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风云,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今天起,《每日新闻》栏目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史故事汇》大型系列报道,走访上海、北京、广州、延安、西柏坡、瑞金等地,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讲述在党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中的精彩片段。
在瑞金市沙洲坝村,有一口水井,它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带领群众开挖的,围绕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记者 关凯
“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1933年毛泽东主席在瑞金时为了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带领红军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挖了一口井,今天我们来到了瑞金市沙洲坝村看到了被亲切地称为红井的这口红井, 我们可以看到,80多年过去了,井水依旧清澈。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生活用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直到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偶然发现了这个问题。
红井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邹文芳
毛主席来到这里之后,他发现到老百姓居然去挑池塘里的脏塘水喝,他就非常奇怪,问老百姓怎么不去挖井呢?老百姓就说,风水先生说了,沙洲坝是一条旱龙,如果挖井就会动了龙脉,十里八乡是要遭殃的,毛主席听到这话后就哈哈大笑,于是对老百姓说,不要相信天命,要相信革命,我们把这旱龙爷的命给革了,不就可以喝上清澈甘甜的井水吗?这井我老毛来帮你们挖了,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就让他来找我老毛好了。
在毛泽东的耐心讲解和积极鼓励下,村民们终于同意挖口水井。打井那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先进行水源勘探,当井位确定后,他就带头挖了起来,群众见状也纷纷带着工具加入挖井队伍,经过十几天的奋战,当挖到5米深,一股井水喷涌而出。
红井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邹文芳
刚开始挖出来的水还是非常浑浊,毛主席还亲自下到井底去,垫沙石、铺木炭,可以起到一个吸附和过滤的作用。
一桶桶清澈甘甜的井水从井中打出,沙洲坝的村民喝在口中,甜到了心里。
红井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邹文芳
在红军长征走了后,这口井还遭到了国民党警卫团的填埋,当时他们经常看见老百姓一遇到什么困难、一受到压迫就很喜欢到井附近来徘徊,思念红军,怀念毛主席,所以就把它填掉了,但是填掉的当天晚上就被老百姓给挖开了。至今也是一直保存下来,井水还源源不断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毛泽东带头挖井的举动,为其他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大家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在此生活期间,他不仅省吃俭用支援前线红军战士,更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红井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邹文芳
这里就是当年毛主席的办公室兼他的住室,那个时候办公和居住都是在一块的,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简朴,床都是用两张凳子,两块门板简单搭建的。而且为了支援前线,当年毛主席每天改吃两餐,节约一餐的口粮给前线的红军战士支援他们作战,他在这里办公居住期间一直潜心研究苏维埃的政权建设,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红井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邹文芳
毛主席在这篇报告中主要讲了两点,第一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必须解决他们实际生活问题, 比如说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婚姻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等,只有把这些最基本问题解决了,群众才会围绕在我们身边,支援我们的革命战争;第二个问题要注意工作方法,如果老百姓不愿意参加红军的话,我们不能强迫、不能采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方式,而是应该主动感染他们过来,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多次向党员干部强调群众蕴涵的巨大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群众工作实践中,毛泽东把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活动中,为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