的最大进口来源国。
乍一看,这似乎是美国脱钩中国的成果,但细究之下,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墨西哥在数据上取代了中国,但中国商品依然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其实,中国并没有完全脱离美国的供应链,而是通过墨西哥这个“中转站”继续为美国提供大量商品。
让我们从背景说起。美国的进口总额每年都令人惊叹,2024年预计将达到3.3万亿美元。过去,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各种商品几乎都来自中国,从手机到衣服、玩具等几乎无所不包。尤其是在2018年之前,中国每年对美国的出口额常常超过5000亿美元。
然而,从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最初是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征收了25%的关税,后续即使是拜登政府也没有撤销这一政策,反而增加了关税。这使得美国企业发现,从中国直接进口商品变得越来越昂贵,他们开始寻求新的途径,寻找更便宜、更快捷的替代品。
于是,墨西哥成为了替代中国的“新宠”。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额达到了4758亿美元,比中国的4272亿美元还要高出不少。这是自20多年来中国首次失去进口最大来源国的地位。墨西哥的崛起,背后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和贸易协议支持。墨西哥紧邻美国,运输时间短,运输成本低,而美墨加协定(USMCA)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便利,墨西哥生产的商品可以免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这种“脱钩”并非美国意图的真正结果。中国企业通过直接在墨西哥投资建厂,继续通过这一途径进入美国市场。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额大幅上升,达到了814.7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的企业,如比亚迪、华为等,纷纷在墨西哥的北部边境城市建立了生产基地,工人将从中国运来的半成品组装成成品,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这意味着,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虽然标签是墨西哥的,但很多核心部件依然来自中国。比如,美国市场上卖的汽车、电视和电脑等,虽然看似是墨西哥制造,实则其核心零件大多是中国生产的。这种现象在业内被戏称为“暗度陈仓”,也就是说,尽管美国一再强调脱钩,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根据数据,2024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和零部件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不少商品是中国工厂生产的。更进一步,墨西哥的贸易顺差与中国对其出口密切相关,中国向墨西哥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最终都通过墨西哥转口到美国。
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近岸外包”。也就是说,美国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迁移到墨西哥,通过避开关税来减少成本,但上游的供应链仍然由中国控制。美联储达拉斯分行的报告显示,中国对墨西哥的投资虽然只占外资总额的2%,但其增速非常快,预计2024年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达到1200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首先,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制造能力和规模无与伦比,外汇储备也达到了3万亿美元以上。此外,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加大了投资,成功突破了包括芯片、电动车等在内的一些核心技术。这使得中国不仅能够保持对低端产品的供应,还在高端产品的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全球80%的电动车电池生产能力都集中在中国。
尽管墨西哥的工厂组装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但电池依然是来自中国。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但全球经济链条如此紧密,任何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因此,美国的“脱钩”政策往往面临现实的挑战,发现自己仍无法摆脱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这种贸易格局变化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一直通过美元维持其国际地位,并借助高额的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但随着“去美元化”趋势的兴起,欧元和人民币的需求逐步上升,美元在全球央行储备中的份额也降至60%以下。这一变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低调行事,稳步发展,寻求和平与发展,并通过“一带一路”扩展自己的国际市场份额。对于美国来说,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想要完全摆脱中国的经济影响显然并非易事。专家指出,尽管美国不断对中国实施制裁和加税,但通过诸如墨西哥和越南等中转国的间接贸易,仍然能够维持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
这一切的变化表明,全球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美国虽努力脱钩,但中国凭借自身的制造优势和智慧,依然稳步推进其出口战略。未来,如果中美关系没有得到缓和,美国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然而,中国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稳步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