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红都”今朝更豪迈

初夏的江西省瑞金市叶坪红色景区内,古樟参天、绿荫如盖,浸沐在阳光下的革命旧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参观、缅怀。

叶坪几公里外的沙洲坝景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礼堂旧址掩映在参天古树之间,如果说叶坪是共和国缔造者们建国思想的探索之地,那么沙洲坝就是建国大政方针全面完善的地方。1934年1月,“二苏大”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中央苏区经济、文化、政权方面的建设。

“二苏大”旧址不远处,是一口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广为传颂。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无雨地开岔,有女莫嫁沙洲坝……”这是80多年前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水,这里的村民生活非常贫困,遇到干旱季节,吃水还要到2公里以外的山上去挑。1933年9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当地人民群众吃水的问题,实地勘查地下水源,挖了这口水井。“乡亲们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井水也被后人称为‘幸福水’‘感恩水’。”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支书杨照春在红井旁动情地对记者说。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里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实力名列瑞金市前茅。2003年,党和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村自来水与瑞金市并网,使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沙洲坝镇近年来投入900多万元资金进行万亩灌渠改造,并启动了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包括沙洲坝村在内的所有村基本实现旱涝保收。有了水,村民的思路也活络起来,他们纷纷借助红井品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使红井水成了致富水。前不久,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村里还投入20多万元,把现代化的喷灌技术引入红井风景观光园,实现了农作物的长效节水灌溉。

杨照春欣喜地说:“有了水,有的村还巧打‘红井’牌,发展‘红井’米粉、‘红井’矿泉水、‘红井’啤酒等系列产品,在‘红井’水的滋润下,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滋润。”

“红井水哟,甜又清哎。水捧(里格)清泉想亲人,喝上呀一口哟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富而思源,如今沙洲坝村民又唱响了《红井水》新曲,唱出了心中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和对共产党的无限感激。

站在红井边,听着红井新曲,体味红井歌谣的变迁,瑞金市委书记许锐意味深长地说:“是毛主席给沙洲坝人民带来了幸福泉,红井是党和群众血浓于水的见证。红井就像一面历史的明镜,时刻警醒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永远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的瑞金,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先进县(市)。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今年1至5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242.2万人次,同比增长26.7%。

受惠于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瑞金的发展取得了更加深刻的变化。毗邻沙洲坝景区的瑞金市工业园,如今形成了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产业为龙头,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现代轻纺、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和新能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今年第一季度,瑞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4.4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利税1.8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财政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位列省直管县(市)第一名。瑞金市工业园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引进落户企业180多家,今年以来,瑞金市接待客商542批次,签约项目30个,签约资金71.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瑞金,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瑞金,一座承载着革命荣光的英雄城市,朝着建设更具活力、实力、魅力的赣闽边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阔步迈进。

THE END
0.赣南记忆丨为什么这口井的水去了的都想喝一口?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坝镇沙洲坝村,占地面积约600亩。“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里是毛泽东主席为群众开挖水井——红井的所在地。 苏区时期,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上中央机关的进驻,军民用水顿时更加紧张。看到群众在挑池塘里的水喝,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军长征之后,国jvzquC41yy}/pn|uml4dqv4vqrod1|~uvgs0497613603>4252=1;A<30unuou
1.“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挖井人”指的是谁?“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一首在沙洲坝流传多年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沙洲坝,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它前连丘陵,后依高山,虽然有条沿着村前蜿蜒而过的沙洲河,但河床是干涸的,遍地砂石,滴水不存。 如此干旱缺水的一座村庄,却没有挖一口井。 jvzquC41yy}/3;8930io1;54416319>1CTZJ3?9658787:>23:890|mvon
2.红色故都红星闪耀建政探索治国预演“治水和水利建设体现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科学精神,特别令我感动。”党史专家、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曹春荣向记者表示。而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干旱缺水,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的。当地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jvzquC41pg}t0‚hyd0ipo872433178641euovnsva6612<=:90nuo
3.一种精神济源日报数字报触屏版我环顾四周,只见绿色的稻田梯畦成片,溪水潺潺,怎么也不像那么缺水的地方。疑惑之中,导游详细给我们讲起当年毛主席带领大家挖掘水井的感人故事。 瑞金沙洲坝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天下雨土搬家。”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jvzq<84grcvft7o{td4dp8ucf1ipp87244671<51ea>62=>0jvsm
4.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瑞金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 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吃了容易生病。也有人想过要挖井,可是一来穷,没人提得起头,二来又信迷信,听风水先生说过,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更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 于jvzquC41{q{/e}wkr0ipo8xkijz0t~nlkp727B435:7467mvon
5.江西财经大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近日,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税到渠成”红色走读实践队师生走进“红都”瑞金,开启寻访红色地标之旅。 源头实景学党史 此行指导老师吴小湖,把红色走读“第一课”安排在了沙洲坝的红井旁,让青年学生在源头实景中感受红色洗礼。“沙洲坝曾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跟随着jvzq<84lz0vfqyqg0eun0ls1p4532;6129821l877474/<9:52=:37mvon
6.毛泽东如何帮沙洲坝群众解决吃水难旁边的老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洗菜,全靠这水。”挑水的老表接着说:“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挑上两担,中央机关来了以后,村里一下子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难了。”听罢,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PG1p3532:<124821l=725=.4B5;7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