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那天和朋友正在室内喝茶聊天,门帘掀动,走进了一位举止优雅的女士,她面容白皙,目光明亮,说话不紧不慢,气质温润从容,她就是史惠珍老师。我忙让座敬茶,寒暄数语后,便介绍朋友和史老师相识。交谈中发现我们三人竟有共同的亲戚朋友,于是便畅聊起来,聊远聊近聊经历,聊亲聊朋聊年龄。
朋友问史老师:“你有60多岁了吧?”史老师笑着说:“我已经81岁了!”
朋友一脸惊愕:“啊,不会吧,不像不像!”
他说史老师脸无皱纹,精神饱满,哪像80多岁的老人家!
这使我想起了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来。如果把这句诗再扩展一下,那就是“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了。的确,史老师不老的秘诀是“胸藏文墨”,年轻的内在是“腹有诗书”,那“气自华”的外貌就在情理之中了。
案头就摆着一本史老师即将出版的书稿,名叫《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书分六章,分别为“人生履痕”“父老乡亲”“晚霞墨韵”“闲散习作”“师友赠玉”及“摄影作品”。
如果把史老师的丰富经历比作一部大戏,那么这部大戏就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了。如果把史老师的履痕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从童年到教师的追梦向上阶段;从教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阶段;再就是从耕耘到收获的硕果累累阶段了。
史老师的上半场戏是向往、是追梦、是历练。她童年渴望读书,缠着父母要去上学,小女孩终于如愿,她读书读到初中毕业。上学期间她经历过大办钢铁上山背石头,毕业后在农村担粪锄草摘棉花,拉犁拉耙种庄稼。农闲时还学会了缝纫机上做衣裤,纳底绱鞋织毛衣。尽管乡亲们夸她心灵手巧,然而这些都不是她的梦想和追求。她坚持自学,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读书练字写日记,背诗背书记心得。她的愿望朴素而简单:勤奋学习,充实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她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还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她学写通讯报道,寻找新鲜事物,记录好人好事。她写的稿件被县广播站采用并连续广播后,还得到了高档奖品:一个有线广播的话匣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不断有年轻人先后跳出龙门,被招进工厂或事业单位。史惠珍也有几次机会被人推荐出去工作,但到了落实环节,命运却给她开了个玩笑,或被人顶替,或人为设置障碍,使她的愿望屡屡落空。
不甘服输的史惠珍,想用自己的知识与命运抗争。当她打听到王屋山区缺教师的消息后,便和堂妹结伴闯王屋碰碰运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测试,应聘成功。再经过简单培训,史惠珍进入了王屋山区的教师队伍。
王屋山山高沟深,羊肠小道曲曲弯弯,多见石头少见人。在平原长大的史惠珍背着行李,由人带路翻山越岭,上坡下沟,她大口喘着粗气,终于来到了山㘭处一个破庙院落,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三岔沟口,一座庙,一盏煤油灯,孤独一人的史惠珍将在这里度过一个难熬的长夜。夜深人静,小庙阴冷潮湿,屋后水库大坝哗哗的流水声和不知什么动物的嚎叫声,更使这位年轻女孩胆战心惊……
开课了,史惠珍被安排教初中一年级语文和史地,还兼班主任。初中毕业教初中,早有知识储备的史惠珍并不胆怯,于是她边学边干,备课,写教案,读字典,批改作业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这是1970年的早春时节,农村青年史惠珍已变成了王屋山区的史老师了。
在王屋山里,史老师走沟沟岔岔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教好每一个学生。
山上卫生条件差,女生头上生了虱子、虮子,男孩也蓬头垢面。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史老师带领学生在山上捡橡壳卖钱,然后买来推剪,利用课外时间一一为男生理发,并教导男女同学养成讲卫生、勤洗头的良好习惯,使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后,史老师在县城大街上遇到一位男同志给她打招呼:“史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的学生,你还给我理过发,洗过头呢!”一个小小的善举让当年的学生记忆犹新。
在王屋山区教学近13年的史老师,经历过山洪暴发雷公怒;体验过大雪封山徒步行;听到过野狼嚎叫受惊怕;看到过幼子烫伤心肝疼。史老师走过坎坷曲折之路后,终于苦尽甜来,多年的代课教师转了正,工作也调回了县城,迎来了顺风顺水。她先后在东园、东街、东留村小学教书17年,直至光荣退休,走完了人生的上半场。
如果说史老师上半场人生是向往、是追梦、是历练的话,那么她的下半场则是爱好、是乐趣、是硕果累累了。
退休后的史老师又主动转换角色,由教了30年的中小学老师变成了恭恭敬敬上课的学生了。她端端正正地坐在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听课听的认真,笔记做的认真,作业完成认真。她学书法,学诗词楹联,学摄影,不让一日闲过。
从1999年退休至今,她坚持学习了26个年头;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她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市级展览并屡屡获奖。
她的诗联作品经常发表在《济源日报》《济源诗联》《中国楹联报》等多家媒体。她参赛的楹联分别得过行业奖、市级奖、省级奖乃至全国奖,并获得了“济源十老诗联人物”的称号。
艺术都是相通的,她学习摄影艺术,参与摄影采风,其作品还获得了全国老年大学摄影成果等级奖一一荷花奖。
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一个个奖牌,一件件获奖纪念品,无不体现史惠珍老师在书法、诗联、摄影艺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阅读这部书稿时,墨香借着岁月的温度扑面而来。这些质朴动人的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炊烟袅袅的日常。一首首一副副灵韵流转的诗联都包含了史老师对行业,对济源,对祖国的真诚。
史老师的人生上半场以粉笔为犁,在三尺讲台上尽职耕耘,下半场又以笔墨为舟,在艺术的河流中力争上游。
爱好陶冶情操,学习滋养人生,勤学的人不会老。当耄耋老人叹息自己老不中用时,81岁的史老师还是端坐课堂上的小学生;当某些人面部沟壑纵横,心态老迈时,史老师却精神饱满地演绎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彩人生……
行文至此,填一首《临江仙》词以赞史惠珍老师:
王屋深山讲台站,知识掀开梦纱,一支粉笔写生涯。培桃育李史,无悔度韶华。
卸却征鞍寻雅趣,砚田光影争嘉,诗联奖牌到咱家。勤学冻龄剂,笑靥胜春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克庆,字慎之,河南济源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