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学校:扶风县第二高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图表比较,了解内、外力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关系。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探究理解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内力作用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第1学时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活动
新活动
引入新课
师:思考:地表形态是永远不变的吗?
生:不是。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对。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呢?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 书: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第二段内容,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生 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一位同学回答)
师: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内力作用。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 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内力作用,对地壳运动也提出了几种理论,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板 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分割成六大板块。(一一指出,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生 默记一分钟。
师 出示一空白的板块构造图,请学生抢答式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
师 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 “→︱←”表示两个板块相撞,“←︱→”表示两个板块张裂分开。
两个板块相撞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板块撞击形成山脉
师:从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板块相撞可以形成什么地形?
生:山脉、高原
师:对。例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多媒体展示图片)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板块碰撞还可以形成哪些形态?
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师:对。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就是板块碰撞形成的。钓鱼岛也是这么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钓鱼岛
师:钓鱼岛就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都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岛弧链。我国的钓鱼岛、台湾岛是这条岛弧链的一部分。
师:板块张裂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图片)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师:从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出,板块张裂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生:裂谷、海洋
师:对。例如,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就形成了红海和东非大裂谷。
(多媒体展示图片)东方裂谷带示意图
师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总结。
(多媒体展示图片)表格:
学生自主填写。
板 书:
板块相撞: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岛弧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多媒体展示)地质构造图片
师: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板 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多媒体展示)褶皱的形态
师: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
生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师 对。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动画。
(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
师:组织学生演示背斜、向斜的形成,以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找出形成原因,分析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生 观察形成过程,合作探究成因。
师 (指图总结,突破难点)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多媒体展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演示断层的形成,并结合图片,讲解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师 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以免诱发地震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