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课题: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
联系。
学习目标:
1、运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探究分析大气各层的
温度变化特点及成因,提升综合思维。
2、通过课外观察,了解对流层大气的特殊现象,如逆温、雾霾
雾霾问题和全球变暖现象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意义,各层大气的性质特
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大气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课堂探究过程:
课堂导入:学生根据下面材料,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鲍姆加特
纳高空跳伞》
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
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
速的人(如图)。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
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
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
航服?
学生自由回答,并且存在很多疑问,教师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入课堂。
一、大气的组成
自主学习:读图3T,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大气的组成(66页至
67页),完成下面表格。
要求:自主完成,不要讨论。
低层大气体积比重作用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臭氧
分布特点
水汽水平
垂直
杂质
教师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学生间互对答案后,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订正答案;教师重点知识点拨和强调;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引出全
球变暖。
学习活动:看视频,总结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危害有哪
些?措施有哪些?
学生自主起来总结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能使全球变暖?对降水有影响吗?导入形成降水的条
件,让学生理解;并根据降水的条件解释大气杂质冬季多于夏季的原
因?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并评价。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学生填空,教师板书第一部分
学生看视频《对流层剧烈的天气变化》,教师提出高空有没有这
样的剧烈的天气变化吗?看来仅仅学习了大气的组成是不能解决这
些问题的,还需要同学们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导入下一部分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主+合作探究:
读图3-3,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大气的垂直分层,68-70页,完成右
侧表格
1、先自主完成,不能讨论
2、完成后小组内讨论问题,组长记录好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和本部分知识的困惑,准备进行小组间的互问互答。
3、小组间问答式合作探究:小组代言人提出还存在的问题,向其
他组寻求帮助,其他组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要求声音洪亮,思路清
晰。
4、每小组组长成果展示。
气运
密度、状
垂直化
质量、类
分层及
局度动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小组内讨论时教师一定随时随地观察课堂情况,并积极的参与学
生的讨论;
小组间互问互答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小
组积极的提供援助之手;教师要及时点拨和评价;对于疑难问题教
师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
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讲解
高度/千米
1、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高层大
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在大气垂直分层图中来讲授,并用形象记忆法帮学生记忆。
2、根据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为什么
对流层多云雾雨雪天气,而平流层则万里无云风和日丽。
教师通过现实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说明,并以
板书的形式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并呼应第二部分的导入。
读图识记
3、三大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师展示各种图片帮学生加深记忆。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一步一步的和学生一起
总结。
崛鼬天
16醐糊籁耻空翎籁能变
雕,缸刑髀睛»i*霰
酬海螂再鞠踊
雄就唱
黔大镉鼬
i3/聊旗的17・1啾
层mi
州12球
^•酸静阡
■也
榔魏区镇融
上晰部
天镯象少见,无
冷大气稳大气以水平前为主
云雨现象,大气平
定,不易形
嵋中水汽瓶含量
成对流。
翩,天气现象少见
有利骑空飞机飞行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眼
自对流层项向±55045肱阳觥缱温。臭
秣高度的范围氧集中在535秩的
气层中,形成臭器息
该层大气的下鼾温脑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
逐褊花但是棚紫
度变㈱小,30BKIH
外斓螂烈,气雕
,气温随高度的胤1口礴
上升高度的憎加迅速Jf升L
在80420千米的高史多数来自太
空的流星体会嬲
陈时,蜩飒的作
Lt空,在那里轰击高层
围鼠产线光醵
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在太
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分和吩
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称为
电离层。
卜变
气温先脑度的想
L化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nn^^u±加而递成后又髓8,对远距离无线电
度£高度的增加耐酬
,|“通信有重要作用/
呼应课堂导入保姆加特纳视频提出的问题:39千米高空的大气
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合作探究:
1、先自主完成,不要讨论。
2、完成后,小组合作探究,组长记录好讨论后的答案以及困惑
对流层的气温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我们称
之为“逆温二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叫逆温层
1、画出对流层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图和出现逆温时气温随
高度的变化图。
2、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时,会对近地面空气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3、关于对流层的逆温现象,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请每小组以命题
者的身份,至少提出一个疑惑或问题,组长收集问题,并尽量组织答
案,然后小组间互问互答,要求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尤其是城市
气稳定及工业区上
造成局部妨空,由于凝
大气上部污结核多,易
热下部冷水产生大雾和
逆、
,阻碍了结雾霾天气,
温物
名气对流散有的甚至造
度成严重的大
气稳出空
气污染事件,
染如光化学烟
课堂情感释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创作本节课的“学习感
言”一一我与自然应如何和谐相处。
目标自评和小结:
对照学习目标,自评学习效果,并总结本节知识。
达标训练:
1、臭氧层主要位于大气层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有关丁层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中纬度地区厚度为10〜12千米
C.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D.整个大气质量的3/5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
课后探究:
雪域江南一一西藏
每年3月,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隆冬尚未结束,林芝的桃花却竞
相开放,争奇斗艳,皑皑白雪与灼灼桃花相互映衬,让人领略到“雪
域江南”的独特春光。读图,试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陆高/米
5000
3000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由于中考不考地理科目,有些学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本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在此之前学生并未系统的学习过大气的相
关内容,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非常薄弱的。
2、认知特点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学生内
在的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本能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3、学习障碍
(1)课程内容容量增加,难度加大
初中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加深,系统化,
特别是上册的自然地理课程内容难度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
我调节更新学习方法,那么部分学生会发生跟不上的情况。
(2)学习方法不科学,被动接受较为普遍。
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
的内容,课前不预习,下课以后不主动复习,教材内容不理解和掌握
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机械地死记硬背,对地图不重视,不少学生表
现为很用功去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
力不能成正比,于是这部分学生也容易落伍。
刚刚到高中,很多学生对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好的学习方法
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大气这部分知识点比较繁复。但是这一部分
恰恰又是我们以后其他部分地理的基础,所以必修加强。学生的问题
很多,我们得慢慢地培养他们各方各面地理的能力。
教学效果分析
总体来看,学生从生活情境鲍姆加特纳高空跳伞的经历)出发,
在“探究问题”中逐步建构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框架体系。在
掌握知识的同时一,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并将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到
实际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平流层与对流层对比)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总结如下:
一、学生好奇心强,课堂导入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孔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好之乐之,就要顺应学
生的心理。
二、本节课学生以前接触的很少,内容深奥,特别是上升气流、
下沉气流与天气的关系,我采用边板书边演示的方法,以及借助现代
教学设备演示的方法来加以突破,效果较佳。
三、对于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我采用自主学习法、阅读指导法等,
省时省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效果较佳。
学效果有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教材首先介绍
了大气的组成情况: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和
分布特征,二是各组成成分与人类(生命体)的相互关系。其次,根据
温度等大气物理状况随高度变化的特征,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
和高层大气,并逐一介绍了各层大气的气温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状况
等,着重分析了这三层大气分别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
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运用了较多的图
表资料,如“干洁空气组成饼状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臭氧浓
度分布阴影图”等,还设计了一处“探究”(探究臭氧对地球上生命
的意义)和两处“活动”(认识雾霾和逆温现象),重在分析大气组成
和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究大气组成要素的变化和垂直分
层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
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核心概念
大气:大气指包围地球空气的总体。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约占
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一。
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
的整个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氧气和氮气的体积分数分别
为78%和21%o
雾霾天气: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
气象学上称之为雾。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
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
象称为霾。前者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后者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因
雾与霾往往相伴而生,难以完全区分,我国不少地区常常将雾并入霾
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
臭氧空洞: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氯氟燃等污
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臭氧空
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指某一区域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最早
发现于南极地区,后来在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也发现存在臭氧空
逆温:在对流层中,空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3、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总体上比较简单,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组成和垂
直分层,是学生学习后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础。学生在平
时对臭氧层、温室气体、对流层等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在本节内容的
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类图表,把学生平常所了解的零碎知识纳入整个大
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的组成,了
解各类成分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通过学习大气的垂
直分层,了解各层大气的气温状况、运动特征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人地协凋观。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大气主要成分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意义,各层大
气的性质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对比展示空
气中各类成分的比重及对人类的意义,用生活化的新闻(比如雾霾天
气等)来引入新课、开展探究。对于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建
议教师用各类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进行分析,结合时事地理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各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大气温度与热量的
关系。学生对于大气的温度和热量两个概念搞不清楚,就难以理解高
层大气中气温那么高,为何在这一层高速运行的人造卫星没有被烧毁,
也难以理解平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等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补充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探索中理解。
突破教学中重、难点,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主要可
采用以下措施:①增加直观性教学,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像及创设多
③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鼓励学生多动眼、
动手、动脑;④让学生多观察、对比、分析,倡导探究性思维的运用
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测评练习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大气的组成
读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比例示意图,回答下题。
1.下列对于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一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a一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b一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D.b一氮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2.下列有关各大气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尽管含量少,但却能够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之称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C.干洁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大,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了
明显变化,表现为()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增多
题组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遥感卫星,该卫星依次经过了大气的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D.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回答下面三题。
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
C.臭氧D.人类活动
7.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5℃
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到达海拔82.7千米的高空,
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其高度、温度
和气压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一递减一递增
C.递增一递减一递增一递减
D.递减一递增一递减一递增
9.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叙和强
C.水汽和尘埃D.氮和氧
10.下列关于图中①②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①②大气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大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同的含氧量对人体既有
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原创,#?)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
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
A.地处热带地区,运动员耐高温能力强
B.地处高原地区,有适宜的缺氧环境
C.多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
D.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
2.(原创,*下列关于我国以下省区可以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的
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一一地形平坦,场地开阔
B.西藏一一海拔高,空气稀薄
C.海南一一气温高,适合锻炼运动员耐高温能力
D.云南一一高原地形,缺氧环境适宜
题组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3.(疑难,")下列有关大气垂直分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
B.高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平流层大气成分以臭氧为主
D.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
境的是()
高度(千米)
臭氧层
2nir
-120-SO-4004nR0(X:)
局度(千米)⑻度(千米)
旦星子,臭氧层
2臭氧层2
00
CD
5.下列关于I、I【两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I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n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I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D.在n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
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各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而改变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对流层气流上升的
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
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①图表示的气温递减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飞000米处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上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上低于垂直递减率
9.(*)上面四幅图中,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空平稳飞行的是(深度解
析)
A.①B.②C.③D.④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2.C3.D4.A5.A6.C7.D8.B
9.C10.C
1.C图中b表示氧气,它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3.D人类使用制冷设备,释放的氯氟碳化物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A
项错误。人类排放污染物进入大气,不会使大气中的氧气和水汽增
多,B、C项错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
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项正确。
4.A地球上空的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
气。
5.A地球大气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依据图中
的海拔,可以判断出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
递增,且最底部的气温约为-60℃,故①曲线符合题意。
6.C平流层大气中含有臭氧,可以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从而导致该层
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增。
7.D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A选项错误;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故
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B选项错误;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旺盛,
不可能以平流运动为主,C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层最底部的
温度约为-60C,最顶部的温度约为-5℃,故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
55℃,D选项正确。
8.B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到达海拔
82.7千米的高空,随后下降,落回地面。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
过程中依次经过了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
是递增一递减一递增,B选项正确。
9.C水汽和尘埃的作用是成云致雨,虽然它们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
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C选项正确。
10.C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A选项错误;①②大气
层划分的依据是气流运动方向,B选项错误;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C选项正确;②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
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D选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2.D3.D4.C5.D6.A7.A8.B
9.D
1.B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的中长跑运动员之所以成绩优秀,主
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处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有适宜的缺氧环境。
2.D通过上题分析可知,适宜的缺氧环境是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
地的有利条件,而云南为高原地形,缺氧环境适宜,故D选项正确。
3.D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
递增,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递减,后递增,A选项错误;平流层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B选项错误;尽管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但臭
氧在大气中的比例很小,平流层的大气成分依然以氮和氧为主,C选项
错误;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易成云致雨,故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选项
正确。
4.C图中I、II、III层分别对应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
位于海拔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
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
-60℃,故C选项正确。
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但在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II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
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n层仍有大量紫外线
可损伤皮肤。故D选项符合题意。
6.A地球上空的大气自下而上吸收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气压逐渐
降低,空气密度也逐渐减小,但臭氧的含量不是逐渐减小的,臭氧集中
分布在距离地面22〜27千米的范围内,故①②③正确。
7.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A选项正确;云、
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B选项错误;臭氧可以减少
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C选项错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对大气中的氧
气、二氧化碳和臭氧等含量造成很大影响,D选项错误。
8.B气温垂直递减率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o从图
中找出不同高度的实际温度,算出两个高度的气温差,再除以高差,就
求出实际气温递减率,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c对比,就可找
出正确答案。①图中近地面气温为20℃,3000米处气温约为-15℃,
则气温递减率约为1.17℃/100米,故高于垂直递减率;而3000~6000
米处的斜线倾斜度大于3000米以下,故推算出3000^6000米处气温
递减率高于1.17℃/100米。综合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9.D对流层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要使飞机平稳飞行,
必须使大气做平流运动,要想具备这一条件,其实际气温要高于理论
气温。读图,计算比较:①图中5000米高空处气温理论值应为-10℃,
而实际气温约为-30℃;②图中5000米高空处气温理论值应为-15℃,
而实际气温约为-20℃;③图中5000米高空处气温理论值应为-10℃,
而实际气温约为-25℃;④图中5000米高空处气温理论值应为-20℃,
而实际气温也约为-20℃。故①②③图中大气对流旺盛,不利于飞机飞
行,④图气流相对平稳,飞机可在5000米高空平稳飞行。
规律总结
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一般变化是: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
0.6℃o在这种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的对流运动正常。
⑵逆温现象:①高度上升,气温升高,为逆温现象;②高度每上升1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0.6℃,这种情况也属于逆温现象。一旦出现逆
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正常对流运动受阻,近地面大气的污染物不能
及时得到扩散,大气的污染程度就会加重。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基本上遵循“情境感知一大气组成一大气
分层一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首先设计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大气由
哪些成分组成?它们与生产和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39千米高空的大
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其次,以举例的方式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对地理环境、生
命活动的作用。然后,以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的运动状况和大气的
物理特性为主要探究对象,说明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
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各层大气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归
纳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形成知识框架。具体反思以下三点。
一、课堂教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