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沿《eology》年第期论文导读geology地幔陆壳地壳火成岩

松散的沙粒被风从源区吹走,穿过火星表面,形成沙地和沙丘,并在地低洼区堆积。在没有板块构造的情况下,撞击坑构成了今天火星上风成沉积物的主要沉积区。该团队分析了直径大于1公里的火星陨石坑中所有的风成沙的体积,以揭示火星表面沉积物累积的时空模式。该团队将其研究成果与全球气候模拟、冻结层深度图和沙尘覆盖分布图以及下伏地质单元的岩性和年龄信息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陨石坑内沙积聚速率的控制。该研究发现,陨石坑的年龄、纬度和岩性会影响风沙的堆积速率,风沙堆积速率的增强发生在具有抗物理风化较弱的基底和高纬度陨石坑(表明现代低温过程可能会提高产沙量)以及在诺亚纪晚期和西方纪早期形成的陨石坑(可能指示当时侵蚀速率增加)中。

Geology (2022) 50 (9): 981-985

译者

CUPB@中浩

校对

小爪爪

02

岩石圈“香肠构造”的地震学证据及其对研究大陆裂谷作用的意义

在大陆裂解和新洋盆形成之前的大陆裂谷作用是板块构造的关键过程之一。虽然通常被视为一个二维过程,但是裂谷边缘沿走向呈现出显著变化。该研究刻画了形成墨西哥湾洋盆边缘的约200-160Ma大陆裂谷作用形成的沿裂谷走向的变化情况。Rayleigh波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揭示出了在墨西哥湾西北部边缘存在一个类似于大型石香肠地质体的高、低地震速度带,向东随着从贫岩浆到富岩浆被动边缘的过渡,这些特征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该研究认为,裂谷作用发生前岩石圈的地幔改造和厚度控制着大陆裂谷的变形类型和沿走向的变化。研究结果还表明,裂谷作用期间的变形产生的特征在大陆裂解后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这些特征可以被用于研究全球的裂谷边缘。

Geology (2022) 50 (9): 986-990

译者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尹浩

校对

CUGB@唐演

03

叁氧同位素指示热的太古宙海洋

为了约束深时的海水的氧同位素组成,该研究分别测量了高、低温蚀变的洋壳以及玄武岩蚀变实验产物的叁氧同位素组成(δ17O和δ18O)。δ18O和Δ'17O(λ=0.528)的范围分别为从地幔值到1‰和−0.01‰,其中δ'17O和δ'18O之间的斜率约为0.523。研究者使用受交代的洋壳的同位素数据构建了一个模型,以探究如果大陆风化通量(FCW)和热液改造洋壳通量(FHT)随时间发生变化会对于海水的δ18O-Δ'17O组成有何影响。结果显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大陆风化通量和热液通量的改变分别会导致δ18O降低7‰和4‰,海水δ18O不可能升高超过1.1‰。来自南非的Robert Victor金伯利岩中的榴辉岩包体(原岩年龄3.1Ga)与现代受过改造的洋壳的δ18O-Δ'17O范围发生重叠,指示太古宙海水具有与当今海水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已发表的太古宙燧石的叁氧同位素数据均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改造,并指示太古宙海表温度约为70-100℃。另外,δ18O负偏至-2‰的海水产出的燧石同位素组成依然与该研究中的榴辉岩数据一致,此情景下海表温度将降低10℃。

Geology (2022) 50 (9): 991–995

译者

NJU@月球上的人

校对

小爪爪

04

金刚石内部的林伍德石和氧化锆矿物包裹体指示超深金刚石向地球深部运移

自然界的金刚石及其包裹体为人们从更深的空间尺度(~800km)和较长的时间尺度(可追溯到3.5G.y.)理解地幔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通常认为,金刚石一旦形成,就会随地幔上涌缓慢向上移动,或者随富挥发分的富碳酸盐岩浆快速喷发至地表。尽管构造活动可以将俯冲地表物质从浅部带到深部地幔,但是目前还缺乏金刚石能向更深部运移的矿物学证据。该研究发现采集自中非共和国的超深金刚石具有特殊的矿物包裹体,这些矿物包裹体由林伍德石、四方氧化锆(tetragonal zirconia)和柯石英组成。该研究认为矿物包裹体中的氧化锆和柯石英由锆石或莱氏石相变而来,而林伍德石是通过橄榄石或瓦兹利石相变产生。这种包裹体组合可能说明,在该金刚石被带回到地表之前,曾包裹着橄榄石/瓦兹利石+锆石/莱氏石被俯冲的板片向下拖拽进入地球深部。该研究认为金刚石在地幔某一层位形成并捕获一些物质,随后向上移动的传统观点可能过于简化。

Geology (2022) 50 (9): 996-1000

译者

NJU@哈哈宇

校对

CUGB@唐演

05

增生造山带火成岩汞同位素对岩石圈循环的指示

汞元素(Hg)具有独特的物化特征和多种同位素,为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对Hg的认识多局限于地球表层环境的研究,而对地球内部Hg的认识还不明确。增生造山带是陆壳生长和壳幔相互作用主要位置。该研究探究了中亚造山带东部火成岩中的Hg含量和Hg同位素特征,并将其作为示踪指标,探究地表物质再循环进入地球岩石圈过程。研究结果表明,Hg在镁铁质至长英质的火成岩中含量较低(4.93±4.35ppb, n=267)。镁铁质岩石的δ202Hg(−2.9‰±0.5‰, n=24)略低于中性岩(−2.4‰±0.8‰, n=58)和长英质岩石(−1.5‰±0.8‰, n=185),指示了大陆地壳中Hg同位素的化学分层,即下部富集较轻的Hg同位素,上部富集较重的Hg同位素。幔源的镁铁质岩石和中性岩具有较正的Δ199Hg(0.07‰±0.06‰),与海洋沉积物(0.06‰±0.07‰)中报道的数据结果一致,指示了其源区有大洋地壳中流体和熔体的加入。长英质岩石中呈现更大的Δ199Hg波动(−0.26‰ — +0.21‰,平均值: 0.01‰±0.08‰,n=185),进一步指示了地表海洋储库中Hg的板片俯冲过程(由正的同位素值体现)和陆壳中Hg的岩浆同化作用(由负的同位素值体现)导致的岩石圈循环。该研究证实了Hg同位素是地球岩石圈化学动力学特征的重要示踪指标。

Geology (2022) 50 (9): 1001–1006

译者

CUGB/MQ@SH

校对

NJU@哈哈宇

06

安第斯变形中平板俯冲、洋脊俯冲和构造继承的作用

汇聚板块边界造山带宽度和板内变形程度呈现急剧变化。研究沿安第斯山脉前缘和邻近前陆的晚新生代收缩变形需要重点关注向板块内部推进的变形的差异程度。安第斯地形前缘(以前缘逆冲带结构为标志)和前陆变形前缘(由孤立的基底块体隆起定义)的弧后位置在海沟轴线内侧300至900km范围内。在安第斯山脉约8000公里的弧形长度上(10°N 至 55°S),板内变形推进的四个离散最大值在空间上与秘鲁(5°S-14°S)和 Pampean(27°S-33°S)平板俯冲带、俯冲智利海脊 (45°S-48°S) 和玻利维亚异常厚的古生代地层楔 (17°S-23°S)处于同一位置。弧后缩短与特定地球动力学结构的空间对应证明了平板俯冲、平板窗口发育,以及组合构造和地层几何形状在塑造科迪勒拉边缘造山构造中的机械作用主要是通过岩石圈强化、弱化和/或构造继承。

Geology (2022) 50 (9): 1007-1012

译者

南京大学@Xiaoxu

校对

NJU@哈哈宇

07

爆炸—喷发—爆炸:岩浆上升速率与通道在调节火山喷发中的作用

在火山学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评估岩浆属性对爆炸性喷发活动的控制作用,这些属性包括岩浆的挥发物含量、储藏深度和上升速率。该团队将一种基于磷灰石估算岩浆挥发分含量和岩浆上升速率的新方法应用到200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破火山口的亚普林尼式喷发、溢流喷发和乌尔卡诺式喷发序列的火山沉积物中,并以此探究了火山喷发模式突变的机制。该团队发现所有岩浆最初储存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约2-4km深度,具有1.8-2.5wt%的岩浆含水量),只有那些形成熔岩流的岩浆才会在浅部滞留并经历长达数月的脱气作用。更有活力的一些岩浆,从深部上涌,绕过瞬态储库,在8h之内上升至地壳表面(平均速度>0.2m/s),形成初始亚普林尼式喷发。浅部脱气岩浆随后可以以熔岩流的形式到达地表,比如从亚普林尼式岩浆开辟的通道处上升。随后的乌尔卡诺式岩浆虽然上升速度比亚普林尼式岩浆更慢(0.03-0.1m/s),但是它直接上升,没有在浅部储存停留。该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岩浆通道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如何影响着喷发模式,以及其他火山系统的喷发,这对解释火山的监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Geology (2022) 50 (9): 1013-1017

译者

SCSIO@赵涛

校对

CUGB@唐演

08

深源地震:从高温实验到冷板片

深源地震的研究是一个有趣的科学挑战,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可能发生脆性破裂的深度。它们仅发生在俯冲岩石板片穿过过渡带的位置,这一事实表明橄榄石相变可能参与了这些地震的产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橄榄石可以以亚稳态的状态保存在俯冲板片中,同时高压下橄榄石相变可以导致地震的发生。然而,有些研究认为,大型深源地震规模太大从而不能存在于俯冲板片内部亚稳态的橄榄石楔中。该研究通过对橄榄石模拟材料的实验研究表明,转换断层可以通过剪切增强熔化传播至稳定的高压阶段,并且转换断层主要受应变速率与橄榄石-尖晶石相变速率之间的比率控制。该团队将二者之间的关系推断为深源地震的自然条件。该研究意味着冷且快速俯冲的板片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产生转换断层,从而导致更多的深源地震。

Geology (2022) 50(9): 1018-1022

译者

ECUT@张苏祥

校对

成都理工大学@华天

09

地中海中部磷酸盐硬底的钕同位素揭示了中新世古海洋学

了解硬底的形成原因能为盆地古海洋演化研究提供新见解。中新世期间,地中海富磷酸盐硬底的形成中断了碳酸盐斜坡的沉积。该团队分析了地中海中部三个硬底的εNd记录,以确定中新世时期地中海富磷酸盐水体的起源。Nd同位素表明地中海东部深部水体受径流控制,而非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水。该Nd同位素记录证明,由于印度海道的关闭,中新世期间地中海环流减弱。与大西洋浅海水的有限交换导致盆地深部水体滞留时间较长。这一记录指示了上升流在磷酸盐硬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古海洋条件的影响。

Geology (2022) 50 (9): 1023-1027

译者

ZYU

校对

小爪爪

10

基于锆石模拟的熔体指示冥古宙-太古宙地壳的形成过程

刻画冥古宙锆石结晶时的熔体组分可以重建早期地壳的形成过程。该研究团队通过利用校正后的锆石/熔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以及冥古宙、太古宙锆石和一些类似环境(比如裂谷、热点、弧)中形成的锆石的微量元素数据对锆石结晶时的熔体进行了模拟,以限定岩石成因。形成于大洋环境(洋中脊、弧、冰岛)的锆石模拟的熔体相比大陆弧环境的模拟熔体以及TTGs具有较高的重稀土(HREE)元素含量和平坦的中—重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然而,模拟的冥古宙、太古宙锆石结晶的熔体具有相似组分,且与模拟的形成于大陆弧、热点的熔体和TTGs具有相似的特征,比如亏损的HREE含量和最重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但是与模拟的产自大洋环境锆石结晶的熔体具有差异性。尽管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冥古宙时期的岩浆和Jack Hills碎屑锆石结晶的古太古宙的岩浆具有相似的成因,但是在REE元素以及Zr/Hf微弱的变化指示了加厚的地壳以及随时间演化的岩浆体系。

Geology (2022) 50 (9): 1028–1032

译者

西北大学@任祥

校对

小爪爪

11

热压力作用重置的断层泥组构记录了震后断层的应力变化

发震断层上的应力提供地壳中蓄积以及地震释放弹性能量多少的关键信息,这对理解地震能量学和地震复发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现今钻孔方法很少应用破碎的断层岩,因此确定断层的震后应力状态仍具有挑战性。该研究运用中子结构分析法对台湾1999年集集地震的断层泥样品进行分析,以推断其震后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主滑动面内部的断层泥组构与断层面垂直,而主滑动面之外的断层泥组构主要与断层面平行。研究认为,滑动面内部的断层泥组构首先受到热压力作用导致同震液化中和,随后再次定向为震后主应力的新方向。这种应力定向与钻孔尺度断层滑动数据推断的定向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位移所约束的位错模型结果一致。如果地震过程中热压力作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那么断层泥组构可用以研究断层的震后应力状态。

Geology (2022) 50 (9): 1033-1037

译者

成都理工大学@童馗

校对

成都理工大学@华天

12

金刚石中的原生单斜辉石包裹体和Nd扩散模型——对金刚石定年的启示

金刚石见证了地幔超过三十亿年的演化过程,而确定金刚石的结晶年龄是理解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步。金刚石的结晶年龄虽然不能直接通过其本身确定,但可以通过金刚石中合适的矿物包裹体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进行计算。该方法需要假设其中的矿物包裹体与金刚石形成的环境达到同位素平衡。该团队结合晶体取向和克拉通地幔的相关条件下Nd扩散模型评估通过单斜辉石矿物包裹体测定的Sm-Nd年龄的有效性。该团队研究了来自南非和西伯利亚18颗金刚石中54颗单斜辉石包裹体的晶体取向关系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COR)。一些金刚石中的单斜辉石包裹体与它们的寄主金刚石显示出特定的晶体取向关系,这表明二者可能是同源的。其他样品的单斜辉石包裹体群体具有相同的方向,但相对于它们的寄主金刚石没有特定的晶体取向,表明这些包裹体比寄主金刚石更古老(即它们是原生的)。岩石圈地幔来源的金刚石(温度范围为900-1400°C)的扩散模型表明,粒径大于0.05mm的单斜辉石晶体与富集稀土元素的流体/熔体在平均温度约为1150°C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至少3.5个百万年(>3.5m.y.)才能达到Sm-Nd同位素体系的再平衡。根据包裹体的大小和温度条件,原生单斜辉石矿物包裹体可能不会与金刚石形成时的熔体完全重新平衡。该团队建议在高于1050–1080°C的温度下平衡的小单斜辉石包裹体 (<0.2mm) 可能更适合用于金刚石定年。

Geology (2022) 50 (9): 1038–1042

译者

CUGB@张蕾

校对

NJU@哈哈宇

13

侏罗纪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蜉蝣资源脉冲效应

资源脉冲是一种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可用资源的事件,是不同生态域之间能量、营养和生物量运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虽然该现象在现代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但学界对其深时记录仍知之甚少。该团队报道了已知最古老的中国南方早侏罗世“西湾生物群”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埋藏学和沉积学研究显示,这些蜉蝣在交配死亡之后被埋藏在水动力极其平静的湖底。研究发现在早侏罗世,蜉蝣短时间之内从水中集群羽化。更重要的是,该发现揭示了已知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这种效应在从水生生态系统到周围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的联系可能是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的新事物。此研究结果突出了昆虫在深时陆地生态学中未被充分重视的生态意义。

Geology (2022) 50 (9): 1043-1047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徐睿

校对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14

志留纪野火指标与大气氧含量

该研究在英国威尔士拉姆尼(Rumney)地区志留纪中期Pen-y-lan泥岩和波兰温尼察(Winnica)志留纪晚期温尼察组地层中发现已知最古老的野火证据。研究显示炭屑组合以丝状植物为主导。炭屑反射率指示当地存在强烈的低温野火作用。研究将这些炭屑组合以及志留纪-泥盆纪早期的其他炭屑记录,与不同箱式模型模拟的大气氧气含量变化进行对比。根据现代炭化模拟实验,这些炭屑数据指示的大气氧气含量变化偏离于COPSE-revisited和GEOCARBSULFOR 模型的模拟结果。野火持续燃烧需要大气氧气含量不低于16%(约0.75PAL)。炭屑证据显示大气氧气含量首先在志留纪中期超过这一阈值,而在之后志留纪其他时段又不断超过这一阈值。

Geology, (2022) 50 (9): 1048–1052.

译者

三口刀

校对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15

河流类型与河道带平面形态模式量化关系研究

河道平面形态受河流内部泥沙运移和流体的动力学因素控制,并受外部作用(如河谷的制约)的影响。认识这些河道平面形态是否能够保留在岩石中,对约束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河流以河道带的形式保存,这是河流沉积记录中最普遍且易获得到的沉积记录之一,然而河流类型与河道带平面形态模式之间的关系尚无量化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全球30个河流系统中河流与河道带平面形态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基于图论的“熵辫指数” (the Entropic Braided Index,eBI)进行分类。该方法利用水沙分类量化河道的数量。该团队发现,河流规模归一化后,河道带的宽度、波长、振幅、带缘的曲率随河道带指数(eBI)的增加而减少。单河道河流的水流区域仅占河道带宽度的1%,而多河道河流可达50%以上。此外,该团队发现河道形态与河道数量的连续变化相关。该发现对研究河流与河漫滩相互作用、河漫滩沉积物的时间意义以及古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Geology (2022) 50 (9): 1053-1057

译者

武汉大学@陈怡玮

校对

成都理工大学@华天

16

“中层面包”危机:流纹质火山碎屑面包皮式表壳内显示的脱水淬火现象

“面包皮火山弹”是一种火山碎屑物,往往呈现出断裂的、致密的表面,里面包裹着膨胀的岩浆物质,看上去像是一大块发酵的面包,这种产物与武尔卡诺式喷发有关。研究者们采集了一些智利柴滕火山2008至2009年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这些火山碎屑从内而外都有“面包皮火山弹”的特征。火山碎屑由微米至毫米厚的凝灰岩分割而成,这些凝灰岩表壁多由致密的玻璃质组成,可逐渐形成强烈膨胀的浮石物质。H2O在“面包皮”表面附近有一定的扩散梯度,主要是从远场岩浆(H2O含量为0.68±0.04wt%)向致密而破碎的脉壁(H2O含量为0.2~0.3wt%)扩散,这表明火山碎屑内部H2O的传质与受抑制的发泡作用和结皮作用存在空间上的关联。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实,扩散的H2O的消耗抑制了近地表火山通道内的气泡发育。因此,研究者们将结皮的形成解释为H2O的扩散和岩浆粘度的升高,而不是经典模型中的冷却作用。研究者们认为,“脱水淬火”的过程很重要,因为持续的脱气作用使近地表火山通道中岩浆的H2O含量变得非常低,进而可以使岩浆持续发泡。

Geology (2022) 50 (9): 1058-1062

译者

南京师范大学@廖辞霏

校对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 CUGB@史志伟

17

粘性下地壳流对地壳转换断层几何形态的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斯断层在浅层地壳处(<10km)近于垂直。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地球物理调查表明,地下10-20km的深度,西横向山脉附近圣安德烈斯断层倾向西南,倾角约50°-70°,而在圣戈尔戈尼奥地区断层则向东北方向倾斜。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断层沿走向几何变化的可能原因。对于被转换断层分隔的两个块体,模拟表明粘性下地壳物质从高粘度块体向低粘度块体运动。在脆-韧性转换深度,粘性下地壳物质垂直于断层面的简单剪切流动使断层面发生旋转,这与初始断层的倾向无关。模拟的南加州下地壳的流变学变化被独立的观测证实。下地壳粘度变化引起的块体挤压促使Garlock断层的形成,并使断层长期保持着几何形态的复杂性。

Geology (2022) 50(9): 1063-1067

译者

同济大学@周增园

校对

成都理工大学@华天

18

河流回水区河岸以天然堤为主导: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特里尼蒂河为例

低起伏地区的洪水动力学特征控制了河流与洪泛平原之间的水和沉积物的交换。在任何给定的流量下,这些交换发生的位置取决于河岸的高度,而河岸的高度取决于河道旁的地貌类型。该研究将河道两岸的地貌划分为六个类型:天然堤、点坝、反向点坝、弯曲河道截弯、侵蚀面和非活动面,而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高度。天然堤的高度最高,而点坝和废弃河曲的高度最低。基于激光雷达测量得到的地貌和河流水面海拔的数据,该研究发现美国南部特里尼蒂河河流两岸的地貌类型与其距河口的距离有关。点坝和废弃河曲的比例向下游降低,而天然堤所占的比例则增加至100%。这种空间变化与弯曲河道的迁移和变形向下游方向的减少以及和水位变化的降低有关。因此,上游的水位变化最大导致其河岸高度变化大;而河岸高度和水位变化最小的位置则位于回水区。该研究分析表明回水区几乎所有的天然堤都能被同一场洪水漫过,且漫过天然堤所需的河水流量向河流上游增加。该研究表明了地貌对近岸河流洪泛过程的控制作用。

Geology (2022) 50 (9): 1068–1072

译者

小爪爪

校对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19

绿帘石U-Pb年代学和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造山前中地壳花岗质岩石的水化作用

热液脉体和蚀变长石是大陆地壳中花岗质岩石存在流体循环的证据。长石的热液蚀变会影响花岗质岩石的变形行为,尤其是在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地质年代学可以确定流体循环的时间,并进一步限定这种流体驱动的蚀变是否在地壳变形中发挥了作用。尽管现有的定年技术并不能直接应用于长石蚀变,但流体循环的绝对年龄可以通过对热液脉体的定年来获取。该团队结合绿帘石[Ca2Al2(Al,Fe3+)Si3O12(OH)]的U-Pb年代学和氢同位素(δD)数据揭示了阿尔卑斯造山带后华力西期花岗质岩石的水化作用。最新的绿帘石U-Pb定年记录第一次证明了在二叠纪时期(∼260m.y.)大气来源的流体通过同生裂谷断层侵入花岗质岩石之中,这与形成绿帘石的流体δD值一致。该水化事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长石的水化作用和花岗质岩石的弱化,这发生在它们广泛遭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构造叠加之前。阿尔卑斯造山过程中保存的二叠纪U-Pb年龄证明绿帘石是揭示变质花岗岩类造山前水化作用的有力工具。该研究的分析方法拓宽了造山带中陆壳水循环的研究视野。

Geology (2022) 50 (9): 1073–1077

译者

ITPCAS@特提斯浪游

校对

CUGB@唐演

20

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南部岩石圈呈阶梯状和大面积减薄的证据

该研究利用SEISConn地震实验的数据计算Sp接收函数,用以表征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南部上地幔结构的几何形状。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明显负速度梯度不连续性界面进行了成像,将其解释为对应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发现在73°WLAB深度存在15公里的明确阶梯,将其解释为劳亚和阿巴拉契亚岩石圈之间的边界;如果将推定的LAB相重新解释为岩石圈中部不连续性,则阶梯偏移量可能会更大。该研究推断该区域的岩石圈比大陆内部的其他地方要薄得多,这与区域层析成像研究和前人研究发表的Sp接收函数结果一致。岩石圈的减薄表明上地幔中的北阿巴拉契亚低速异常(Northern Appalachian Anomaly,NAA)可能向南延伸至康涅狄格州沿海地区。该研究发现的区域性减薄岩石圈与岩石圈厚度的阶梯表明,即使存在与NAA相关的近期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从远古时期继承下来的上地幔结构也可能保留在当今的岩石圈中。

Geology (2022) 50(9): 1078-1082

译者

CUGB@唐演

校对

西北大学@任祥

21

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被公认是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之交(Guadalupian-Lopingian boundary,GLB)生物灭绝事件和古气候变化可能的驱动因素。但是,可以约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作用持续时间和喷发速率的高精度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目前仍然缺乏,因而限制了学界对这些地质事件内在联系的研究。该研究报道了分别采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部火山序列最底部和最顶部层位3个样品、由化学剥蚀-同位素稀释-同位素比值质谱法得到的U-Pb锆石地质年代学结果。该结果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作用起始于(260.55±0.07)Ma,并且至少持续至(257.22±0.37)Ma。该研究结合前人报道的硅质熔结凝灰岩年龄(259.1±0.5)Ma,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约85%的喷发量发生在(1.45±0.50)m.y. 以内。该年龄证实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作用要先于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同时温度升高。上述新数据支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可能触发瓜德鲁普世-乐平世之交生物灭绝事件和古气候变化的假说。

Geology (2022) 50 (9): 1083-1087

译者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校对

NJU@月球上的人

美编:覃华清

校对:刘淇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火山教案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x1qzqujgolrfqcp5
1.火山爆发为什么会引起雷电原因是什么(3)火山喷发时地球磁产会发生变化,在地球和大气之间会因磁场变化激发形成闪电,这个原理的理论为电磁感应。 (4)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2火山爆发的原因 1、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表现之一 jvzq<84yyy4hcxxcp0ipo8lcqmgp1>7498?/j}rn
2.那么我来探讨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普遍的常识是火山腔内最近大家都很关注汤加火山喷发。那么我来探讨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普遍的常识是火山腔内有融溶的岩浆,气体和水蒸气等等,这些气体导致这里面的压力过大,固体壳承受不住压力,于是这些液体和气体就喷发了出来。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假设有这种物质承受了压力,但是它的密度比较大,jvzquC41zwkrk~3eqo525@9;63=72872;372:;8
3.海水入岩浆室爆炸岛生岛灭重塑汤加地形叙尔特塞式(Surtsey)火山喷发得名于1963年冰岛火山喷发,那次喷发形成了一个新的火山岛叙尔特塞,这种火山喷发通常发生在浅海或湖泊中,快速上升的岩浆与水、蒸汽和泥浆发生强烈作用而产生爆炸,并在火山口周边形成一个小的锥形区域。 对于像加文这样的地质学家来说,观看这样一个“叙尔特塞岛”的诞生和演变是令人jvzq<84yyy4oq{yjpg}t0ls1pg}t1;5441624<4428892;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