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图表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2课《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一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一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
3.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后,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这种垂直运动导致大气产生水平运动,形成风。
4.热力环流: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导致大气产生热力环流,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受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和地表起伏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受热不均所导致的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提高学生对地球大气环境的区域认知能力。
2.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天气变化、风向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同时也应该对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如热辐射、能量转换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与天气、气候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大气运动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复杂性感到困惑,尤其是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此外,学生可能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运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规律。
-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季风气候、台风等,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现象。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卫星图像等,更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情况。
-教学软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软件,如模拟大气运动的软件,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来解释这些现象。”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首先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的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辐射给大气等。
-然后,教师讲解大气的保温作用,介绍温室气体如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
-接着,教师讲解大气的运动,包括热力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结合图表展示其形成原理。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天气等的影响。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掌握情况。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学生进行复述,巩固记忆。
6.作业布置(2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大气运动的现象,思考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