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详情

地区: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学校:扶风县第二高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图表比较,了解内、外力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关系。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探究理解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内力作用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第1学时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活动

新活动

引入新课

师:思考:地表形态是永远不变的吗?

生:不是。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对。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呢?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 书: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第二段内容,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生 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一位同学回答)

师: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内力作用。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 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内力作用,对地壳运动也提出了几种理论,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板 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分割成六大板块。(一一指出,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生 默记一分钟。

师 出示一空白的板块构造图,请学生抢答式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

师 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 “→︱←”表示两个板块相撞,“←︱→”表示两个板块张裂分开。

两个板块相撞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板块撞击形成山脉

师:从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板块相撞可以形成什么地形?

生:山脉、高原

师:对。例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多媒体展示图片)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板块碰撞还可以形成哪些形态?

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师:对。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就是板块碰撞形成的。钓鱼岛也是这么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钓鱼岛

师:钓鱼岛就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都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岛弧链。我国的钓鱼岛、台湾岛是这条岛弧链的一部分。

师:板块张裂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图片)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师:从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出,板块张裂可以形成怎样的地形?

生:裂谷、海洋

师:对。例如,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就形成了红海和东非大裂谷。

(多媒体展示图片)东方裂谷带示意图

师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总结。

(多媒体展示图片)表格:

学生自主填写。

板 书:

板块相撞: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岛弧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多媒体展示)地质构造图片

师: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板 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多媒体展示)褶皱的形态

师: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

生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师 对。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动画。

(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

师:组织学生演示背斜、向斜的形成,以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找出形成原因,分析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生 观察形成过程,合作探究成因。

师 (指图总结,突破难点)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多媒体展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演示断层的形成,并结合图片,讲解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师 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以免诱发地震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THE END
0.《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doc《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doc 4页VIP内容提供方:139***2664 大小:32.04 KB 字数:约2.44千字 发布时间:2021-11-18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4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723A4:32915@6242652=50ujzn
1.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9篇(全文)《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2、在地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kjn8q
2.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理论及实践措施(二)板块式教学的内涵 1. 板块的本质内涵。“板块”这一概念是依据板块构造学说而提出来的。“板块”原指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从这一概念得知板块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些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存在着联系,在某个条件的作用下,板块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余映潮认为一篇课文就相当于一个整体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48=d32496::6:70nuou
3.3.3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5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3.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知道火山、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vzquC41yy}/|}m0eun1|thv1;5:9>8394ivvq
4.3.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5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观点,理解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海洋的演变(红海扩张、地中海缩小)。学会阅读板块分布图,能在地图上jvzquC41yy}/|}m0eun1|thv1;5:;82934ivvq
5.3.3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5”板书课题: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结合旧知提出问题,创设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二)新课讲授: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15 分钟)1. 六大板块的划分(5 分钟)(1)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提问:“科学家jvzquC41yy}/|}m0eun1|thv1;59A:55;4ivvq
6.《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有关地球演化及岩石圈活动的一种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活动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即巨大的板块。一般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一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97;:70jznn
7.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名 3.3海陆变迁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板块分布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3.人地协调观: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培养科学兴趣4.jvzquC41yy}/|}m0eun1|thv1;59<97364ivvq
8.教学板块论文范文12篇(全文)但是这节课对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以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如何把理论性很强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让学生能够铙有兴致地体验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3xlxb7vh0jvsm
9.陆地环境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手段】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ekun142692:7333;87:d842?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