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彭**(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南
下载本文档
大班有关地球板块的教案一、基本信息1.教学对象:大班学生2.教学课题:地球板块3.教学时间:[X]分钟4.教学地点:教室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板块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由哪些主要板块组成。理解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碰撞、张裂)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地理现象与地球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板块分布图、动画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板块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板块的划分及主要板块名称。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教学难点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导致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复杂地理现象的形成。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实际的地理现象和地质事件。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板块的基本概念、板块运动的形式等知识,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地球板块分布图、动画演示板块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片段,视频中房屋剧烈摇晃,人们惊慌失措。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可怕的现象呀?”引导学生回答出是地震。2.接着提问:“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吗?”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从而导入本节课关于地球板块的主题。(二)新课讲授(25分钟)1.地球板块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同学们,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它的表面是由许多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展示地球板块分布图,指图向学生介绍主要的板块,如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看看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哪个板块呢?”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板块的空间概念。2.板块运动的形式(10分钟)碰撞运动动画演示:通过播放动画,展示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过程。讲解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地壳会发生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举例说明: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图片,介绍其形成过程和壮观景象,让学生感受板块碰撞的巨大力量。讲解:当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时,大洋板块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地带会形成海沟,同时大陆板块边缘会因挤压而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例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张裂运动动画演示:播放动画展示板块张裂的过程,讲解板块张裂时,地壳会出现裂缝,地下岩浆会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物质,使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举例说明:展示东非大裂谷的图片,介绍东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并且现在还在不断扩大。引导思考:提问学生“你们想想,如果板块一直这样张裂下去,东非大裂谷会变成什么样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3.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火山讲解:板块运动过程中,地下岩浆会沿着板块的薄弱地带上升喷发,形成火山。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介绍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和危害,同时也提及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一些独特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湖等。地震讲解: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或张裂,会产生强大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破坏力。讲解地震的成因和震级、烈度等概念,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预警和防护知识。(三)课堂练习(15分钟)1.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发放一份资料,资料内容包含一些地理现象的描述,如某地发生了地震、某地区出现了山脉、某海域发现了海沟等。要求小组讨论这些地理现象可能是由哪种板块运动形式导致的,并填写在任务单上。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和补充,共同分析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成果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形成全班共同交流讨论的氛围。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四)课堂小结(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板块的哪些知识呀?”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总结。2.总结强调:地球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板块运动有碰撞和张裂两种主要形式,板块运动导致了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地球内部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更多的地理现象。(五)课后作业(5分钟)1.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的地理现象资料,下节课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2.思考问题:假如板块停止运动了,地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的想法,字数不少于300字。六、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内容位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部分,是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变化原因的重要环节。地球板块的知识是理解许多地理现象和地质过程的基础,如山脉、海洋、火山、地震等的形成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地球板块,学生能够建立起宏观的地球观,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后续学习更深入的地理知识,如全球气候分布、地质灾害等奠定了基础。七、教学反思1.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地球板块的基本概念、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等知识,基本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活动,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目标达成效果较为理想。2.问题分析部分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导致复杂地理现象的形成时仍存在困难,如对板块碰撞和张裂过程中具体的地质作用理解不够清晰。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存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内其他成员,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表达的主动性。3.方法效果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的讲授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效果有限。直观演示法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板块运动等抽象内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效果较好。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在组织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4.学生反馈学生普遍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动画演示、小组讨论等,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地球板块的知识。部分学生反映在理解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时,希望能有更多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难点内容。5.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板块碰撞时,可以比喻成两个巨大的推土机相对挤压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