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力、流水、冰川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在内容上本课遵循“成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的安排,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完整知识体系。
教材安排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组织学生对成因进行猜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找到模拟实验和自然现象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聚焦观察点。活动二: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地震发生的情景及产生的影响,发展整理、分析信息的学习能力。活动三: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海报,内化知识与技能。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地震,但是会从各种媒体上知道地震和地震带来的影响,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但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后地形地貌的变化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并形成科学的解释,了解应对措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与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证据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地震的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是地壳运动。
难点:找准实验观察点,根据现象,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材料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地震发生时情境的资料、干泥土。
实验材料:剪成两半的塑料盒、水、泥、保鲜膜。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展示地震视频。
教师:从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引发海啸……
教师追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时又会发生什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什么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
(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设计意图: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揭示本课学习主题。
2.探索
任务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猜测成因
教师:小组讨论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同学们要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可以根据之前我们学过的地球结构、地壳运动等知识进行猜测和假设。
学生交流、汇报:①地球板块产生撞击、碰撞;②地球板块裂开;③地球内部运动导致岩石圈错位或破裂;④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生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
教师整理、板书。
(2)收集证据
教师: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样子,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阅读课本26页的实验步骤。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你能说出材料对应的实际物体吗?
学生: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代表岩层受到的力。
教师:观看实验操作,重复注意事项。
教师: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什么?
学生:①要注意观察“地面”的变化;②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
(3)建构解释
教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学生:①当很用力用手拉开盒子的时候,“地面”裂开了,而用手挤压盒子时,“地面”隆起形成了褶皱。②裂开和隆起的位置大都发生在“板块”对接边界。
教师:实验现象能作为证据来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拉开或挤压盒子相当于板块相互分离或碰撞,当力气达到一定程度地面会裂开或者隆起相当于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猛然释放,造成了陆地表面的形状发生变化。
教师:这是自然界中能找到的岩层模样。观察下面两张图,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
学生:岩层发生弯曲是因为受到了挤压,发生断裂和错动是因为板块发生分离。
教师:观看地震成因的科普视频。
师生总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地震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留下猜想正确的板书,其余摘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地震成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聚焦,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体现活动之间的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关注每一种材料代表什么,明确模拟关系进而明确观察点。实验现象、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依据,便于学生基于证据进行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