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江西红色印记》系列瑞金:红色政权在这里诞生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原创 张勇 徐隆林 宋韬 民主与法制周刊

文/本社记者 张勇 徐隆林 宋韬

《追寻江西红色印记》系列报道之三

瑞金:红色政权在这里诞生

江西瑞金,一座由革命激情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城市,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被誉为“红色故都”和“共和国的摇篮”。

从瑞金县城至叶坪与沙洲坝,均为半小时内车程,当年,为了防空着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至沙洲坝。在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里,坐落着几十座当年临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草房建筑,有最高法院、中央审计人民委员会等等。在这些简陋的草房里陈列的珍贵图片和物件,无不透射出先烈们崇高的革命信念和坚定的革命意志。矗立在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塔身上镶嵌着密如繁星的小石块,寓意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凝聚而成;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苏区党和政府“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心为民”执政理念的一个缩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再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艰难历程和开始治国安邦伟大预演……

瑞金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新中国的未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都是独有的风景,每一个故事都可歌可泣,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

瑞金建政

“苏维埃为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为庆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毛泽东提笔挥毫,欣然题词。

习近平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站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前,史诗般的岁月,仿佛又呈现在眼前。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因“握地得金,金为瑞”而得名。瑞金周围四面环山,处于易守难攻的区位,且位于赣西南、闽西苏维埃政府的连接点。毛泽东指出:“瑞金是个好地方,一定要把这块革命根据地搞好。”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东固、桥头、永定溪南等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苏区扩展到30多个县境,建立了24个县苏维埃政府。

当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

1933年,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苏区,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万,党员总数约13万人,红军和苏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卓有成效地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开展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造社会环境,改良群众生活,苏区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从1931年11月开始,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的严重干扰和影响,排斥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给中央苏区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8.6万余人,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月,组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统一领导中央苏区留守军民的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的形态出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预演。为此,瑞金被称之为“共和国的摇篮”。

苏区建设

对于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红井”出现之前,瑞金沙洲坝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当时,瑞金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且沙洲坝人迷信“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沙洲坝人祖祖辈辈不仅用池塘的水洗菜、洗衣服,还到池塘里挑水喝。

1933年4月,出于安全考虑,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同志便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毛主席得知百姓用水困难,便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很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喝塘水的历史。

后来,乡亲们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据当地老乡介绍,就算遇到大旱天气,这井里的水都不会干涸,依然甘甜宜人。

那个时候,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号召下,苏区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红井”只是“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心为民”的一个缩影。毛泽东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房子被火烧,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有人没饭吃,政府就捐米救济……”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大家自然真心拥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处于被分割状态的各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在政治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各根据地的政权、经济、文化教育和党的自身建设。

史料记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法律体系。其中,1932年2月,就开始在苏区的各级政府、各单位,各村、街道和路口的显眼处,设置“控告箱”。1933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肃查处腐败案件;1934年,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在规范财政财务收支、查处贪污浪费、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会会长钟健生认为,创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利,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坚持走群众路线是赢得民心、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法治建设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法律体系是法制统一、共同遵循的前提,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坚实基础;设置司法机构,形成了新的秩序,为新中国社会主义诉讼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贯彻人人平等、坚持实事求是是党执政为民、司法为民的体现,当代法治建设要树立法律权威,切实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探索党对法制的领导、带头遵守各项法令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经之路。

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开展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都有一定发展。同时,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还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根据地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各级党组织得到健全,培育了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国统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时,“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感人场面在赣南苏区乡村时刻发生。

历史照亮现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实践标准,更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没有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执着坚守,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更不会有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

苏区振兴

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以瑞金为例,当时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万多人参军参战,3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另外,瑞金人民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支援红军粮食、银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心系这块红色的土地、牵挂着苏区人民。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翻开了赣南老区发展的新篇章。此后,国务院陆续印发多个支持文件,于2021年1月,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九年间,苏区的发展日新月异,苏区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但是,在2012年以前,华屋村贫困程度极深,119户中有103户居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全村贫困家庭59户、212人,邻村对华屋趋而避之,甚至流传着“有女莫嫁华屋郎”。

2012年以来,当地政府按照“四个统一”的原则,建成了66套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住房。同时,充分挖掘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村里兴建了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入口景观、村史馆等,发展起了红色旅游业;帮助引进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提供扶贫资金贷款、技术培训,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不断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华屋村用“红色+绿色”产业带动百姓增收,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起草时的现场调研点。此前,该村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巴路,如今,摇身一变,取而代之的是赏心悦目的绿化美化庭院和独具风格的乡村美景,村中心还留下一堵土坯墙,墙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着“铭恩墙”,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

于都县梓山镇畲族村的蓝日辉曾经是贫困户,2017年,于都县建设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他从合作社承包了果蔬大棚,搞果树育苗和乡村采摘游。在众多政策帮扶与自身努力下,他家开始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开了大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走进梓山蔬菜大棚,同村民亲切交谈,了解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数据,2012年~2020年,赣州市民生支出累计4755.36亿元,年均增长17.3%。11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万户,近300万农民住上新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574.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改、扩)建城乡学校5634所、校舍712万平方米……

其中,2012年瑞金GDP是88.9亿元,到2020年是174.7亿元,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瑞金被评为全国全面小康百家示范县市。

THE END
0.赣南记忆丨为什么这口井的水去了的都想喝一口?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坝镇沙洲坝村,占地面积约600亩。“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里是毛泽东主席为群众开挖水井——红井的所在地。 苏区时期,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上中央机关的进驻,军民用水顿时更加紧张。看到群众在挑池塘里的水喝,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军长征之后,国jvzquC41yy}/pn|uml4dqv4vqrod1|~uvgs0497613603>4252=1;A<30unuou
1.“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挖井人”指的是谁?“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一首在沙洲坝流传多年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沙洲坝,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它前连丘陵,后依高山,虽然有条沿着村前蜿蜒而过的沙洲河,但河床是干涸的,遍地砂石,滴水不存。 如此干旱缺水的一座村庄,却没有挖一口井。 jvzquC41yy}/3;8930io1;54416319>1CTZJ3?9658787:>23:890|mvon
2.红色故都红星闪耀建政探索治国预演“治水和水利建设体现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科学精神,特别令我感动。”党史专家、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曹春荣向记者表示。而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干旱缺水,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的。当地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jvzquC41pg}t0‚hyd0ipo872433178641euovnsva6612<=:90nuo
3.一种精神济源日报数字报触屏版我环顾四周,只见绿色的稻田梯畦成片,溪水潺潺,怎么也不像那么缺水的地方。疑惑之中,导游详细给我们讲起当年毛主席带领大家挖掘水井的感人故事。 瑞金沙洲坝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天下雨土搬家。”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jvzq<84grcvft7o{td4dp8ucf1ipp87244671<51ea>62=>0jvsm
4.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瑞金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 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吃了容易生病。也有人想过要挖井,可是一来穷,没人提得起头,二来又信迷信,听风水先生说过,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更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 于jvzquC41{q{/e}wkr0ipo8xkijz0t~nlkp727B435:7467mvon
5.江西财经大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近日,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税到渠成”红色走读实践队师生走进“红都”瑞金,开启寻访红色地标之旅。 源头实景学党史 此行指导老师吴小湖,把红色走读“第一课”安排在了沙洲坝的红井旁,让青年学生在源头实景中感受红色洗礼。“沙洲坝曾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跟随着jvzq<84lz0vfqyqg0eun0ls1p4532;6129821l877474/<9:52=:37mvon
6.毛泽东如何帮沙洲坝群众解决吃水难旁边的老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洗菜,全靠这水。”挑水的老表接着说:“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挑上两担,中央机关来了以后,村里一下子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难了。”听罢,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PG1p3532:<124821l=725=.4B5;7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