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俄制“现代”级956EM导弹驱逐舰138“泰州”舰,在完成现代化改装并首次公开亮相后,成为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泰州舰和姊妹舰宁波舰于2023年下半年进厂进行升级改造。到2025年8月,泰州市领导到舟山港看望舰上官兵时,首次确认该舰即将完成一级修理,并将在当年重新列装、恢复战备。目前“泰州”舰已经归建,正在进行全面训练和考核。
“泰州”舰(舷号138)是中国海军从俄罗斯引进的956EM型导弹驱逐舰,2006年2月在东海舰队服役,满载排水量为7940吨。此次升级中,舰上武器系统经历了彻底的更换——曾备受关注的俄制“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顶板的三坐标搜索雷达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国产设备;仅保留了经过火控升级的俄制AK-130双联130毫米舰炮。
作为俄海军曾经的明星近防装备,“卡什坦”系统一度被寄予厚望。它把导弹、火炮和火控集成在一起,采用模块化设计,通常由一套指挥模块和两个战斗模块组成。每个战斗模块装有两门30毫米六管机关炮和两组八联装近程防空导弹,机关炮射程约为500至4000米,导弹射程约为1.5至8公里,战斗模块下方配有自动弹库,备弹约32发。从纸面参数来看,这种弹炮结合的设计似乎能兼顾不同距离的防空任务,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
“卡什坦”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射击精度和系统响应速度上。它采用的双联舰炮布局存在结构性问题:两门火炮同时射击时产生的震动会相互干扰,从而降低射击精度。系统配用的AO-18型六管30毫米机炮属于内能源自动机,依靠枪口火药气体带动炮管旋转,导致在开火初期前十几发时炮管转速尚未稳定,初期弹道与稳定阶段不一致,影响命中。同时,该炮初速偏低、弹道弯曲,对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拦截能力有限。此外,整套武器从目标发现到武器开火的火控响应时间约为6.5到7秒,在现代海战中已经明显落后于同类系统,难以满足高速、机动来袭目标的防御要求。
与俄罗斯的技术路线不同,中国在舰艇近防系统上走出了另一条路。中国放弃了单纯靠提高单机射速的思路,而是在单个自动机的基础上增加炮管数量——从早期730近防炮的7根炮管,发展到1130近防炮的11根炮管,通过这种方式既实现了极高的射速(每分钟射弹量大幅提升),又保持了良好的射击精度。1130近防炮配套先进的火控雷达和红外追踪系统,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对3倍音速来袭导弹保持极高的命中率,实战演练中多次成功拦截模拟来袭目标,其性能在整体上已经超越包括美国“密集阵”在内的同类装备。
中国在引进“卡什坦”后,通过试用与评估,不仅研制出了类似的导弹版本并推出出口型号,而且在近防系统方面形成了完全自主的体系。现在中国舰队普遍装备国产的730/1130近防炮和“红旗-10”等近程防空导弹,这既是基于对“卡什坦”性能的客观判断,也是中国海军在自主技术上日益自信的体现。
回顾历史,20世纪90年代,受台海局势等影响,中国从俄罗斯订购了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这批舰艇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起点。通过对舰上俄制设备的消化吸收,中国军工借鉴并发展出了H/PJ38型单管130毫米舰炮、鹰击?12(借鉴KH?31思路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海红旗?16舰空导弹、382型三坐标雷达和“音乐台”超视距雷达等一系列关键装备,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国产舰载武器体系。
可以说,这4艘“现代”级驱逐舰不仅为中国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也推动了之后近二十年内装备的大规模更新和技术跃进。然而在借鉴过程中,中国对“卡什坦”系统始终保持谨慎。即便在珠海航展上出现过类似的弹炮结合展示,解放军自身也并未装备该系统,这一事实说明经实践验证后,“卡什坦”在关键性能上并不符合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它最终只被用作出口产品。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正是中国军工持续进步的重要原因。
“现代”级956EM导弹驱逐舰138“泰州”舰的改装完成,标志着中国海军对俄制舰载核心装备依赖的彻底削弱,体现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完整跨越。泰州舰的“脱胎换骨”,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海军从追赶到追上的发展轨迹,见证了其在装备和技术上走向自主可控的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