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5天后,陈仁麒的葬礼才得以举行,老将军这才安详入土。
那么陈仁麒的葬礼为何要退出5天呢?这其中又有什么缘故呢?
毛主席:你人虽小,但肚子里的墨水却多
陈仁麒
1913年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县,1922年下半年,他因为品学兼优而来到龙池书院读高小。1928年夏天,陈仁麒高小毕业,此后家人再也没有多余的钱财支撑他读书。
同年10月,经亲人介绍,陈仁麒来到一家伞店当学徒,但艰辛的劳作和老板的尖酸刻薄令他不禁仰天长叹:
“人世间,穷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啊?”
1929年5月,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赣南转战闽西,一举攻入龙岩。红四军抵达小池后,乡里的男女老少欣喜若狂,在某个村庄召开了千人大会。
毛主席和朱德在距离陈仁麒家不远的小池塘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随后掀起了打土豪、分土地的革命风暴,陈仁麒家中也分了几亩田地和住房,结束了佃农的生活。
不久后,龙岩各地都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陈仁麒报名参加了少先队,9月小池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陈仁麒担任少先队队长、委员等职务。
除此之外陈仁麒还带领少先队员参加学习、为红军侦察敌情,红军打仗的时候,他就和赤卫队一起加入到战斗当中,陈仁麒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某天毛主席特意让人将陈仁麒喊来,亲切地对他说:
“你这个伢子啊,人虽然小,但肚子里的墨水是很多的!”
陈仁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此后他在革命的洪流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了起来。
1932年1月,陈仁麒加入共产党,随后调往红12军军部担任政治委员,不久后又被调往红22军第66师第166团2连担任政治委员。此后陈仁麒英勇作战,他也因为每次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而屡屡被提升。
1933年1月,陈仁麒担任红11军第31师政治部宣传科的科长。9月,中央苏区开始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1月中旬,红7军团在一场战斗中,打得非常惨烈。
陈仁麒在后方医院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这年年底,陈仁麒的腿伤基本痊愈,而他也因为战斗英勇被升为红7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的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开辟陇东地区,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军队和地方干部前往陇东,从而加强此处的中共组织和地方政权。
1937年8月,陈仁麒被调往陇东地区担任特委委员。
然而随着驻扎在龙东地区的八路军陆续前往抗日前线,此处的国民党顽固派见有机可乘,便开始制造“摩擦”。陈仁麒到镇原后,其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向殷实富裕的家庭征募抗日捐款,开展党的工作。
对于陈仁麒的这一举动,国民党顽固派非但不支持,反而将其视为眼中钉,欲拔之而后快。于是国民党顽固派在陇东西线频频制造“摩擦”。
国民党镇原县的县长邹介民奉上级命令,派人毁掉该县的抗日群众团体,关闭农会。
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邹介民竟然派兵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县农会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的贾联瑞抓走。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公然挑衅,陈仁麒直接闯入邹介民的县府,和他进行交谈。然而邹介民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都不吃,他不肯放人。陈仁麒见状只好一边继续和对方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一边寻求中共陇东特委的帮助。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当时中共组织内部深受王明错误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派兵会令整个情况陷入被动状态,也会落个“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名,因此并没有派兵。
陈仁麒知道后十分生气,他再次上书特委,并指出派兵反对“摩擦”,以及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必要性。
特委只好请示中共中央,毛主席对此大为赞赏,并亲笔在陈仁麒的报告上写下“同意出兵”的重要批示。
随后八路军第385旅第770团团长,张千才奉命派出一个营的兵力从庆安出发,连夜赶往镇原。陈仁麒还没等前来支援的战士们下马,就带着他们直接闯进国民党县政府。
在暮色苍茫中,战士们架好机关枪,排成战斗的队形,陈仁麒则给邹介民下最后通牒,限他在明天上午将贾联瑞给放了,否则自己将不能保证后果。
邹介民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他看到外面的阵仗如此之大,吓得瘫坐在椅子上,战战兢兢地承诺:“不用明天上午去,我现在就将人给放了。”
事情结束后,陈仁麒受到组织的赞扬,不久后这件事还被当做是反对王明错误方针的典型事例,再次受到表扬。
1938年1月,陈仁麒来到中共陇东特委,担任组织部的部长。7月,陈仁麒担任中共庆环分区去支部的部长,他在此处任职三年后,又被调回部队,担任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其主要任务是保卫陕甘宁的安全。
1945年11月,陈仁麒担任冀热辽军区热河纵队的政治部主任,次年9月,担任第13旅的政治部委员。
陈仁麒率领战士们攻打围场,围场是热河重镇,同时也是隆化到多伦的咽喉要道。鉴于国民党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又有有利地形,因此陈仁麒决定召开一次干部会议,商讨如何攻打围场。
在会议上,陈仁麒决定了攻打围场的战术和技巧,会议结束后,他多次组织战士们到野外进行实地训练,反复练习攻打碉堡的方法。一切准备就绪后,5月14日,第13旅的战士全部向敌军进发。
16日,第13旅和兄弟部队共同攻克围场,共歼灭国民党第13军1000多人,其中第13旅歼灭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502人,缴获不少轻重型武器和物资。
战争结束后,第13旅的战士们也获得热河军区首长的统领嘉奖。
董存瑞: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48年5月,为了配合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冀热察战役,第11纵队的司令和政委贺晋年和陈仁麒指挥部队向承德、隆化一带发起进攻。
隆化是承德的北面屏障,城西处有耸立的苔山,可以根据此控制全程。
此处的守军是国民党第13军第4师一部,大约有2000多人,他们也在此构建了十分坚固的防御体系。
5月23日,第11纵队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陈仁麒和贺晋年根据此处的敌情以及形势进行了分析,并突出要率先攻占隆化城西的苔山,随后在苔山火力掩护部队攻城。
25日4点20分,第11纵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向隆化守军发起强有力的进攻,数十门炮火向敌军冲去,炮弹如狂风暴雨似的落在敌军的身上,守城的士兵们瞬间乱成一片。
就在这个时候第31师第91团尖刀连趁机爆破,一连破坏了敌军4个碉堡,也迅速控制住苔山这一制高点。
守军被围困在苔山南边的几个碉堡内,和我军负隅顽抗。
此时,第33师的战士们已经成功突入隆化市区,纵队见状当即命令第32师从隆化东北方向加入战斗。至此,第11纵队对隆化守军形成包围分割之势。
经过一上午的战斗,守军防御基础已经被我军所动摇,但苔山南边的敌军仍在碉堡内抵抗,并和城内隆化中学的敌军相互接应,企图寻找机会反扑。
下午3点,第32师向隆化中学发起进攻,隆化中学东侧紧紧挨着护城河,北侧则有一条旱河。
第32师96团选择向学校的东北角进攻,然而非常可惜的是遭到修筑在旱河桥上的暗堡所攻击,我军的进攻也频频受挫。
战斗已经呈现白热化,上级命令96团6连的战士必须在3点30分之前炸掉暗堡,结束整个战斗。
6连的火力组、突击组等相互配合,很快将旧御门前的碉堡群给炸毁了。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6连频频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但非常可惜的是都被碉堡内的敌军给拦了下来。
如果想要攻下隆化中学,那么必须将碉堡炸毁,就在这个时候董存瑞和其他战士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将这座桥上的碉堡给炸掉。
就在这个时候副连长经过考虑,决定让战士李振德带领其他战士去完成爆破,李振德冲出去没多久,他手中的炸药包就被敌军打中,李振德当场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也身负重伤。
董存瑞见到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他很是伤心,于是继续请求参战。副连长说:“你已经接连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
还没等副连长说完,董存瑞就说:
“我是共产党,身为共产党就要完成组织交代下来的任务。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拿下来,我怎么能算得上是完成任务呢?别看我们人少,就算是只剩下我一个,我也要完成任务!”
就在这个时候,团部传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快速从中学的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经突围进去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副连长本来还是有些犹豫的,接到团部的命令后,和指导员商量一会说:“好,那这一任务就交给你了,千万要注意隐蔽,注意安全!”
董存瑞攥紧拳头,说:“您就放心吧,不完成任务,我就不回来!”说完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递给指导员,并说:
“指导员,这个给你,如果我牺牲的话,这就算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吧!”
指导员接过纸包,对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你凯旋归来!”
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战友的掩护下,他一会匍匐前进,一会借着队友扔出的烟雾弹站起来猛跑。
不一会董存瑞就被敌军给发现了,子弹不断从他身边穿过,董存瑞沉着冷静,一次次躲过敌军的子弹。不过人再快也是快不过子弹的,下一秒董存瑞的腿被敌军打中,鲜血直流,但他还是抱着炸药包迅速冲到桥下。
这座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边都是砖石砌的,没有沟也没有棱角,董存瑞四处看了看都没有放炸药包的地方。
如果将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找不到暗堡,河床上也找不到可以支撑火药的东西,那该怎么办呢?
就在董存瑞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远方传来嘹亮的冲锋号声,他看了看一个个冲上去又倒下的战友,又抬头看看天空,他焦急万分,为了消灭敌人,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将敌人的碉堡炸掉。
只见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然后用右手拉开导火线,随着天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而战士们则踏着英雄的血迹冲进隆化中学,全歼了敌军。
陈仁麒葬礼推迟5天的原因
程子华非常开心战士们能将隆化给攻下,就在他高兴之余,突然听到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程子华循声望去,哭声从一座被炸垮的桥梁传来。
程子华很是疑惑地说:
“真是奇怪,我们不是打了胜仗吗?怎么还有哭声呢?”
于是程子华带着齐秘书走了过去,程子华问正在哭泣的战士:“同志们,你们这是怎么了?解放了隆化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哭成这样了?”
一位肿着双眼的战士抬头回答道:
“首长,我们是32师96团6连6班的战士,今天下午我们负责炸毁桥梁的班长董存瑞同志牺牲了,他拿起炸药……”
程子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不久后他对齐秘书说:
“你连夜赶到董存瑞同志所在的部队,去收集有关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刊登。”
齐秘书赶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96团6连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了,然而令他意外的是11纵队的政委陈仁麒仍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在等待着自己。
陈仁麒红着眼睛说:
96团政委李振军遗憾地说:“战斗结束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除了一个坑外,董存瑞烈士连一片布都没有留下……”
3天后,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党委发出悼念董存瑞烈士的决定,并追认其为纵队战斗英雄,将他生前事迹印发下来,让纵队的战士们学习。
各连队、机关在接到纵队党委决定后的第一次点名集会的时候,全体战士向勇士静默三分钟,然后才宣读决定,表示悼念。
为了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牺牲的董存瑞同志,决定将隆化中学改为存瑞中学。
次日,冀察热辽党委机关报纸《群众日报》头版报道了“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令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消息。同时还刊登了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所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纪念文章。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将董存瑞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会议上亲切地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的光辉题词。
作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以及宣传期精神的当事人之一陈仁麒,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炮兵部队、成都军区的政委.
陈仁麒对董存瑞的家属十分关心,董存瑞有多病的父母、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以及一个弟弟,家庭条件十分困难。
1958年夏天,当时已经是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麒利用放暑假的机会,特意来到董存瑞的老家,看望了他的亲人。陈仁麒激动得握着董存瑞父亲的手说:
“我是来认亲的,感谢您为我们部队培养了一位大英雄!”
诉后陈仁麒握着大妹董存梅的手,说:“还记得你的哥哥吗?”董存梅点点头,说:“记得,参军的时候,他因为个子低,部队不要他,他都急得哭了,后来到部队就慢慢长高了。”
紧接着陈仁麒关心地问起董存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得知妹妹有想上学的愿望时,陈仁麒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啊,我支持你!”
当陈仁麒回到北京后,他主动和当地学校取得联系,随后一直在经济和学业上对董存梅给予帮助,直到她读完大学。
1962年,全国上下都面临大饥荒,董家穷得揭不开锅,董父和小妹还得了浮肿病。
陈仁麒知道这件事后,当即和妻子将家中积攒下来的200多斤粮食和200多元送到他们手中,还将董父和小妹接到北京的炮兵部队医院治好了浮肿病。
不久后董存梅在陈仁麒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30多年以来,董存梅几次调动工作,不管是在县直机关、工厂,还是在民政局工作,她都严格要求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陈仁麒晚年的身体虽然不是太好,但他仍用顽强的意志,战胜疾病的折磨,为部队的建设、革命老区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尽管当时陈仁麒已经躺在病床上,但他还是靠着强大的精神支撑自己完成了撰写和修改。
1993年,隆化隆重纪念董存瑞牺牲45周年的日子,早已百病缠身、瘫坐在轮椅上的陈仁麒,在接到当地争取的邀请后,不顾秘书和子女的劝阻,仍要前往,他说:
“我就算是爬,也要爬到隆化去!”在纪念会上,陈仁麒将军几次失声哽咽。
“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
当时董存瑞的小妹正在外地出差,陈仁麒将军的葬礼为此推迟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