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科目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体学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地球系统整体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岩石圈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具体细节:重点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以及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关系。举例:通过地球剖面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岩石圈与地幔的界限,理解地壳的构成和板块构造学说。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具体细节:难点在于理解岩石从岩浆到沉积岩再到变质岩的转变过程,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地表形态。举例: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地球仪、岩石样本、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网络平台
-信息化资源:岩石圈物质循环动画、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图、在线地理学习资源
-教学手段:课堂演示、小组讨论、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岩石圈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对岩石圈组成及物质循环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岩石圈的组成(5分钟)
-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展示地球剖面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岩石圈的构成。
-强调地壳的组成和类型,如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以及它们的特点。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5分钟)
-讲解岩石从岩浆到沉积岩再到变质岩的转变过程,展示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强调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矿产资源的分布、地震预报等。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如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等。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新教学: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加深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2.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
-岩石圈的组成(5分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内部结构模型:通过实体模型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样本展示:收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如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认识岩石的特征。
-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图片集:收集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展示岩石圈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科学纪录片:推荐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圈活动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行星地球》等,以视觉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使用纸板、塑料球等材料,以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鼓励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进行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比较不同岩石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户外地质考察,实地观察岩石圈的活动痕迹,如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