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docx

认证主体:姜**(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下载本文档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龙城高级中学 张旭彦【课程标准要求】内 容 要 求教 学 提 示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选择性必修一模块的重要基础知识,设计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中的岩石,是对必修一模块中地球圈层结构、地球演化过程等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有重要意义。【章节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全册书中有关自然环境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地表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的基础。本课时利用岩石标本、景观照片等途径,从引导学生认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入手,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石圈物质

2、循环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示意图,促进学生理解并建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该节知识结构【教学思路】以生活中常见的岩石,例如泰姬陵、假山、公园石凳、厨房等所用的石材为情境,提出情境问题“这些石材属于哪一类岩石?”“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引出学习的主题。而后通过设置的四项活动“寻找岩石圈”“带领岩石回家”“追寻岩石的前世今生”“体会循环的意义”,分别回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了解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特征,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图2 教学思路【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岩石标本说出岩浆岩、沉积岩

3、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2、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教学重难点】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本课时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在对不同类型岩石的认识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岩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加深记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需要对不同状态下岩石变化过程充分了解,可利用动画直观呈现给学生。【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展示泰姬陵、人民英雄纪念碑、公园石凳、假山、厨房等照片,提出引导性问题。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从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提高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

4、题导学这些材料都属于哪一类岩石?2、这些岩石是怎么来的,未来会变成什么?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寻找岩石圈。通过回顾必修一的知识,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指出岩石圈所在的位置,为学习新知识进行铺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寻找岩石圈教师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学生回顾必修一的相关知识,找出岩石圈所在的位置。回顾必修一的知识内容,在图上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为铺垫,巩固旧知以便于学生建立新知。探究活动2:带领岩石回家。通过展示岩石的图片或岩石标本,逐步分析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并找出代表岩石。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介绍岩浆和

5、岩浆岩的特征。教师介绍岩浆的特征,着重强调高温和挥发性。并结合内力作用强调岩浆活动的两种表现形式喷出和侵入,让学生观察玄武岩和花岗岩的特征,猜测其所属的类别,比较两种作用的不同点。观察岩石的特征,并区别侵入岩和喷出岩。学生自主判断利于新知构建,照片展示直观形象,便于得出喷出岩和侵入岩的不同。介绍沉积岩的特征通过观察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和沉积过程,请学生归纳沉积岩的两大特征:层理性和可能有化石。着重介绍砾岩砂岩、页岩的区别和石灰岩的特殊性。观察图片或岩石标本,归纳沉积岩的特征。直观感受,增强视觉型记忆,自主归纳提升归纳能力。介绍变质岩的特征以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为例,讲解变质作用以及变质岩的特征,并强

6、调各类沉积岩变质所对应的变质岩。学生思考并记录。变质作用较为抽象,难以直观展示,此处教师讲解更佳。探究活动3:追寻岩石的前世今生。通过讲解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转换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归纳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解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换过程教师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归纳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绘制示意图,提炼归纳。锻炼绘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4:体会循环的意义。通过列举实例,归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列举实例归纳意义实例赫顿利用现在地貌特征解释地质历史时期情况。化石指示古生物环境。岩浆活动塑造地表形

7、态,完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列举实例,并归纳意义。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相结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第三部分:课堂总结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时的内容。【教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无法在平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到,较为陌生,且三大类岩石转化所跨的时间长度较大,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以旅游景点、生活场景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常见事物背后所隐含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熟悉感、亲切感。学生前期已完成内外力作用的学习,对于三大类的岩石成因理解较为深刻和到位,但在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沉积岩、变质岩能够直接转化为岩浆岩的混淆,因此,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图一定需要学生在笔记本上亲自尝试绘制,一方面增强记忆力加深理解;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找出学生知识漏洞和误区,便于及时反馈问题。另外,教师要举出多个实例来帮助学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5学科网为您提供2.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精品资料,欢迎您下载使用,获取更多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优质资源请关注学科网jvzquC41yy}/|}m0eun1|thv1;55B89:34ivvq
1.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从地心向地表由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2.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jvzq<84okr4lcxxjk0kd‚x0eqs0lrfqcp56:?9740nuou
2.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docx名称2.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格式docx 文件大小415.5KB 资源类型试卷 版本资源湘教版(2019) 科目地理 更新时间2024-07-31 22:01:18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岩石圈物质循环 jvzquC41okv/4:hpl{4dqv4R146:7;=240nuou
3.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5岩石圈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地理实践力:学习小组在校园内和校园外(涠洲岛上)寻找不同类型的岩石,做实验、拍照并将这个过程剪辑成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触摸岩石标本,进一步辨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初步掌握辨别常见岩石的基本方法。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2.综合思维: jvzquC41o0€yzt3eqo5tqoy175>969550jznn
4.2.1.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5庐山探石,领略石韵风华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授课班级:高二级(2)班 授课人:陈赟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三框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属于内、外力作用内容相关知识。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要理解三大类岩石一岩浆jvzquC41yy}/|}m0eun1|thv1:87A785;4ivvq
5.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5教学设计:《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教材版本: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1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1、 教学目标2、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1. 区域认知 通过典型地区(如大理苍山、岱崮地貌)的岩石类型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岩石的形成背景与特征。2. 综合思维 运用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理解jvzquC41yy}/|}m0eun1|thv1;59=89364ivvq
6.2.1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5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岩石圈物质循环》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课课时: 1课时(45分钟)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示意图,分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逻辑链条。·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jvzquC41yy}/|}m0eun1|thv1;4:=>4674ivvq
7.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5第2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祁阳市第四中学许力芳【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主要的岩石类型。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能够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并能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实习或相关标本,了解常见矿物及三大类岩石,。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jvzquC41yy}/|}m0eun1|thv1;47=:;554ivvq
8.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认识不同区域岩石特征的差异性jvzquC41yy}/|}m0eun1|thv1;4;?;6544ivvq
9.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pdf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pdf 7页内容提供方:137***0360 大小:1015.63 KB 字数:约6.65千字 发布时间:2023-06-08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10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8671@5572<33:52277277xjvo
10.2.1岩石圈物质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对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岩石相互转化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阐述,关注了jvzquC41yy}/|}m0eun1|thv1;44@88844ivvq
11.2.1.2石猴寻踪:岩石圈物质循环情景式教学设计2025【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路径,明确岩浆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熔融再生的核心内涵;能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准确说明循环过程及各环节的地质作用;结合黄山“石猴”案例,解释岩石景观的形成与演化逻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 过程与方法:通过“石猴寻踪”情境探究,经历“提出问题 jvzquC41yy}/|}m0eun1|thv1;58?53984ivvq
12.高中地理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行为动词是“说明”,认知内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本标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663:4:28925?5662653950ujzn
13.高中地理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材料,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掌握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技能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713:4937;12>6842652;5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