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起步的中国共产党在此开始治国理政探索

沙洲坝“红井” 孙梓青 摄

在瑞金城东约5公里的叶坪,有一间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从外表上看,这座宗祠低低矮矮,很不起眼。然而,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建筑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故事要从1929年讲起……

叶坪谢氏宗祠:年轻政党的建政传奇

1929年1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井冈山的军事会剿,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下山,转战赣南。

随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穿梭于赣南、闽西之间,经过连续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苏维埃运动的兴起,是在1929年红四军下山以后,特别是赣南、闽西苏区建立以后。当时地方(红色)政权开始大规模建立。”赣州市苏区精神研究所所长、党史办编研科科长陈安告诉记者。赣州的革命形势很不错,为了巩固革命的成果,建立全国性的政权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苏维埃运动,1930年初,党中央决定要成立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1930年9月,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在中央苏区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及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

“一苏大会”的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陈安告诉记者,“我们要认识到,在建党仅仅十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建立政权的探索。我们现在很多的制度、理念,其实与瑞金时期的一脉相承。”

沙洲坝“红井”:见证共产党为民初心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的叶坪搬迁到沙洲坝,这里就成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沙洲坝期间,正是苏维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苏维埃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一系列伟大的实践和尝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开展了长冈乡和才溪乡的调查,先后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经济政策》《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著作。可以说,瑞金沙洲坝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

“治水和水利建设体现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科学精神,特别令我感动。”党史专家、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曹春荣向记者表示。而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干旱缺水,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的。当地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同一口池塘的水。由于水源污染,经常会发生呕吐、腹泻事件。

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都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饮水难的问题挂在了心上。1933年9月,毛泽东主席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一道开挖了“红井”。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还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

从此,沙洲坝群众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据统计,从红井开挖到现在,已经有900多万人饮用过红井水,是世界上饮用人口最多的一口井。

瑞金城西云石山:红军长征“第一山”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杨艳华告诉记者:“中央政府从叶坪到沙洲坝再到云石山,经历了一个迁移的过程。”而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的云石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的最后一个驻地。

1934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一带,而中央政府就驻在云石山头的寺庙之中。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不过五十米,方圆不足千米,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可以弯曲通行。山中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并有几百种植物点缀其间,清雅怡人,四季如春,正如山头寺庙门联所言“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

在云山古寺中,张闻天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两人经常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从相交到相知。张闻天思想转变很大,他看到了革命战争受挫的根源,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关键的作用。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的北路军和南路军疯狂地对兴国、石城、长汀和会昌等地进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红军内线粉碎敌人“围剿”的希望已经断绝,鉴于情况紧急,中央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

THE END
0.赣南记忆丨为什么这口井的水去了的都想喝一口?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坝镇沙洲坝村,占地面积约600亩。“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里是毛泽东主席为群众开挖水井——红井的所在地。 苏区时期,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上中央机关的进驻,军民用水顿时更加紧张。看到群众在挑池塘里的水喝,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军长征之后,国jvzquC41yy}/pn|uml4dqv4vqrod1|~uvgs0497613603>4252=1;A<30unuou
1.“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挖井人”指的是谁?“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一首在沙洲坝流传多年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沙洲坝,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它前连丘陵,后依高山,虽然有条沿着村前蜿蜒而过的沙洲河,但河床是干涸的,遍地砂石,滴水不存。 如此干旱缺水的一座村庄,却没有挖一口井。 jvzquC41yy}/3;8930io1;54416319>1CTZJ3?9658787:>23:890|mvon
2.红色故都红星闪耀建政探索治国预演“治水和水利建设体现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科学精神,特别令我感动。”党史专家、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曹春荣向记者表示。而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干旱缺水,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的。当地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jvzquC41pg}t0‚hyd0ipo872433178641euovnsva6612<=:90nuo
3.一种精神济源日报数字报触屏版我环顾四周,只见绿色的稻田梯畦成片,溪水潺潺,怎么也不像那么缺水的地方。疑惑之中,导游详细给我们讲起当年毛主席带领大家挖掘水井的感人故事。 瑞金沙洲坝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天下雨土搬家。”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jvzq<84grcvft7o{td4dp8ucf1ipp87244671<51ea>62=>0jvsm
4.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瑞金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 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吃了容易生病。也有人想过要挖井,可是一来穷,没人提得起头,二来又信迷信,听风水先生说过,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更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 于jvzquC41{q{/e}wkr0ipo8xkijz0t~nlkp727B435:7467mvon
5.江西财经大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近日,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税到渠成”红色走读实践队师生走进“红都”瑞金,开启寻访红色地标之旅。 源头实景学党史 此行指导老师吴小湖,把红色走读“第一课”安排在了沙洲坝的红井旁,让青年学生在源头实景中感受红色洗礼。“沙洲坝曾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跟随着jvzq<84lz0vfqyqg0eun0ls1p4532;6129821l877474/<9:52=:37mvon
6.毛泽东如何帮沙洲坝群众解决吃水难旁边的老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洗菜,全靠这水。”挑水的老表接着说:“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挑上两担,中央机关来了以后,村里一下子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难了。”听罢,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PG1p3532:<124821l=725=.4B5;7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