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俄制“现代”级956EM导弹驱逐舰138号“泰州”舰,完成现代化改装后公开亮相,这在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泰州舰和宁波舰在2023年下半年进厂进行升级改造。到2025年8月,泰州市领导到舟山港看望舰上官兵时,首次确认该舰已接近完成一级修理,计划在年内重新列装并恢复战备。目前“泰州”舰已归建,并开始进行全面的训练和考核。
“泰州”舰(舷号138)是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956EM型导弹驱逐舰,2006年2月编入东海舰队,满载排水量约7940吨。升级过程中,舰上的武器系统进行了彻底更换。外界曾关注的俄制“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顶板三坐标雷达等都被拆除,换装为一整套国产装备;海炮方面仅保留了经过火控升级的俄制AK130双联舰炮。
作为俄罗斯海军的重要近防系统,“卡什坦”曾被寄予厚望。它把导弹、火炮和火控系统组合成模块化配置,通常由一套指挥模块和两个战斗模块构成,每个战斗模块装有两门30毫米六管机关炮和两组八联近程防空导弹。机关炮的有效射程大约覆盖500到4000米,导弹射程约1.5到8公里;每个模块下方还有自动装弹库,备弹约32枚。表面上看,这种弹炮合一的设计似乎能同时应对不同距离的来袭目标。
但实际使用暴露了不少问题。卡什坦的主要短板在于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其双联机关炮的布置在齐射时会互相产生震动干扰,导致精度下降;所用的AO-18型六管30毫米机炮是靠火药燃气驱动炮管旋转的内能源自动机,在最初几发射击时炮管转速未达稳定,造成初期弹道与稳定期弹道不一致。此外,该炮初速偏低、弹道弯曲,使它在对抗掠海飞行且超音速的反舰导弹时拦截效果有限。整套系统从目标发现到开火的火控反应时间大约为6.5到7秒,在现代海战对抗快速来袭武器的环境下显得明显滞后。
中国在近防系统的研发上走了不同路子。与其靠提高单个自动机的转速,中国选择在单机基础上增加炮管数量:从早期的730近防炮的7根炮管,发展到1130近防炮的11根炮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实现每分钟接近万发的射速,又能保持较高的射击精度。1130近防炮配套先进的火控雷达和红外跟踪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对高速来袭目标(文中以3马赫为例)的命中率被宣传为高达96%,在南海演习中也多次展示了对模拟来袭目标的拦截能力,整体性能被认为全面超越了包括美制“密集阵”在内的同类系统。
在引进“卡什坦”并试用后,中国成功仿制并改进了相关导弹技术,还推出了出口型产品。如今中国舰载的近防系统已经实现自主化,常见的有730/1130型近防炮和红旗-10防空导弹等国产装备,广泛装备在解放军舰艇上。这一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装备性能的实际验证,也是中国海军对自主技术自信的体现。
回顾历史,20世纪90年代受台海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曾向俄罗斯订购了4艘现代级(“现代”级/956型)导弹驱逐舰,这批舰艇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起点。通过对舰上俄制装备的消化吸收,中国的军工企业借鉴了相关技术,并逐步自主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舰载装备,例如H/PJ38型单管130毫米舰炮、借鉴KH-31发展出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海红旗?16舰空导弹、382型三坐标雷达以及“音乐台”超视距雷达等,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舰载武器和传感器体系。
可以说,这4艘现代级驱逐舰为中国海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实战经验,成为近二十年来装备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借鉴“现代”级的过程中,中国对“卡什坦”系统始终持谨慎态度。即便在珠海航展等场合展示过类似的弹炮结合系统,解放军自己却没有大规模列装卡什坦,这反映出经过实战或试用检验后,卡什坦的性能未必能满足中国海军的要求,因此更适合做出口装备。
这种在吸收外来技术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正是中国军工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如今956EM“现代”级导弹驱逐舰138“泰州”舰完成改装,标志着中国海军在舰载核心装备上逐步摆脱对俄制的依赖,实现了从技术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泰州舰的“脱胎换骨”既是单舰的更新,也是中国海军从追赶走向并力争领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