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大气的组成;
利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分析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自然界中大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关爱环境、保护大气资源的意识;
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2.难点:
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四、教学方法
3.实践探究: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大气层景象,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有什么作用?”
2.自主学习:
教师巡查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讲解:
讲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分析大气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实践探究: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雾、霾等;
5.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提问:“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吗?”
2.合作学习:
教师巡查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讲解:
讲解大气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分析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实践探究: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雨、雪等;
5.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实践探究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探究环节的表现,如观察大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等。
4.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环节的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大气层垂直分层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
八、教学拓展
1.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大气现象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3.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九、课后作业
2.绘制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3.举例说明大气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十、教学资源
1.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大气层景象的素材;
2.大气层垂直分层结构的图表、模型等;
3.气象专家讲座、气象观测站参观等资源;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应增强对自然界中大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关爱环境、保护大气资源的意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以及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2.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三、教学方法
3.实践探究: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大气层景象,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有什么作用?”
3.课堂讲解:讲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分析大气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