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docx

认证主体:冯**(实名认证)

IP属地:云南

下载本文档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表1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内容要求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课时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该要求明确了三个核心要点:一是教学需依托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二是学生需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环节与逻辑关系;三是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课标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传递规律,理解大气与太阳、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科学语言阐释现象本质。二、设计理念本课时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素养为导向”的核心理念,立足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构建“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原理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逻辑链。情境化教学: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如昼夜温差、温室效应、日出前的寒冷等)作为教学情境,打破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探究式学习:设计阶梯式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动手绘制过程图等方式,主动建构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思维。可视化呈现: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多媒体动画、板书示意图等资源,将不可见的能量传递过程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强化地理空间思维。素养导向设计:通过原理阐释、现象分析、案例探究等环节,渗透区域认知(不同下垫面受热差异)、综合思维(大气、太阳、地面的相互作用)与地理实践力(观察生活现象、运用原理解释),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三、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核心基础内容。从教材体系来看,必修第一册围绕“地球的圈层结构与物质运动”展开,本章承接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聚焦地球大气圈层的基本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等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与根本动力,理解该过程是掌握大气运动原理、解释天气与气候现象的关键,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本质属性(波长特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的主要形式与特点。阐述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核心环节: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昼夜温差、温室效应、日出前的寒冷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绘制简易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一)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核心环节: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常见地理现象。(二)教学难点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这一核心结论。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针对短波辐射)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针对长波辐射)的差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准确解释温室效应、昼夜温差差异等复杂现象。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展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达127℃,夜晚降至183℃,昼夜温差超300℃;第二组:地球表面某地白天最高温32℃,夜晚最低温18℃,昼夜温差14℃。提问引导:“同样是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地球和月球的昼夜温差会相差如此之大?”“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日出之前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与疑问。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奥秘,解开这些生活中的地理谜题。”(板书课题:大气受热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地球与月球昼夜温差的强烈对比,以及学生熟悉的日出前寒冷现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二)探究新知,构建体系(25分钟)1.铺垫知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差异(5分钟)教师讲解:“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首先需要明确三种辐射的本质差异。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长较短(0.154微米),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波长较长(3120微米),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展示表格,引导学生对比三种辐射的波长与能量特点:提问:“为什么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补充: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辐射波长较短;地面和大气温度较低,辐射波长较长。)设计意图:铺垫波长差异的知识,为后续理解大气对不同辐射的作用奠定基础,突破“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对象差异”这一难点。2.核心探究一:太阳暖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7分钟)教师播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动画,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的哪些影响?”学生观察动画后,小组讨论并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逐一分析三种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可见光能大部分到达地面)。反射作用: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如阴天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散射作用: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更容易被散射,因此天空呈蓝色)。板书示意图:太阳辐射→大气层(吸收、反射、散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提问:“如果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球表面的温度会怎样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地表温度会过高,不适宜生命生存)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结合实例理解其特点,明确“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能量来源”。3.核心探究二: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7分钟)教师过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升温,升温后的地面会产生什么辐射?这种辐射对大气有什么影响?”展示“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示意图”,讲解:“地面升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能够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从而使大气升温。”强调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如果没有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会怎样?”教师总结:“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对其吸收较少;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对其吸收较多,因此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如果没有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将难以升温,温度会极低。”板书补充:地面→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吸收升温)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分析与小组讨论,突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这一教学难点,明确能量传递的关键环节。4.核心探究三:大气还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6分钟)教师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这种辐射对地面有什么影响?”讲解:“大气升温后会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这部分向下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强调:“大气逆辐射能够将地面损失的热量部分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衣’。”展示对比表格:地球与月球的保温条件差异提问:“结合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月球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表面热量快速散失,因此昼夜温差极大。”板书完善:大气→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地球与月球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呼应导入环节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前后衔接。(三)原理应用,巩固提升(10分钟)1.案例分析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分钟)呈现三个生活案例,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案例1:为什么阴天的昼夜温差比晴天小?(提示:阴天时,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削弱太阳辐射,地面升温慢;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地面降温慢,因此昼夜温差小。)案例2:为什么日出之前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提示:夜晚地面持续向外辐射热量,大气逆辐射不断返还热量,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于大气逆辐射返还的热量,气温持续下降;日出后,太阳辐射开始到达地面,地面升温,气温才逐渐升高,因此日出前气温最低。)案例3:农民为什么在冬季夜晚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提示: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雾,烟雾中的尘埃和水汽能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近地面气温,防止农作物冻伤,即“人造烟幕防霜冻”。)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2.绘制示意图:梳理大气受热过程(5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简易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标注出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关键环节。选取23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展示,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与示意图绘制,检验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培养地理实践力。(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1.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板书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层(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地面(吸收升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吸收升温)→大气逆辐射(保温地面)强调核心要点:一个核心(能量传递)、两个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三个环节(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2.拓展延伸(2分钟)提问:“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这与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全球变暖?”学生简要发言后,教师总结:“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全球气温升高,即‘温室效应增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植被覆盖(吸收二氧化碳)等。”布置作业:基础作业:完成教材“活动”栏目中“分析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拓展作业:观察家乡近一周的天气变化(晴、阴、雨),记录昼夜温差,运用本节课原理分析差异原因,撰写一篇简短的地理观察日记。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全球变暖的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作业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实践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六、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通过播放“祝融号”“毅力号”火星探测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火星基地建设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课堂总结与拓展,各环节之间逻辑清晰、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主动获取火星知识,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深入分析基地建设挑战,实践活动环节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层层递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实践设计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到位:本节课围绕火星基地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分析火星自然环境、设计基地方案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例如,在分析火星基地建设挑战时,学生需要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体现了综合思维;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5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程: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章节: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本节重点阐述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说明太阳短波辐射可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长波辐射则被大气 jvzquC41yy}/|}m0eun1|thv1;59;=4864ivvq
1.培养研究——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特质的培养研究,下面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加以说明。张建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vzquC41skqbp7hsxkv/exr1Skqbp8Ftvkimg8IgvcomAri?62659B=2
2.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学生已经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特征,但要构建大气与太阳辐射作用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困难。本节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陌生名词比较多,如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jvzquC41cj4iwjyw0eun1;5451733=4499;35<3jvor
3.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pdf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 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海陆风” “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运用大气逆辐射相关知识说明温室 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237:1@6683973<92326377xjvo
4.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2023-03-27[中学]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2021-12-17[中学]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 很抱歉!本词条没有更多信息 // 猜你喜欢 2025-10-08 [考试公告]2026安徽省考公告每年时间一样吗? 2025-10-08 [考试公告]2026安徽省考公务员公告出了吗? 2025-10-08 [考试公jvzquC41o0ughls0eqs0vjl174?69A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