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docx

认证主体:柴**(实名认证)

IP属地:上海

下载本文档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深刻理解地震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具备的科学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震的形成与地球板块运动的关系;

②掌握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及作用;

③通过实例分析地震的破坏性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

①将抽象的地质现象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②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③分析地震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震成因及作用的图片、地质板块分布图、地震波传播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模拟地震的简易装置等,确保实验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式学习环境。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地震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提出问题:“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地球有什么作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学习地震的成因做好知识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应力积累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地震案例,如汶川地震、智利地震等,展示地震的破坏性和地震波的特点。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地震波的特点,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观察地震波的传播。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地震成因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4.深入探究(约15分钟)

-讲解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包括地形地貌的改变、地面裂缝的形成等。

-举例说明:展示地震后的地质地貌变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作用。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地震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可能的预防措施。

5.实践活动(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包括避难、逃生、自救等。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演练情况,纠正错误动作,确保演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震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布置作业(约5分钟)

8.课后延伸(约5分钟)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课后延伸活动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应力积累等地质过程。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以及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

-学生能够识别地震灾害的成因,如地形地貌的改变、地面裂缝的形成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模拟地震的实验中,锻炼了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学生在地震应急演练中,学会了基本的避难、逃生和自救技能。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地震成因和作用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地震案例,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讨论地震预防措施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创造性思维。

4.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知识,增强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

-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冷静,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在参与社区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将地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了解家庭地震应急包的配置。

-学生能够识别身边的地震预警设施,如地震预警仪、防震减灾标识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地震预警信息,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地球表面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以下哪个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答案: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南极板块、④美洲板块、⑤东南亚板块

正确答案: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南极板块、④美洲板块

3.例题:地震发生时,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自救方法?

A.立即跳楼逃生

B.马上跑到户外空旷地方

C.躲在桌子下面,用书包保护头部

D.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正确答案:C.躲在桌子下面,用书包保护头部

4.例题:以下哪个现象不是地震的直接后果?

A.地面裂缝

B.水源污染

C.地震海啸

D.植被破坏

正确答案:B.水源污染

答案: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v,震中距离观测站的距离为d,则有:

d/v=d/v+10秒

解得:v=d/10秒

正确答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d/10秒。内容逻辑关系1.本文重点知识点:

①地震的形成原因

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③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

2.关键词:

①板块运动

②地壳应力

③地震波

④地震海啸

⑤地震灾害

3.重点句子:

①“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导致地震的主要原因。”

②“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它们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不同。”

③“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包括地面裂缝、地形地貌的改变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首先,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即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应力的积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板块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地壳应力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携带能量,对地表产生破坏。

最后,我们讨论了地震对地球表层结构的影响。地震可以导致地面裂缝、地形地貌的改变,甚至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了解地震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以下哪种地质现象不是地震的直接后果?

A.地面裂缝

B.水源污染

C.地震海啸

D.植被破坏

答案:B.水源污染

(2)地震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液体、固体、气体

B.固体、液体、气体

C.气体、液体、固体

D.液体、气体、固体

答案:B.固体、液体、气体

2.填空题: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地震班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地震班会教学设计3 活动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内容 同学们,这次日本大地震,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谁能来说一说你了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33<:80jznn
1.地震安全教育教案6篇(全文)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地震的求生。教学过程: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x9uo83‚{0jvsm
2.地震灾害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灾害教学设计(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1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33<::0jznn
3.地震教学设计(精选22篇)地震教学设计(精选2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33<:;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