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临汾市,严重超标的二氧化硫浓度,提醒着我们——雾霾不只是“大城市病”。
中科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日前在其个人微博“大脸撑在小胸 ”披露,1月4日,临汾二氧化硫浓度一度达每立方米1303微克,严重超标,之后的几天稍有好转,但很快二氧化硫指标依旧超标5倍以上。与爆表的二氧化硫浓度同时,临汾市也出现了重雾霾天气。
而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起伦敦的“杀人雾”。李汀表示,伦敦杀人雾中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雾,具有急毒性,因此在雾霾爆发的8天(1952年12月4~11日)中,夺去4000多人生命,之后几个月又陆续有几千人丧生,最后累计有1.2万人因此死亡。
然而早在去年11月,环保部就曾点名批评临汾市启动污染预警时间滞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向临汾市政府发布应对重污染天气7号调度令,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保障公众健康。
面对来势凶猛的二氧化硫,当地环保部门再也坐不住了。就在1月9日,临汾市环保局负责人张文清通过媒体发声,普遍被认为是“官方回应”:“经初步排查,临汾市二氧化硫指数超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居民燃用散煤,占到了市区燃煤二氧化硫总排量的70%以上。二是工业燃煤排放。三是临汾市处于汾河盆地的平川七县市占全市总面积的32%,集中了全市70%的煤、焦、铁、电力等重污染工业。因为市区‘两川加一河’的地理地貌,在静稳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对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
环保局“居民用煤占70%排放量”的说法,不出意料地引来了不少质疑。
当地网友“爱扎马尾的菇凉”就不甚满意:“说我们燃用散煤,那你倒是把集中供暖接到每家每户啊!”更多的网友则是在调侃:“以后空气不好就不准烧煤,取暖和吃饭都停了”“临汾应该灶台限号”……
调侃不能解决问题,舆论也在分析,临汾的二氧化硫为何会爆表。知乎网友“Alain ZH”是一名环评工程师,他认为燃煤及煤的使用是最大元凶:“现在全国的火电厂都在拼命推脱硫脱硝设施,这一轮技术改造完成后,可能现状会稍有改善。但个人对此只是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燃煤总量实在是太大了。”
但他同时也表达了疑惑:“单纯用于采暖的燃煤理论上不至于造成那么高的二氧化硫浓度,所以是否存在超标或者违规排放,由于不了解当地情况,不敢瞎说。”
网友“张帅的随行日记”则归责于当地粗放的生产方式:“依赖于能源产业的经济体系仍然是区域GDP增长的基础,但从重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型中,政府依旧还是‘打哈哈’,粗放式的发展更能推动经济增长,更能为官员们的政绩簿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服务业投资基础大、见效慢、周期长。政府的发力点明显还是倚重于传统的工业模式。”
而在舆论场之中,各类“阴谋论”也如影随形。网友“绿树晨风”质疑说:“蹊跷的是,1月5日,临汾的二氧化硫浓度下降迅速,凌晨还是1303微克,早上8点就成了337微克。到底是数据真实性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紧急措施产生了效果?如果有紧急措施,那又是针对了哪些污染源,这些污染源是否因未落实雾霾响应措施而形成了污染?即使是紧急措施在起作用,如何能够在无特殊的空气流动条件下迅速降低二氧化硫含量?”
因此,不少人如同“绿树晨风”一样,在质疑数据真实性。即便当地环保部门一再强调,监测数据由国家环保部委托第三方运维,当地无法更改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也并不能打消坊间的疑惑。
但冷静想想,二氧化硫的爆表,全怪当地政府,又是否合适呢?
“临汾的雾霾确实很严重,说政府坐视不管,我觉得也不公平。”网友“Student佳”表示,临汾已经采取了公交车免票、单双号限行、挨近城区不让烧煤等措施来缓解,但也许力度还不够,“家里暖气都是烧锅炉,烧锅炉就得用煤炭,但也没办法。”
网友“鼓楼敲钟人”也认为天气真不能怪政府,因力政府尽力了:“号也限了,小吃摊都停了,该做的政府都做了,你说你还让它怎样? 你再逼政府,只能单双号都限了,抽油烟机堵了。”
事实上,网络上流传着各种“临汾高污染企业的烟囱”照片,其中不乏“浑水摸鱼”来责备政府处理不力。网友“_Ruska_”指着一张“冒白烟”的大烟囱说:“这个是火力发电厂,高的是烟囱,矮的是水塔。水塔是用来冷却和循环水的,冒出的白气并不是烟,烟囱一般会安装除尘设备,正常使用的话冒出的烟是符合标准的。从图片上看这家电厂并没有排黑烟。”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所说“居民燃用散煤排放占比超7成”的说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网友“郑文科同学”表示这个是事实 ,“你若生活在郊区农村就会知道,家家户户烧煤,而且煤燃烧不充分,排放量惊人。”网友“青青虫的微博”也认为: “农村冬季散燃煤,一户一冬烧一两吨,无任何处理全部低空直排。”
仅凭猜测显然不够,数据则更有说服力。网友“_报之以歌_”表示:“新闻说有大约10万户居民采暖燃用散煤。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发现,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峰值大多出现在每天20点~23点之间,符合居民采暖燃煤规律。”
因此,网友“猫眼看法国”认为,“在农村和郊区推广节能建筑”很有必要。
不仅是政府,也许每一个人都曾助推了这场“灾难”的诞生。网友“BigBig_lance”坦言:“污染的产生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抽烟、劣质煤、油烟、汽车、垃圾排放、食物浪费、有关单位的不作为等等,个体的细微举动在总体中将无限放大。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需要慢慢改变,当然其中需要政府的作为。”
面对高浓度的二氧化硫雾霾,当地政府也许有心无力,但面对公众的知情权和健康权,政府似乎可以表现得更好。
“重霾之下,没有人可以做看客;最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央视也发表评论《面对重霾,信息透明不能缺席》,明确指出,“在公共信息获取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向他们分析政策规定,辨析关注热点,毫无疑问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新媒体时代,无论在沟通意识,还是沟通方法上,职能部门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变。”
文章还表示,威望始于坦诚,信任源于公开,常以“政府不发言,新闻就发炎”自警自省,及时回应社会上有关雾霾危害、影响、治理进度的热点关切,在公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蓝天白云才有可能成为城市永恒的风景。
具体一点来说,李汀的建议值得当地政府考虑:“发生这么严重的二氧化硫高浓度污染事件,临汾政府至少应该:1、公布污染的源解析结果,明确公示偷排企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2、 承诺今后把二氧化硫超标也纳入到重污染预警的范围中,警示市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